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美术------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吴茜

中国民间美术------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吴茜

河南朱仙镇年画
(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形象夸张、门神严肃端庄。)
年画制作:以线造型,以色相辅;
多色套印,绘、刻、印结合。
(一)剪纸的用途
《十二生肖》 (春节窗花)

是最大众化的一 种美术样式,各地 民间都有不同风格 的品种。主要用来 表达喜庆、祝福。
婚礼——人生中最重大的喜庆礼俗。
(二)民间剪纸的形式
<5>表现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的 题材《白蛇传.盗仙草》
我国四大年画产地
◆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河南朱仙镇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色彩协明快、风格细腻、人物形象俊俏) (风格质朴,重用原色,对比有力,线条粗犷。)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构图丰富,色调艳丽, 富有的生活气息。)
单色剪纸
染色剪纸
套色剪纸
三、刺绣
刺绣: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等, 特点:质朴大方 、“适形造型” ,采用原色、对比色。
布玩具 布老虎 泥玩具 虎头挂片 活动玩具:木猴翻杠
风筝
泥人 面塑 木雕
石雕
六、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特征:寓意性、象征性
连年有余
桃---长寿
四季平安
富贵有余

面塑)
一、民间木版年画
年画:
我国特有的一种 绘画题材,大都用于 春节时农家张贴,以 满足纳福迎祥、万象 更新的民俗需要。 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 庆之意。
<1>用于敬神祈福的六神题材 《赐福生财灶王图》
<2>祝福祈祥的题材 《刘海戏金蟾》
<3>镇妖辟邪的题材 《门神神荼、郁垒》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探析

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探析

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探析1 昌乐石雕的发展历史昌乐位于山東省中部腹地,隶属于潍坊市,昌乐古称“营丘”是姜太公首封建都之地,东汉时为北海国营陵县,北宋建隆年间始称“昌乐”,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齐国首城”之称,是“石雕之乡”、“ 中国蓝宝石之都”、“中国西瓜之乡”。

昌乐县现辖4个镇、4个街道、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处水库管理区,总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2.3万;境内有首阳山、方山、远古火山群等山岭,石雕资源优势明显。

昌乐石雕的历史源远流长。

昌乐县鲁中南丘陵东北部边缘、泰沂山脉北麓,境内的首阳山是由第三纪石灰岩构成,所出石灰石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宜雕刻。

昌乐环首阳山一带自古“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石雕技艺巧夺天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便利用当地石料,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铲、石锛等工具。

龙山文化时期,在这里已经产生了首阳山岩书。

秦汉时期,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渐演变成较为独立的石雕行业。

昌乐县环首阳山、方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汉墓画像石土,说明汉代昌乐的石雕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此后唐宋不断的发展创新,石雕类型主要以佛教类和陵墓类为主。

到明清时期,昌乐的石雕工艺日臻精湛,建筑石雕成为当时主流。

建国后,昌乐石雕石刻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昌乐石雕艺人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刻制和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石雕的制作。

改革开放以后,昌乐石雕开始了产业化之路。

2 昌乐石雕工艺的传承现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昌乐石雕工艺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不同的历史时期,昌乐石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需要、审美诉求和使用环境,在作品的样式风格、艺术类型、审美及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演进。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昌乐石雕艺人将传统的石雕工艺产业化,环首阳山创办了大量石雕加工企业,实现出口与内销的规模庞大的石雕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日韩及西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昌乐传统文化实践报告(2篇)

昌乐传统文化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昌乐县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昌乐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为了传承和弘扬昌乐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近年来,昌乐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昌乐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昌乐传统文化基本情况1. 地理环境昌乐县地处鲁东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被誉为“山东的江南”。

2. 历史文化昌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昌乐县境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昌乐古文化遗址、昌乐古村落等。

昌乐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融合了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 民俗风情昌乐民俗风情丰富多样,包括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其中,昌乐剪纸、昌乐柳编、昌乐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昌乐传统文化实践活动1. 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昌乐县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庙会、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形式,让民众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昌乐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展览等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如昌乐剪纸、昌乐柳编等传统手工艺,通过技艺传承、作品展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文化。

3. 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昌乐县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

如昌乐县博物馆、昌乐文化广场等,为民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娱乐场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4. 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昌乐县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昌乐县还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8)细细品味昌乐的历史文化

(8)细细品味昌乐的历史文化

(8)细细品味昌乐的历史文化姜太公与营丘故城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首封于齐,建都营丘,即今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

据史料记载,营丘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即皇城,内有太公祠,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建,祠内有正殿三间,明柱雕花,规模宏大,建筑考究,并有高耸砖墙围成独院,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

另有八角琉璃井,即皇井遗迹。

皇城南门外,原有汉朝隐士逄萌墓道碑,北门外有唐朝嗣圣十八年(公元702年)北海县令窦倓率众凿渠引水灌田的窦公凿渠遗迹和窦公渠碑。

外城城垣6公里长,现仍有宽十五米、长4500多米的城垣残迹。

姜太公祠原址已荡然无存,如今的姜太公祠是新世纪伊始,姜太公后人为纪念姜太公,自发捐资,在古城村西北,按照太公祠原先布局,再度为姜太公塑身立祠,建有仿古式祠堂三间,塑姜太公神像,并建围墙院落,搜集散落的古碑数面,列置堂前,《太公祠碑记》、汉隐士逄萌墓道碑、唐窦公渠碑等文物亦罗列其中。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九月初八为姜太公庙会,前来瞻仰祭拜姜太公的人络绎不绝,不计其数,庙会规模盛大,热闹非凡,香火旺盛。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尊其为“宗师”。

他的军事谋略和治国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他超凡入圣的形象,一直是人们景仰和崇拜的偶像。

昌乐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碑刻,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艺术瑰宝。

昌乐境内古墓100多座,其中汉画像石墓有30多座,时间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昌乐历史调研报告范文

昌乐历史调研报告范文

昌乐历史调研报告范文昌乐历史调研报告昌乐县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我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整理,撰写了本次昌乐历史调研报告,总结昌乐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重要历史遗迹。

一、历史沿革昌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是古代的山东之乐国都,属于阳城郡、魏郡、高唐郡等政权管辖。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昌乐是临淄府的腹心区域,受到了历代封建朝廷的高度重视。

在近代历史上,昌乐是一座具有抗日战争纪念意义的城市。

二、文化传承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昌乐的孔庙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孔庙之一,是封建社会昌乐文化的象征。

此外,昌乐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年俗、婚俗、风俗等。

这些文化传承为昌乐的历史遗迹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三、重要历史遗迹昌乐拥有众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1. 孔庙:是昌乐孔庙的简称,始建于宋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孔庙之一。

孔庙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是昌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2. 神道:是昌乐地区唯一的祭孔大典的通行道路,以石碑、石栏杆和古树为特色,是昌乐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历史古街:昌乐拥有历史悠久的古街,保存完好。

这些古街建筑风格独特,百年老店众多,展示了昌乐的历史风貌。

4. 昌乐文庙:始建于明朝,是昌乐县文化的代表之一。

文庙建筑气势宏大,修缮历久,是昌乐的重要历史遗迹。

综上所述,昌乐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拥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通过对昌乐的历史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昌乐的历史文化,为昌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昌乐县非遗保护中心

昌乐县非遗保护中心

昌乐县非遗保护中心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年度报告2017年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非遗保护中心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取得好成绩一是挖掘整理了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23项,涵盖8个门类,县政府予以公布。

二是“荆山悠腔”(传统戏剧类)、“王派烙画”(传统美术类)、“阳纹彩绘嵌银技艺”(传统技艺类)、“石雕碑刻传拓技艺”(传统技艺类)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传统游戏、传统技艺等征集工作初见成效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根据局里统一安排,开展了“童年的记忆传统游戏”和“寻找身边的传统手工艺”等征集活动,搜集整理游戏90余项,新发现手工艺人60余名,组织专家对“荆山悠腔”、“茂腔”等“传统戏剧”项目进行了深入挖掘。

三、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在五图街道旅游特色村响水崖子打造了“非遗部落”,规划建设了包括非遗展览馆、非遗体验馆、姜太公传说传习所和那个年代书屋在内的非遗综合传习中心。

依托“非遗部落”,开展了系列展演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受到上级业务部门和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及广大群众好评。

截至目前,已有亓家烧锅传统酿制技艺、营陵王酒传统酿制技艺、昌乐石雕石刻、昌乐砖雕、传拓技艺、葫芦烙画等6个项目入驻“非遗部落”。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以“山东省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昌乐宝博会为契机,组织汉服制作技艺、葫芦艺术、昌乐大葛狮子等非遗项目及高跷、秧歌等民俗项目参加了“昌乐县第32届元宵节民间文艺表演”,组织举办了“昌乐县首届民俗艺术节暨非遗成果展演”、“美丽非遗赶大集”和“昌乐县非遗保护成果展”等展示展演活动。

五、积极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以非遗教育传承基地“昌乐县综合实践创新实验学校”、“昌乐世纪东方幼儿园”、“开发区小学伏羲梦园班”为载体,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省级十三项,分别为:“红木嵌银漆器”、“诸城派古琴”、“核雕”、“聂家庄泥塑”、“柳疃丝绸”、“景芝酒酿造工艺”、“潍坊刺绣”、“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高密剪纸”等;市级共六十项.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0项)一、民间文学(8项)仓颉造字的传说寿光市; 庄农日用杂字临朐县;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诸城市; 云门献寿的传说青州市; 梁祝的传说诸城市6; 方山爷的传说昌乐县; 常山雩泉的传说诸城市;黑龙沟的传说诸城市二、民间美术(8项)杨家埠木版年画寒亭区;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市; 高密剪纸高密市;聂家庄泥塑高密市; 潍坊核雕潍坊市;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市; 昌邑剪纸昌邑市; 鸟字头字画诸城市三、民间音乐(4项)诸城派古琴诸城市; 龙虎斗打击乐青州市; 城孟疃民歌诸城市; 汉王山民歌诸城市四、民间舞蹈(4项)小章竹马昌邑市; 高密地秧歌高密市; 月宫图寿光市; 昌乐大葛狮子昌乐县五、戏曲(2项)茂腔高密市; 临朐周姑戏临朐县六、曲艺(2项)东路大鼓(安丘派)安丘市; 东路大鼓(诸城派) 诸城市;诸城竹板快书诸城市七、民间手工技艺(18项)潍坊风筝潍坊市; 潍坊嵌银工艺潍坊市; 景芝酒酿造工艺安丘市; 柳疃丝绸工艺昌邑市; 潍坊刺绣工艺潍坊市; 潍坊仿古铜工艺潍坊市; 红丝砚制作工艺临朐县;青州石雕工艺青州市; 黑陶制作工艺安丘市、诸城市; 高密菜刀制作工艺高密市; 高密大红纸制作工艺高密市; 诸城邱家庄条编工艺诸城市; 安丘花磕子工艺安丘市; 潍城小磨香油工艺潍城区; 寒亭猪鬃加工工艺寒亭区; 坊子白酒酿造工艺坊子区; 云门陈酿工艺青州市; 昌邑白酒酿造工艺昌邑市八、消费习俗(9项)临朐全羊宴制作工艺临朐县; 高密炉包制作工艺高密市;景芝三页饼制作工艺安丘市; 烧肉制作工艺诸城市、安丘市; 高密大蜜枣制作工艺高密市; 昌乐马宋饼制作工艺昌乐县; 诸城汉王山刘罗锅辣丝制作工艺诸城市; 七姐妹年糕制作工艺安丘诸城杠子头碗碗大火烧制作工艺诸城市九、岁时节令(2项)二月二龙抬头寒亭区诸城财神节诸城市十、民间信仰(1项)寒亭盐神节寒亭区十一、文化空间(1项)祭舜大典诸城市十二、游艺(1项)安丘五棍棋安丘市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一、民间文学(5项)二郎神担山的传说李清照买书状元与貔子精范公井的传说敞口山楂的传说二、民间美术(1项)青州根雕艺术三、民间音乐(1项)青州挫琴艺术(筑琴)四、民间舞蹈(1项)芯子灯五、曲艺(1项)青州满族八角鼓六、民间手工技艺(4项)青州红丝砚技艺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清真酱牛肉制作技艺七、民间信仰(1项)云门山庙会八、传统医药(1项)李氏艾灸疗法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青州花剪纸桃核雕刻柳疃丝绸(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的产生传统的柳疃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1976年——1985年全县自编自演的剧目50余出。

4、大戏(京剧)京剧是盛行全国的国戏,在昌乐俗称“大戏”。

昌乐民间于1935年出现尧沟镇北郭京戏班,节日里在乡间演出,主要剧目有《打龙袍》等。

此后五图镇辛旺京戏班组成,鼎盛时50余人,演到青州、临朐一带,这是我县境内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

后来昌乐镇、马宋镇、朱汉镇、崔家庄镇、朱刘镇、鄌郚镇、北岩镇、乔官镇等成立了庄户戏班。

其中马宋镇组成了50余人的京戏班,演出了大型剧目《秦香莲》、《玉堂春》《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

后来高崖镇的刘感照组织了业余京戏班,演出了《双蝴蝶》、《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甘露寺》等大型传统剧目,刘感照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一时传为佳话。

1953年崔家庄业余剧团鼎盛时三度置箱,5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戏箱付之一炬,1977年复演传统戏,风采不减当年。

这是昌乐县内维时最长的民间业余京剧团。

5、东路大鼓系昌乐著名鼓书艺人刁宪丰(1908——1984年)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推陈出新,去莠求精形成的鼓书形式。

他从事曲艺研究和说唱生涯50年,技艺高超,造诣深湛。

代表书段《功劳炮》、《血手印》、《独胆英雄》、《红管家》等,是昌乐各地及周围县区民间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名段子。

昌乐东路大鼓富有乡土神韵,口白清脆,旋律流畅,节奏明快。

1981年形成了“大开板”、“小开板”、“紧流水”、“慢流水”、“串子口”、和“四平腔”整套演唱曲调。

6、民间歌谣民谣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充满乡土气息,却朗朗上口,人人喜爱,它思想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内容的歌谣,以表达各阶层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如反映旧时颂扬伦理功德的《十劝人》,反映旧时穷人悲惨凄苦生活遭遇的《劝五更》,反映妇女要求翻身解放的心愿的《秧歌调》。

民歌同民谣一样,也是人们口头创作、相延久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是民间传唱的歌曲,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生动活泼。

如:《放风筝》、《打秋千》等。

学生活动:你了解昌乐哪一种说唱艺术?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回家调查爷爷奶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节民间杂耍耍龙灯常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组合在一起表演,昌乐城乡称其为“杂耍”。

逢新年春节,各乡镇都有表演活动。

1、耍龙灯农历新年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昌乐县城以及大村镇总有耍龙灯表演。

龙身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于节之间5尺左右。

耍龙时表演者互相配合,在锣鼓声中按节奏摇摆翻舞,随着领舞人手擎的绣球动作变化和锣鼓点的更换,作各种表演。

如巨龙翻身、蛟龙漫游、二龙戏珠等。

夜间耍龙更引人入胜,宛如一条活龙横空出世盘旋飞舞,景象可观。

2、舞狮子用竹木扎制成狮头轮廓,用布裱糊美化,使狮子头五彩缤纷,大口能张合,双眼会转动,精灵可爱。

狮身用粗布和麻皮丝装饰皮毛,全身棕红色,形象逼真动人。

狮头狮身装有若干响铃,一旦舞动,响遍全场。

舞狮一般成双,并备绣球一个。

表演时每两人顶一个狮壳,动作紧密配合。

前者舞弄狮头,后者屈身弓腰,两手紧抓前者腰间,饰作狮身,形成一体,其臀部晃动,狮尾即摇摆不已。

全县闻名的丛家阳阜舞狮表演技高一筹,伴以马叉、枪、棍等武术动作,令人叫绝。

3、跑旱船用木条做成船和船亭轮廓,裱糊花纸,装饰图案,使之呈彩船样,船舷用彩绸围绕,下部画有波浪纹样。

表演由二人组成,一古装姣女居中乘船,滑稽船夫在摇桨.表演时在锣鼓伴奏下, 船身前进后退,左倾右晃,翘首伏尾,恰以船在水中划行。

有的在表演时,二人相对互唱,饶有风趣。

跑毛驴、县官坐轿与跑旱船的表演模式相似。

这个节目和舞蛤蜊、舞蟹、姜老背姜婆等单人表演节目组合,形式丰富多彩,逗人喜乐无穷。

4、踩高跷这种表演活动流行最广。

跷,分高低两种,高者米半,低者半米。

跷用木板做成,脚踏板离地最少半米,表演者取一副绑在腿上使用。

跷队根据传统戏剧节目,扮演各种角色。

多数以十对化妆身份不同的青年男女为主队居中,置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为前导,置滑稽小丑、媒婆之类在后。

在打击乐的鼓动下做各种串花表演,或踏步演唱“拜年”、“祝贺”一类表示祈祝的小段,低跷表演杂以大劈叉、翻滚、扑蝶等动作,吸引观众抢先过目。

此外,扭秧歌、打花棍等新兴的的民间舞蹈,是在1948年5月由开辟新区的胶东籍干部传入。

当时对于宣传时事政治颇有影响,很快传入各个村庄。

5、威风锣鼓新世纪伊始,昌乐镇南关村民在国家昌盛人民康泰的大好形势下,首创了威风锣鼓这一形式新颖的的民间杂耍。

其节奏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气势惊天动地,令人神往,激励着人们满怀信心,勇往直前。

威风锣鼓适宜在载货汽车上配合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杂耍进行表演。

表演队由一个指挥,30名队员组成。

队员统一着装,头巾、衣裤均是大黄底镶红藻边,显示着大红年代龙的传人的精神风貌。

四部鼓曲轮换演奏,全队动作雷厉风行整齐划一。

四部鼓曲分别是:引子、流水、牛头虎、欢庆曲、外加行走曲。

逢春节,昌乐人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振奋人心的、以威风锣鼓作先导的民间杂耍表演,沿街各机关单位、企业商厦欢迎鞭炮不绝于耳,简直是万人空巷,轰轰烈烈,普天同庆!学生活动:1、你观看过我县的杂耍表演吗?有何感触?2、奥运会开幕式有何艺术特色?你怎样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句话?第三节民间工艺(一)1、石刻(又称石雕)包括碑碣、石器、石料、人物造像、双狮等动物形象。

朱刘镇遍布孤山、虎头山、马山、谢家山等多座石灰岩质山体,得天独厚且丰富的石灰岩矿石,造就了朱刘历史上无数位以石刻谋生的能工巧匠,提高了朱刘石刻的工艺品位。

据考,朱刘石刻历史悠久。

民国二十三年朱留店西阁子的《王义和等造桥残碑》系唐延载元年(697年)勒石,迄今已历1300余年。

朱刘任疃村关帝庙的李琪等造像,系宋绍圣四年(197年)雕,至今已历900余年. 朱刘镇大东庄、东南庄、西南庄、山坡、圈子的刻石艺人常被请到济南、曲阜、泰安、潍县、益都献艺。

诸如清道光年间,泰山千佛殿石明柱上刻的“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联句皆出自这些巧匠之手。

1959年首都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工程施工,国务院广招各地能工巧匠参加建设。

朱刘镇山坡村老石匠张安南、房文俊和东南庄李象玉应招进京。

施工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2、牌坊牌坊是旧时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纪念性建筑,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

明嘉靖至隆庆年间昌乐老县城西门里,自西向东先后建有4座节孝坊。

第一座是明喜靖四十年辛酉举人赵必剑之妻的节孝坊。

明隆庆二年戊辰进士赵池之妻的节孝坊,位于老县城东门里,为第四座牌坊,是4座节孝坊中最大的一座,都系宗族出资营建。

清光绪元年高崖镇清风里村秦墀为其嫂树节孝坊一座,以颂扬其嫂年轻守寡,尊老行孝,抚幼兴家的高尚品德.清风里节孝坊建树百年间,保护良好,引无数途经者驻足观看,也有诸多社会贤达、文化人士慕名前来瞻仰。

1966年冬,在“文化大革命”中牌坊被拉倒拆除,其石或铺桥或筑堰或建房,早已荡然无存。

3、条编白条编:用柳条去表皮,条色雪白,编簸箕、筐子、笸箩、菀子、帽子等。

明初洪武年间县内鄌郚以南地区兴白条编。

红河镇高崖镇都有多年条编历史,有的家庭世代传艺至今。

黑条编:用荆条带皮编粪篓、油篓、粪篮子、架筐、牛筐、大筐、粮食囤等,自然保护区“黑条编”昌乐境内战国时代已兴此业。

红河镇、高崖镇、鄌郚镇从业村、户较普遍,土地宜长荆的村庄,世代传艺至今。

4、苇编清初苇编传入县境。

昌乐南部汶河沿岸几十个村庄最为兴盛,其中红河镇、高崖镇有苇湾的村子都有苇编匠将苇子加工成苇笠、苇席、苇席笼、苇褶子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村里苇编也组织集体生产。

70年代末,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苇编货逐渐被淘汰。

旧年,手巧的苇编匠用白皮秫秸和红皮秫秸作原料,制作凉席、枕席、席笼、席包等,尤其是工艺品,按精心设计的图样编织,红秸和白秸匹配使用,花样更加鲜明夺目。

给编好的玲珑小巧的工艺品栓上万福彩坠,令人爱不释手。

5、土陶制作旧时,昌乐南乡高崖,平原一带用黑土、砂土制作盆、、罐、瓦、瓮的作坊,有两处较著名,即南良红砂瓮罐、东皋青瓦罐盆。

1964年南良村委会从沂水县马战区小翁山请来烧制红砂瓮的师傅教徒收益,窑业生产得到发展。

南良红砂土淘气制作的工序要求复杂而精细。

清道光中期(1831——1840年),东皋刘相发(现63岁)的高祖父伙同刘廷泽(现81岁)的曾祖父等4人,在村西南建窑烧制青瓦盆罐,是为东皋窑业的始祖。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老窑报废,在东皋村后坡建新窑继续经营,手艺传7代,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6、木雕、微雕、核雕旧时,昌乐县境各乡镇都不乏木雕艺人,人们惯称其“细木匠”。

制作风门、花窗、庙宇檐拱花、木桌椅和茶几的角饰、扶手饰、棂板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