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

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

第一章民间艺术

第一节说唱艺术

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

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

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

《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1950年改学京戏。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

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1976年——1985年全县自编自演的剧目50余出。4、大戏(京剧)

京剧是盛行全国的国戏,在昌乐俗称“大戏”。昌乐民间于1935年出现尧沟镇北郭京戏班,节日里在乡间演出,主要剧目有《打龙袍》等。此后五图镇辛旺京戏班组成,鼎盛时50余人,演到青州、临朐一带,这是我县境内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后来昌乐镇、马宋镇、朱汉镇、崔家庄镇、朱刘镇、鄌郚镇、北岩镇、乔官镇等成立了庄户戏班。其中马宋镇组成了50余人的京戏班,演出了大型剧目《秦香莲》、《玉堂春》《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后来高崖镇的刘感照组织了业余京戏班,演出了《双蝴蝶》、《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甘露寺》等大型传统剧目,刘感照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一时传为佳

话。1953年崔家庄业余剧团鼎盛时三度置箱,5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戏箱付之一炬,1977年复演传统戏,风采不减当年。这是昌乐县内维时最长的民间业余京剧团。

5、东路大鼓

系昌乐著名鼓书艺人刁宪丰(1908——1984年)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推陈出新,去莠求精形成的鼓书形式。他从事曲艺研究和说唱生涯50年,技艺高超,造诣深湛。代表书段《功劳炮》、《血手印》、《独胆英雄》、《红管家》等,是昌乐各地及周围县区民间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名段子。昌乐东路大鼓富有乡土神韵,口白清脆,旋律流畅,节奏明快。1981年形成了“大开板”、“小开板”、“紧流水”、“慢流水”、“串子口”、和“四平腔”整套演唱曲调。

6、民间歌谣

民谣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充满乡土气息,却朗朗上口,人人喜爱,它思想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内容的歌谣,以表达各阶层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如反映旧时颂扬伦理功德的《十劝人》,反映旧时穷人悲惨凄苦生活遭遇的《劝五更》,反映妇女要求翻身解放的心愿的《秧歌调》。民歌同民谣一样,也是人们口头创作、相延久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民间传唱的歌曲,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生动活泼。如:《放风筝》、《打秋千》等。

学生活动:你了解昌乐哪一种说唱艺术?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回家调查爷爷奶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节民间杂耍

耍龙灯常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组合在一起表演,昌乐城乡称其为“杂耍”。逢新年春节,各乡镇都有表演活动。

1、耍龙灯

农历新年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昌乐县城以及大村镇总有耍龙灯表演。龙身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于节之间5尺左右。耍龙时表演者互相配合,在锣鼓声中按节奏摇摆翻舞,随着领舞人手擎的绣球动作变化和锣鼓点的更换,作各种表演。如巨龙翻身、蛟龙漫游、二龙戏珠等。夜间耍龙更引人入胜,宛如一条活龙横空出世盘旋飞舞,景象可观。

2、舞狮子

用竹木扎制成狮头轮廓,用布裱糊美化,使狮子头五彩缤纷,大口能张合,双眼会转动,精灵可爱。狮身用粗布和麻皮丝装饰皮毛,全身棕红色,形象逼真动人。狮头狮身装有若干响铃,一旦舞动,响遍全场。舞狮一般成双,并备绣球一个。表演时每两人顶一个狮壳,动作紧密配合。前者舞弄狮头,后者屈身弓腰,两手紧抓前者腰间,饰作狮身,形成一体,其臀部晃动,狮尾即摇摆不已。全县闻名的丛家阳阜舞狮表演技高一筹,伴以马叉、枪、棍等武术动作,令人叫绝。

3、跑旱船

用木条做成船和船亭轮廓,裱糊花纸,装饰图案,使之呈彩船样,船舷用彩绸围绕,下部画有波浪纹样。表演由二人组成,一古装姣女

居中乘船,滑稽船夫在摇桨.表演时在锣鼓伴奏下, 船身前进后退,左倾右晃,翘首伏尾,恰以船在水中划行。有的在表演时,二人相对互唱,饶有风趣。跑毛驴、县官坐轿与跑旱船的表演模式相似。这个节目和舞蛤蜊、舞蟹、姜老背姜婆等单人表演节目组合,形式丰富多彩,逗人喜乐无穷。

4、踩高跷

这种表演活动流行最广。跷,分高低两种,高者米半,低者半米。跷用木板做成,脚踏板离地最少半米,表演者取一副绑在腿上使用。跷队根据传统戏剧节目,扮演各种角色。多数以十对化妆身份不同的青年男女为主队居中,置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为前导,置滑稽小丑、媒婆之类在后。在打击乐的鼓动下做各种串花表演,或踏步演唱“拜年”、“祝贺”一类表示祈祝的小段,低跷表演杂以大劈叉、翻滚、扑蝶等动作,吸引观众抢先过目。此外,扭秧歌、打花棍等新兴的的民间舞蹈,是在1948年5月由开辟新区的胶东籍干部传入。当时对于宣传时事政治颇有影响,很快传入各个村庄。

5、威风锣鼓

新世纪伊始,昌乐镇南关村民在国家昌盛人民康泰的大好形势下,首创了威风锣鼓这一形式新颖的的民间杂耍。其节奏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气势惊天动地,令人神往,激励着人们满怀信心,勇往直前。威风锣鼓适宜在载货汽车上配合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杂耍进行表演。表演队由一个指挥,30名队员组成。队员统一着装,头巾、衣裤均是大黄底镶红藻边,显示着大红年代龙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