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4.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5.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6.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相互连接,形成食物网8.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9.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第二单元10、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11.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②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而其他生物则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或者无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够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通过生长和繁殖维持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6.生物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观察。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仪器,也可以利用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的方法包括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样本、如实记录调查过程、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等。
生物归类可以按形态结构特点、生活环境和用途等进行分类。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态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则是指其他生物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食物链、竞争和共生等。
初一生物知识点

初一生物知识点初一生物知识点大全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②组成:I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十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十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一、显微镜的结构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玻片标本的种类:①按存放时间分:永久的、临时的;②按材料分:切片、涂片、装片四、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五、植物细胞: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③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④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初一的生物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生物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复习和回顾。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物学中,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起着选择性通透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基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着遗传信息。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生物种群是指同种生物个体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总体。
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是研究生物种群的重要内容。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方生活的不同种类生物的集合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如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三、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进行营养摄取才能生存和生长发育。
生物的营养主要分为三类:植物的光能营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动物的化学能营养,通过摄取食物得到化学能;真菌的吸收营养,通过吸收附近的有机物。
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调节,以维持内部稳定。
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完成的;而内分泌调节是通过激素的分泌对身体进行调节。
五、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繁殖是保持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需要两个个体参与,产生后代的基因组合更为多样化;无性繁殖只有一个个体参与,产生的后代基因与其父代完全相同。
六、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种群代际之间遗传物质传递的基本现象。
遗传物质是DNA,它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在遗传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变异,进而推动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七、昆虫的生活及其应用昆虫是一类具有很高种类丰富度的生物,它们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有重要的影响。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群居行为、食性特点等。
昆虫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蜜蜂的蜜和蚕的丝等。
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生物可以根据细胞的结构,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类。
(完整版)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章节知识点总结初一生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基础知识1.1生物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1.2 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器官的功能: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1.3 生物的组成- 生物的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生物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第二章:生物的运动与营养2.1 生物的运动- 生物的运动方式:原生动物的鞭毛运动、肌动蛋白运动等- 生物的触觉和运动调节2.2 生物的营养- 生物的营养分类:光能营养、化学能营养、有机物的摄取- 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2.3 生物的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呼吸和新陈代谢的关系第三章:生物的繁殖和遗传3.1 生物的繁殖-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3.2 生物的遗传- 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型等- 遗传的方法: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3.3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成因:突变、交叉互换等- 变异的形式: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第四章:生物的生长和发育4.1 生物的生长- 生长的类型:数量生长和质量生长- 生长的调控机制:激素调节4.2 生物的发育- 生物的发育阶段:胚胎期、幼体期、成体期- 生物的发育过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胚胎发育第五章:生物的适应与保护5.1 生物的适应- 生物的生态位和生态因子- 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5.2 生物的保护- 生物的天敌和捕食者- 生物的生存危机和保护方法综上所述,初一生物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生物基础知识、生物的运动与营养、生物的繁殖和遗传、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适应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发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营养和呼吸、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
初一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一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组成物质:
化学元素: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C、P、O、N等。
化合物: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
2. 细胞的统一性:所有的细胞都具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基本组成物质也是相同的。
三、细胞学说
1.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植物的细胞,而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2. 细胞学说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3.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从发现到提出到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
这个学说在19世纪得到了确认和完善。
四、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的构造:镜头、镜筒、转换器、调节旋钮等。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先对光,再放置装片,然后观察。
3. 显微镜的使用原则: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 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细菌、支原体等。
2.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重点总结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水、食物等)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的汗液、尿液、呼出的二氧化碳;植物落叶能带走一
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例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5.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就是遗传,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性就是变
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
1.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2.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
过程。
在实验方案中以设置对照实验为基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只有一个变量。
三、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4.生物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例:树木净化空气、蚯蚓疏松土壤等
四、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
物部分主要是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5.书写食物链的注意事项:①食物链的起始是生产者②食物链中只能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③
箭头的方向被吃指向吃
6.食物链中生产者数量最多,最高级消费者数量最少,有毒物质DDT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
累最多。
7.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8.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结构越复杂、生物
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生产者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
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