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二)》考点题型全解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解析版)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
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二)1.课外阅读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杨升庵年幼就______,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
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
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______。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
”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
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
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里长江作澡盆!”县太爷一惊,______:“真是神童啊!”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1)将(前呼后拥聪颖过人脱口而出洗耳恭听)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________;觉得他可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致颜黎民的一封信(节选)颜黎民君: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
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
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2023-2024年小升初六年级语文考点试题汇编记叙文 专题05 概括内容主旨(部编版)

专题05概括内容主旨板块一:考点题型技巧总结考点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是记叙文的骨架,是记叙文中用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偏重于对信息提取、整合进而概括的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考试题型:题型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概括)题型二: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
(局部概括)题型三:作者想起了哪些与“××”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整体概括)题型四: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局部概括)题型五:阅读全文,概括“××”的特征。
(整体概括)技巧点拨:板块二:课内阅读针对性练习1.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技巧一:扩展标题,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标题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技巧二:归纳要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并合理组织;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技巧三:合并段意,将每段的段意进行合并;找到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并重组即可。
重点提示: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技巧四:摘录句段,摘录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进行概括;技巧五:取主舍次,抓重点段落、主要事件进行概括。
小升初语文阅读核心考点0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中心思想(考点解读)人教部编版

核心考点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中心思想第一节考点解读【考点解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考点,对症下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讲事例是阅读中常考题型。
完成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白全文讲的是什么,然后以一两句话简要概括出核心事件或核心内容。
例:铅笔头下的坚持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却有一个不良习惯:手心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兴之所至,会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
进校第10年,他40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10年“涂鸦”思想的结晶。
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一场无情的嘲弄。
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异想邪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
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泡汤。
这位青年教师不甘心,他决定不改初衷,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了10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
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
这样,他20年的心血,因为一只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一次次被“铅笔头”捉弄,他还是没有气馁。
相反,这许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
得不到学校和研究院的自助,他便自己想办法,经过东凑西借,自筹资金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4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他的申请,还向他的“铅笔头”事件表达了歉意。
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验。
两年后,他在一只小鼠身上试验获得成功。
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
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真题来源:上海市宝山区红星小学期末测试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点拨】掌握方法,一举攻破题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摘句法总起句: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2.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人教部编版

小升初专题五——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附对应考点习题)常见考点二: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一)肖像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服饰、容貌、神态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感情的变化往往凝聚在脸部表情上,所以“画脸”、“点睛”是肖像描写的重点。
肖像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二)动作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动作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三)语言描写定义:是对人物的对话的描写。
言为心声,对话往往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变化及个性,所以描写人物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四)心理描写定义:心理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想什么”。
心理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定义及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习题汇编】种春风①立春那天,我去邮局取款。
语文小升初阅读真题技巧精讲考点二:梳理情节、情感(部编版,有答案)

学校姓名班级___________ 座位号……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考点二:梳理文章情节、情感分析阅读中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考试常见题型之一。
这类试题通常就某一情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阅读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阅读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是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梳理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常考题型】1.部分情节概括;2.人物情感变化概括。
【技巧点拨】【真题演练】难忘的访问前不久,我应邀来到英国伦敦某学校访问,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把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十一二岁的男生推到我面前,和蔼地说:“你向中国客人做个自我介绍吧。
”这个男生难为情地说:“我叫爱德华,刚才我把低年级男孩打得鼻青脸肿,被校长‘惩罚’,为您参观校园做临时讲解员。
”我惊讶地看看爱德华,又看看校长那意味深长的微笑,便心领神会地鼓起掌来。
爱德华推开体育馆大门,指着陈列品,滔滔不绝地告诉我哪个奖杯是哪次比赛得来的,哪件球衣是哪个校友在哪场大赛中穿过的。
我问他:“你怎么对这些信息掌握得如此清楚?”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学校这支橄榄球队中的一员!”我们从体育馆出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校长想带我回办公楼,但是,爱德华突然小声向校长提议:“再让他去看看‘琼斯的椅子’吧。
”校长眼睛一亮,点点头。
爱德华带我来到了小喷泉旁边的“琼斯的椅子”前,他沉痛地说:“五年前,琼斯在这所学校读八年级。
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死了,为了纪念他,同时也为了提醒人们珍爱生命,学校在这里安放琼斯曾坐过的这把椅子。
”校长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爱德华,对他说:“汽车没有眼睛,也没有理智,它对琼斯犯下了罪过;而我们不是汽车,我们有眼睛,有理智,应该懂得爱和尊重,懂得保护弱小者和无辜者。
2021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练精析(二)(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考点精练精析(二)(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题型及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
这种题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替代到句子中进行理解,或者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例题精析】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传递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专题)-2018年小升初衔接语文教材(解析版)

专题09记叙文阅读(专题)-2018年小升初衔接语文教材(解析版)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的线索是指贯串记叙内容的脉络,有连缀全文的作用,可以人物、事件、物件、时间、空间为线索,或者以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
小学六年,我们学习了许多篇记叙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卖木雕的少年》《七颗钻石》等等。
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②以事件为线索③以物为线索④以人为线索⑤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等。
3.记叙的顺序:①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全面反映事物来龙去脉,顺理成章。
②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提到前面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作用:强调结果,巧设悬念,吸引读者,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件。
作用:交代原委,使文章行文有波澜,有变化。
4.记叙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我”在文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是陪衬,甚至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它的优点是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的叙述,但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
③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阅读时要注意有时是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二)》考点题型全解
考点1 写景文章阅读
例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暖雨
进入二月,下起暖雨来了。
这是一个阴霾(读mái,意思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的日子。
空中低浮着灰色的云。
打下午起,就下起了雨,使人骤然感到一种复苏的暖意。
这样的雨,不接连下几场,是难以治愈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的。
天上烟雨空蒙,我看到行人打着伞,湿漉漉的马儿从眼前走过。
连房檐上那单调的滴水声听起来也令人心情高兴。
我一直紧绷的身子舒展了。
我感到说不出的快慰,走到庭院里一看,雨点洒在污秽(读huì,意思是肮脏。
)的积雪上,簌簌(读sù,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有声。
再来到郊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
田野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呈现出一副布满沙石和泥土的面容。
蔫(读niān,意思是植物因失去水分而萎缩。
)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之内的所有树木,无论是干还是枝,全被雨水濡湿了,像刚刚睁开眼睛一般,谁都想用这温暖的春雨洗净自己黝黑而脏污的脸孔。
流水潺潺,鸟雀聒(读guō,意思是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噪,这声音听起来多么舒心!雨下着,这是一场连桑园的桑树根都能滋润到的透雨哩!
1.“蔫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之内的所有树木,无论是干还是枝,全被雨水濡湿了,像刚刚睁开眼睛一般”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___比作刚刚睁开眼睛。
2.这场雨的暖意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春雨过后,树木被雨水润湿。
2.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将春雨的降临与雨后的景色连接起来,虽没有写“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但展现
了勃勃生机,通过景物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渴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让人愉悦的事物,如草地上绽放的新绿、枝头上的一朵桃花、在水面游来游去的野鸭,都展示出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仔细观察,就会有美好的体会。
【答案】1.春雨过后,树木被雨水润湿 2.消融残雪,洗净林木,浇灌桑园,预兆春天。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作者的愉悦心情。
考点2 状物文章阅读
例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喜爱的一件工艺品
我家有一件泥塑上釉的精致工艺品,高达一尺,长约五寸,塑的是“兽中之王”—一狮子。
一只昂首仰视的雄狮,横卧在一块嶙峋的岩石上。
狮子的整个身子是白色的,发出微微的银光。
下面的岩石是青绿色的,和白色的卧狮形成鲜明清晰的对照。
狮子的头部长约三寸,头上的毛发一缕一缕的,清晰可辨:有的卷曲着,像一根根鱼钩;有的四散着,像朵朵盛开的菊瓣。
狮子的前项和下巴的毛都略向后飘,仿佛正被风吹拂。
在它的长发中,隐约可见它的耳朵。
它的双眼怒视前方,眉骨略微突起,张开大口,露出獠牙巨齿,显出一副威严难犯的神情。
狮子的身子较短,比头部还要稍短些,中间部分向外凸起,可以看出一根根肋骨。
狮子的身躯十分光滑。
它的两只前腿向前伸着,利爪紧收,前部向下弯着,有一只爪子已经越出了岩石,悬在空中。
两只后腿蜷曲着,右边半跪,左爪完全被身子盖着,使身子的那一部分微微高起。
它的尾巴蜷曲在背上,尾端特别大,像钢鞭的头缨一样。
狮子下面的岩石,像天上的一朵云彩一样,又像力负万钧的基石,有力地衬托出石狮的威严。
这个工艺品,显得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1.短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工艺品,显得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解析】1.前两个自然段写了“卧狮”的全身,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卧狮”的头部、身子和狮子下面的岩石。
头部的观察顺序为:头、前项、下巴、耳、眼、口。
身子的观察顺序为:身躯、前腿、后腿、尾巴。
作者观察有序,写起来就很有条理。
我们在概括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时可以结合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来完成。
2.在作者的笔下,这件工艺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这件泥塑上釉的精致工艺品—“卧狮”,栩栩如生,显得那样的神奇美妙。
【答案】1.对工艺品“狮子”的整体介绍。
对狮子头部的详细介绍。
2.泥塑上釉的精致工艺品,狮子的形象栩栩如生,显得那样神奇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