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翻译美学三原则的角度下,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蜀道难》的韵律特点和许渊冲的对应韵律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 诗词翻译韵律许渊冲李白1.引言《蜀道难》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是汉乐府的旧题,大部分以五言或七言为正格,早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很多诗人以《蜀道难》为题创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作品内容空洞刻板。

李白的《蜀道难》是对乐府诗的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其内容、诗篇结构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用杂言取代传统写作的七言诗格式。

李白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的磅礴气势,以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丽雄伟,充分展示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祖国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全诗篇幅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完整,结构清晰紧凑。

一方面展现了李白别出心裁的遣词造句水平,另一方面李白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全文整体紧凑,联系紧密,表现出恢宏壮阔的蜀地气势。

《蜀道难》一文中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音韵美的语句及想象、用典、夸张等手法,令世人不禁赞叹李白的天才创作才能。

1.原文韵律特点赏析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词开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全诗反复咏叹,如江海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危乎高哉”直接抒情,感慨蜀道高耸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感叹蜀道之难。

文中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蜀道难以攀爬,令人畏惧,写出李白的出行路之难,更写出蜀道之旅的孤寂悲凉。

结尾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全文的最后用本句概括了蜀道剑阁的险峻和战争的惨烈,咏叹了治理蜀地之难。

三次咏叹在全文中循环反复,不仅有利于表现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而且使读者诵读时旋律更优美。

长短句错落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长短句的安排也是李白抒发情感的需要。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

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0 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姜治文> 一> 何谓翻译?简而言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忠实地表达出来>。

它起作联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

没有翻译,国际交流无从谈起;>没有翻译,科技不能迅速发展;没有翻译,社会就没有如此快的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讲,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

我们说翻译是科学,是因为…翻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各国语言也有其自身的规则,翻译得按原语(source language)的意思,转换成>规范化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我们说它是艺术,那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再现,不可>能只有一个模式。

欲想一挥而就,殆不可能,必须经过精雕细刻,加工再加工,反复修改才>能完成。

翻译中,为了一个短语,有时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仍然想不出来,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

‟ 我们说它高深,那是在翻译中,我们难达其顶,难探其底,就是>说,翻译是没有底的。

译文要作到选词精碎,形象入微,词序要作到错落有次,不受一词一句>的羁绊,句子成分要能转换自如,语言要达到玲珑剔透,驰骋自如,优美雅致,风趣动人,而>又不失原作,那就更难了。

严复还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因此,我们要作好翻译,需要精通两种语言,透彻地>了解两种文化,这就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是一个优秀的译者,欲想将一部文学>作品忠实再现,实在太难。

一百人译同一部作品,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译本。

就是一个句子,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译法。

我从翻译教学中,深有体会,一个简单的句子,学生的译法确实因人>而异,译文甚多, 如:>The house, to tell the precise truth, was sadly time-worn and>weather-beaten.>译(1):这座房子,说得确切点,被气候长时间地破坏了。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首。

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

而影响较大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却都采用了格律体。

两位译者都娴熟地驾驭格律形式,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颇深造诣。

本文将列举几个译例,希望同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例1、冯紫英唱曲你就是个可以人;你就是个多情;你就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就是个神仙也自作聪明。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but a fairy? no, not you,as my word you doubt.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i love you. yes, i do!霍译:you’re so exciting,and so inviting;you’re my mary con trary;you’re a crazy, mad thing.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很大。

原文小调开朗甜美,霍译不免有些乏味呆板。

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宜。

反观杨译,弃“形”谋“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宜,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

AI辅助诗词翻译研究

AI辅助诗词翻译研究

079[摘 要]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各行各业都担心被最新的人工智能代替。

而翻译领域,一个被AI 侵占最快的领域之一,到底该何去何从?AI 翻译是否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以杜甫的诗歌为例,探究市面上DeepL 和有道两大翻译软件的译文,分析其优劣。

[关 键 词] AI 翻译;诗歌翻译;有道翻译;DeepL 翻译AI 辅助诗词翻译研究陈冉冉一、研究背景对于机器翻译,其特点是速度快且大都供用户免费使用。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翻译是很蹩脚的,在缺乏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部分翻译让人摸不着头脑。

机器翻译对于常见句子的翻译已经达到较高的准确度以及连贯性,但是对于一种文体的翻译还存在较大问题,那便是古诗。

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英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古诗中不仅存在着一些通假字和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代词语,还承载着诗人的感想和深思,因此针对古诗的翻译,我们不仅要考虑翻译内容、翻译方式的选择问题,还要考虑翻译的质量。

本文笔者选取的是唐朝诗歌大家杜甫的古诗词进行翻译研究。

面对市面上众多翻译软件,笔者最终敲定DeepL 翻译和有道翻译作为AI 翻译的代表,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润色,并最终翻译出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诗歌译文。

二、诗歌的特点(一)意象丰富诗歌的语言简短干练,多数诗歌富含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绪的具象化,但是机器翻译往往只能粗糙地将意象直译过来,也就是达到翻译标准的形似,而无法企及神似的境界。

(二)韵律丰富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都极具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工整对仗、平仄交错,这在翻译中涉及形式美和音美。

古诗的韵律是指古诗诗句中的音节和声调的规律性组合,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和格律三个方面。

而相应的英文诗歌也有其独有的格律,音步是英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

相较于音步,大多数人对于头韵、尾韵等押韵方式更为熟悉,两者组合构成了英语诗歌格律的主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力求视觉形式和听觉节奏保持一致绝非易事。

谈杜甫最长的一首格律诗

谈杜甫最长的一首格律诗

谈杜甫最长的一首格律诗
金启华
【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
【年(卷),期】1988()1
【摘要】《秋日夔府詠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十百韵》,是杜甫最长的一首排律,也是杜集中第一篇长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最长的格律诗之升。

几乎独一无二,仅中唐元白曾仿效之,以后遂少继响。

这首排律,题巳点出是秋日夔府詠怀寄友之作,诸本均编在大历二年。

长诗计二百句,共一千字。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金启华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杜甫《春夜喜雨》为例
2.谈杜甫在成都作的一首即事诗
3.杜甫《解闷》绝句——杜甫自述创作经验的一首诗
4.杜甫格律诗的求正与容变
5.一首诗·一个人·一个时代——以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藏族格律诗歌美之汉译

浅谈藏族格律诗歌美之汉译

浅谈藏族格律诗歌美之汉译李景溶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摘要:本文从藏族古典格律诗歌的文化背景、创作背景和格律诗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探究格律诗的汉译方法以及汉译的难点重点。

探讨如何将格律诗的内容美、语言美、修饰美和形式美在汉译中完美呈现。

通过诗歌赏析使诗歌翻译的情感更加贴近原文。

关键词:藏族格律诗;诗歌之美;汉译藏族格律诗是藏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格言、赞歌、等形式多样的诗歌,如《云史》《萨迦格言》和藏译本《诗镜》等,研究格律诗的汉译问题,首先要探藏族格律诗的创作、发展、文化背景和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以及修辞美。

其次诗歌,顾名思义,既是诗,又是歌,诗有固定的格式,歌有注入的情感,诗歌的美更体现在感情细腻、丰富多彩的情感美。

因此,诗歌翻译的前提是诗歌赏析。

一、藏族格律诗综述格律诗歌是一种格式固定、形式多样、修辞丰富、语言朗朗上口的一种诗歌。

其形式多样,广义上包括格言、赞颂文、批判文及民间的赞歌等。

狭义来讲,藏族格律诗主要有诗歌和格言。

本文主要是探究藏族格律诗歌美的汉译方法,只从个别的格律诗和格萨尔史诗为例,阐述翻译方法和过程,对于民间格律诗(赞歌、祝词)不再赘述。

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从史料中考察而知,早期的格律诗大多以赞歌的形式和翻译的佛经出现,如最早的格律诗歌是吐弥桑布扎献给国王的《庆祝藏文创制宴会》,后来出现了格言和大量的颂词,12世纪中叶萨迦班智达更嘎坚赞开始翻译印度文学理论巨著《诗镜》引进了诗歌理论,最后出现了当代以居•格桑的作品为代表的批判文。

此外《格萨尔王》中也有大量的修辞美,形式美的格律诗。

藏族格律诗还包括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众多作品,如《诗镜》《云史》等。

其中《诗镜》是古代印度梵语文学鼎盛末期的诗学理论巨著,从12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历代藏族译师通过不懈努力把《诗镜》译为藏文,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将理论藏族本土化。

因此,《诗镜》不仅仅是单纯的梵文译作,发展至今更是藏族本土化的诗歌著作,且在藏族历代大学者对《诗镜》进行译注时,也写下很多修辞学诗例,这些都是《诗镜》本土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藏族格律诗,必然绕不开《诗镜》。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姜治文> 一> 何谓翻译?简而言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忠实地表达出来>。

它起作联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

没有翻译,国际交流无从谈起;>没有翻译,科技不能迅速发展;没有翻译,社会就没有如此快的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讲,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

我们说翻译是科学,是因为‘翻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各国语言也有其自身的规则,翻译得按原语(source language)的意思,转换成>规范化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我们说它是艺术,那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再现,不可>能只有一个模式。

欲想一挥而就,殆不可能,必须经过精雕细刻,加工再加工,反复修改才>能完成。

翻译中,为了一个短语,有时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仍然想不出来,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

’ 我们说它高深,那是在翻译中,我们难达其顶,难探其底,就是>说,翻译是没有底的。

译文要作到选词精碎,形象入微,词序要作到错落有次,不受一词一句>的羁绊,句子成分要能转换自如,语言要达到玲珑剔透,驰骋自如,优美雅致,风趣动人,而>又不失原作,那就更难了。

严复还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因此,我们要作好翻译,需要精通两种语言,透彻地>了解两种文化,这就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是一个优秀的译者,欲想将一部文学>作品忠实再现,实在太难。

一百人译同一部作品,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译本。

就是一个句子,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译法。

我从翻译教学中,深有体会,一个简单的句子,学生的译法确实因人>而异,译文甚多, 如:>The house, to tell the precise truth, was sadly time-worn and>weather-beaten.>译(1):这座房子,说得确切点,被气候长时间地破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为目的的文学学派, 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 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 在翻译研 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 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 现和再创造, 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 为格律诗 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 (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

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 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 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 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 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 然充满深厚的感情: 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 更钦佩其无私奉献 的精神。 一日, 下起春雨, 作者有感而发, 写下了《春夜喜雨》 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 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 颔联、颈联和尾联。 五言律诗格律严谨, 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 “随风潜入夜”对 应“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 此外, 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 的结尾字分别是“生” “声” “明” “城”,押“ eng”韵。五 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 且单音步 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 而非句首。 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 式为“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 单音步在句中。 律诗借助“平 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 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 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 形容春雨体贴人意, 知晓时节。 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 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 名词多为具体名词, 如“雨”“风”“径”“船”等。 具体名词 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 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 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 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 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语是 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 “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 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 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 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 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 给人以无限的 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 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 人们见了自会喜笑 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 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 但“喜”意都从罅缝 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 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 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 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 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 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 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 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 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 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 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 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 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

The town '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 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 许之译文多属三 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 ; ®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 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 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 原文“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 格律诗凭借 “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 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 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 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 第二行采 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 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 “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 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 aabbccdd)、隔行 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 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 ababcdcd”, 属隔行押韵。 译文的押韵方 式虽与原文不同, 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 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 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 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 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 而不能照搬原诗。 ”许之 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 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 将汉诗的“顿”和英 诗的“音步”对应。 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 以非重读音来对译 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原文所用词语大 都浅显易懂, 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 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 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 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 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 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 “・»“・]丄”“ ・ » “ ・ i ” a - » “ i - ” “ 1

“rain ”“ night ”“ spring ”“ wind ”“ lanes ”“ boat ”“l antern ”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

体 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 丰富诗歌的内容; 另一方面, 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 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 此 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 使读者在阅 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 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 译文保留了此 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 场景。如用“ good”修饰“ rain ”,可谓匠心独运。“ good”形 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 rain ”,则赞扬了春雨无 私奉献的精神。“ 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 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 “wild ”和“ dark ”构成春雨悄 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 saturated ”从侧 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 “ 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 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 steals ”体现了春雨的 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 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 突出了原文 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 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 意境美。 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 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 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 “rain ”“ wind ”“ lanes ”“ boat ”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