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 脊柱各部位诊疗
总结的很全的针刀治疗要点,学针刀的人不容错过

总结的很全的针刀治疗要点,学针刀的人不容错过针刀治疗时,需遵循四步进针刀规程,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和刺入。
定点,是指在确定病变部位和搞清该处的解剖结构后,在进针部位用紫药水做一记号,局部碘伏消毒,覆盖上无菌洞巾。
因此针刀治疗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针刀相关适应症治疗点的总结。
一、颈椎病针刀治疗要点: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
类型不同,针刀主要治疗点也各不相同。
1、颈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肩胛提肌,C2棘突旁,或颈固定肌群(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
用针刀斜刺术效果较好,且安全无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斜角肌、固定肌群、项韧带及颈背筋膜等;3、脊髓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颈固定肌群、项韧带、某一压迫节段关节囊、并辅以动态牵引、营养神经药、扩血管药;4、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椎枕肌、腱弓、环枕后膜,C2关节囊;5、交感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斜角肌或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
其中,肩胛提肌、C2棘突旁是颈椎病治疗最常用点,该处成人80%以上均有损伤(侧卧不用枕为最佳治疗姿势);针刀治疗颈椎病功用应该占70%,而手法整脊,适当用药占30%,针刀医师必须学会整脊术;不要忽视颈椎保健枕、两侧耸肩睡和颈椎保健操的三大要点,因为预防颈椎再损伤比治疗更重要。
1.棘突正中:碰到坚韧的项韧带即切刺,不一定到骨面,可横切。
2.棘突旁:后正中线旁开1.5-2.0cm,多为斜方肌、头夹肌、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损伤点。
斜向内侧朝棘突旁骨面方向切刺,或垂直于椎板、关节突骨面逐层切刺,不强求到骨面,落空感即止。
3.关节突:后正中线旁开3-5cm,颈部肌肉最薄弱处,针刀与关节突骨面垂直逐层切刺,先松解浅层的肌筋膜,再达关节突骨面,松解关节囊、并可沿关节突的骨面向内外铲切。
颈椎关节突后外侧方入路依据及安全性颈椎椎板之间的间隙较大,而位于椎板外侧的关节突呈叠瓦状排列,并呈一与皮肤平行的弧面,上下关节突有关节囊连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时,此处肌肉较薄,很容易触及关节突骨面。
针刀医学手法详解丨腰椎篇

针刀医学手法详解丨腰椎篇老宗医针刀型号大全——欢迎您的选购!01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连续提腿复位手法让患者俯卧治疗床上,两上肢放于身体两侧,脸侧向一边,双下肢伸直。
第1助手两手掌面贴患者背部,插入患者双侧腋下。
第2助手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
二人以患者脊椎为中线作对抗拔伸牵引3~5次,每次1分钟。
在二助手作对抗牵引的同时,术者用手掌平压患椎上下2~3节之间的棘突。
后凸畸形者,务使其平复。
如患者腰部肌肉痉挛、紧张,用针刀在腰5和骶1之间两侧距棘突顶线约1.5cm 处各松解一针,肌肉一般即可松弛一些,再作对抗牵引(如无肌肉紧张者,不需针刀松解)。
牵引结束后,让第1助手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使小腿与大腿床面垂直,第1助手站于床上,立于患者膝关节附近,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
术者和第2助手站床两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于椎旁两横突之间,二人各压住自己的一边。
第1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稍离床面为止。
在第1助手提双小腿的同时,术者和第2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横突之间,用力的方向应和通过棘突顶端的矢状面成45°。
当第1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着床面时,术者和第2助手也同时松开,第1助手见患者膝部已着床面,术者和第2助手已松开后,再垂直提起患者双小腿,高度如前,术者和第2助手在第1助手提小腿的同时,再1次用双拇指按压患椎两侧,如此连续提、压15至20次。
将患者双小腿放下、放直,检查患椎两侧,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者即可停止整复。
如放射痛无改变,可再作一遍,一般不作第3遍。
如有好的牵引床,即可不要人工牵引,在牵引床的牵引下,医生将脊柱后突畸形平复,然后实施连续提腿复位手法。
连续提腿复位法是以人体一部分脊柱和双大腿为杠杆,术者和第2助手的双拇指为支点,形成的一个倒杠杆力。
这个杠杆的一端是膝部,另一端是患椎以上3个椎体左右的位置,一般在腰1、腰2的位置。
这样杠杆的上段就是3个椎体的长度,下段就是患椎以下骶部和大腿的长度,按人体一般长度计算,下段的长度相当于上段长度的4倍左右。
人体体表标志--针刀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针刀人必备的体表定位图文详解

针刀人必备的体表定位图文详解脊柱的检查通常以视、触、叩诊相互结合,其主要内容包括脊柱的弯曲度、有无畸形、脊柱的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叩击痛等。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棘突定位胸椎棘突定位腰椎棘突定位1.第7颈椎棘突是颈椎棘突最隆起的一个。
当低头时,在项部下方正中线上最突出的一个,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可资区别。
第七颈椎棘突2.第3胸椎棘突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
3.第7胸椎棘突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4.第12胸椎棘突在第12肋肋角距后正中线5厘米处。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间) 与髂嵴最高点平齐。
6.第5腰椎棘突与髂结节平齐。
为菱形窝的上点。
肥胖者为一凹窝,为下背部正中沟的终点。
7.第2骶椎棘突与髂后上棘平齐。
为蛛网膜下腔的终点。
8.第3骶椎棘突与髂后下棘平齐。
9.骶尾关节在臀裂的上端。
为菱形窝的下点。
10.尾骨尖在肛门的后上方,正常有一凹窝。
(二)椎体定位(以成年人立正姿势为标准)椎体的定位有两种方法:1.以棘突定椎体的位置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中、下位胸椎棘突与下一位椎体的下缘平齐。
(1)下**的棘突与下一个椎体的中部平齐;(2)腰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2.从躯干前部体表标志定椎体位置:(1)下颌角平齐第2颈椎体;(2)舌骨平齐颈3~4椎间隙;(3)环状软骨平齐颈6椎体;(4)胸骨上切迹平齐胸2椎体;(5)剑突平齐胸9椎体;(6)季肋下缘平面与腰3椎体等高;(7)脐平齐腰3~4椎间隙。
二、脊柱弯曲度(一)生理性弯曲正常人脊柱有四个前后方向的弯曲,即颈椎段稍向前凸、胸椎段稍向后凸、腰椎段明显向前凸、骶椎则明显向后凸,类似“S”形,称为生理性弯曲。
针刀治疗立体定位方法(初学者必看)祖国医学包括中医,针炙强调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相结合,而针刀医学做为中西医结合的成功范例更强调辩位论治。
定位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病损部位确定了,治疗就落实了一半,笔者就针刀定位思路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
强直性脊柱炎的针刀治疗--讲稿

强直性脊柱炎(AS)的针刀治疗天祝县人民医院王兴昌前言A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累及脊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疑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其―疑‖,在于其病因、病机未明。
其―难‖,在于早期―难诊‖,中晚期―难治‖。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又无特异性,且呈隐匿性进展,故常漏诊、误诊、难诊。
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常并发脊柱僵硬、驼背、侧弯,髋、膝关节屈曲型强直,致患者―坐不能,卧不平、站不直、行不成‖。
终生―面向黄土背朝天‖,何时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难境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
然而既往对此症的治疗,并无良策及根治之方,使患者辗转各地,求医无门。
AS的基本情况1.患病率:约0.2%,但随人种、地区而异。
挪威、海地等患病率最高,西非患病率为零。
东方人间于二者之间。
2.年龄、性别:本病的高发年龄为20-30岁,10岁前、40岁后很少发病。
男:女约10:1。
我组376,男357例,女19例,男:女=19:1。
年龄:13至72岁,平均33.47岁,97.1%为青壮年。
A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HLA(人白细胞抗原)是一组与人类遗传有关的基因复合体。
其有A、B、C、D等多种亚型。
1973年发现,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强相关。
世界上无论何地、何种族,强直性脊柱炎均与HLA-B27呈强相关关系。
90%的强直性脊柱患者的HLA-B27为阳性。
HLA-B27阳性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高达25%;而且AS的患病率随HLA-B27而分离。
故认为此症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基因,即HLA-B27.有学者经实验证实B27属于―关节源性基因‖。
其将B27基因转移到实验动物后,动物出现关节炎表现。
如将接受B27的动物暴露于耶尔辛菌(与反应性炎有关的一种细菌)中,动物近100%患关节炎。
但有不支持的事实:a.HLA-B27阳性的人群,仅2%患AS。
针刀治疗脊椎侧弯

针刀治疗脊椎侧弯多数人对脊柱侧弯都不陌生,近年来,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
多是在常规检查中发现。
现在对于轻度脊柱侧弯的治疗多采用运动方法进行康复治疗。
对某些类型的脊柱侧弯,针刀疗法效果更明显。
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针刀疗法在治疗脊柱侧弯过程中的应用。
什么是针刀疗法?其原理是什么?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
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针刀疗法治疗脊柱侧弯的优点1.操作简单,不受其他条件限制2.切口小,伤害小,患者无明显痛感3.治疗时间短,恢复快针刀疗法的适应症骨盆旋移征引起的脊柱侧弯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脊柱侧弯脊柱侧弯针刀疗法一针刀定点:棘上韧带点、棘间韧带点、左右L3~L5巨腰椎横突点、骶正中嵴上和两侧骶骨后面竖脊肌起点。
操作规程:依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在腰部病变关键点,进行针刀整体松解,非常有效。
患者俯卧位,腹部置棉垫,使腰椎前屈缩小。
①松解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治疗点,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刺入约0.5cm达棘突间隙,将刀口线旋转90°,垂直于肌腱韧带纤维方向,切开松解,如果有黄韧带肥厚,可将黄韧带切开。
切开黄韧带时,当手下有落空感时,不能深刺。
②松解左右L3~L5腰椎横突点,摸准腰椎横突顶点,从腰椎棘突中点旁开3cm,作为进刀点。
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进刀到达横突骨面,刀体向外移动,当有落空感时,就找到了腰椎横突间,然后采用提插刀法切割横突尖的粘连、瘢痕,一般为2~3刀,然后调转刀口线90°切开横突间韧带。
③松解髂腰韧带止点,在髂后上棘定位,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进刀后到达骼后上棘骨面,针刀沿骼后上棘内侧骨面进刀2cm,后用提插刀法切割髂腰韧带止点粘连2~3刀;④松解竖脊肌祗骨背面起点,在松解竖脊肌骶正中峙起点的基础上,从骶正中嵴分别旁开2cm作为定点,从骶骨背面进针,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到达骶骨骨面,在骨面上纵疏横剥2~3刀,出针,按压针刀孔1分钟。
脊柱四肢关节针刀入路解剖图谱(四) PPT

股骨上端
呈方形隆起,位于颈 与体相接处的上外部, 供大部臀肌附着。
大转子上缘肥厚。 后有转子窝
为一锥形隆起,从颈 的后、下缘与体的连 接处突向内后上方。
小转子尖及前面粗糙
股骨上端
隆起粗涩的嵴,起自 大转子前缘上内部, 向下内达于小转子下
平滑的圆嵴,位于颈 与干的接合处。起自 大转子后上角,向下 内终于小转子。
股骨体
股骨体是身体中最 长和最坚强的管状 骨。股骨体由上外 向下内倾斜,女性 由于骨盆较宽,斜 度较大,股骨长轴 与胫骨垂直轴的倾 斜角一般为10°。体 呈前弯弧形,上、 下股骨干轴之间呈 170°交角,且内旋 扭转30°。
股骨体
体的上1/3部呈四边棱柱状
后面内侧有一粗涩窄线,名耻 骨肌线,上与转子间线相续, 下与粗线内唇相连。
前缘锐利,形成闭孔后界; 后缘肥厚,向上移行于髂
骨后缘,构成坐骨大切迹 的下部。 坐骨大切迹下方有一三角 形突起,为坐骨棘,有肛 提肌、尾骨肌,上子肌及 骶棘韧带附着,棘下方形 成坐骨小切迹,向下续于 坐骨结节。 坐骨体内面光滑,构成小 骨盆侧壁,有闭孔内肌附 着; 外面朝前外下方,有闭孔
髋臼
髋臼并非全部覆以关节软骨。 窝的中央深而糙,为髋臼窝,未
覆盖关节软骨,不与股骨头相贴, 被股骨头韧带所占据。 这里骨壁很薄,可因疾病受到破 坏,或因外伤被股骨头穿通。 窝的周围有蹄铁形关节面,称月 状面,上覆关节软骨,其上部因 承受最大压力,宽而且厚,前后 部略窄。 月状面在髋臼切迹处中断。 髋臼缘呈堤状,非常坚实,缘的 后部隆起,前部低下,其下缘有 宽而深的缺陷叫髋臼切迹向上与 髋臼窝相连。这里是股骨头韧带 附着处。
自髂前上棘向下至髋臼边缘 为髂嵴前缘,其下部的隆起 为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直头 起点。
强直性脊柱炎针刀

•
6 重复切开病变的其他关节并且
•
注射臭氧。
针刀刺入椎后关节X线前后位像
针刀刺入椎后关节X线侧位像
针刀松解关节与韧带的目的
• 1 切开椎后关节减低关节内部压力,关节内部的 炎症物质得到快速排出吸收,改善了关节内部环 境,通过针刀的微创,可以重新建立局部的微循 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关节的病损组织将 逐渐得到修复,关节的功能随之改善。2 棘上 (间)韧带通过针刀纵向切开后,纤维间炎性物 质可以得到释放,弹性纤维功能得到恢复,有利 于椎后关节功能的康复。3 通过针刀的治疗,椎 后关节炎症得到控制,那么脊柱周围组织环境将 得到改善,逐渐恢复其功能。总之,针刀只是对 疾病的原发部位和继发部位的治疗,所以术后还 要给予必要的病因治疗,那么强直性脊柱炎就能 得到控制甚至康复。
•
腰椎是10个关节 200X10=2000元
•
胸椎是24个关节 200X24=4800元
• ※ 骶髂关节上下端4个 120X4+200X4=1280元
• & 颈椎不收关节,只收软组织针刀臭氧费用
再见
脊柱的形态学
椎后关节针刀切开松解示意图
强直性脊柱炎椎后关节 针刀松解手术
• 手术步骤
•
1 标记椎后关节的体表投影点
•
2 手术野皮肤消毒
•
3 局部+椎后关节浸润麻醉
•
4 针刀刺入达到椎后关节
•
5 切开关节韧带及关节囊,沿着
•
关节间隙切开关节囊及其周围
•
组织,使其关节囊内压力及炎
•
性渗出物得以释放,注射臭氧。
结束语
• 以上是本人对强直性 脊柱炎治疗的一点认 识和体会,可能出现 这样那样的错误,敬 请同仁批评准收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骶髂关节 • 体位:俯卧位 • 操作:1、针刀与人体纵轴呈45度角向外刺 入达关节囊以后切割关节囊。 • 2、射频进针同上,达关节囊后以70℃-75℃ 持续一分钟,可以选三个点治疗。 • 3、骨减压:髂后上棘沿后外侧缘水平向外 三横指,垂直骨面进针,两个突破感。
• (六)骶骨 • 顽固性骶骨痛 • 骨减压治疗: 定点:1、上下两个骶后孔之间;2、中线旁 开一横指以内。 操作:垂直骨面进针,中病即止。
• 8.上后锯肌(在菱形肌下面) • 起点:C6—T3棘突侧缘 • 止点:肩胛骨脊柱缘上段深层
• • • • •
9.前锯肌 起点:第1肋以乳房外到第9肋 止点:肩胛骨内上缘 △治疗 1.前胸外侧1—9肋压痛点,从乳房外上方的第 1—9肋均可定点,痛点多在2—5肋骨面上 • 2. 肩胛骨内侧缘中段压痛点,可定1—3点,肩 胛骨内缘10mm进针刀 • 3. 肩胛骨内上缘 • 4.肩胛骨下角
• 外口:L4、L5以上,棘突下缘旁开中线三横 指,在稍向下;L5、S1棘突下缘旁开中线两 横指,在稍向下。 • 内口:棘突下缘旁开一横指,关节突关节 内侧缘。(针刀操作仅限于L4、L5处)
• (二)骨连结——韧带、椎间盘 • 椎间盘:腰椎部的前厚后薄,在越向下髓核的位置越居 于后 • 韧带: • 1.前纵韧带:呈“三角”型越向下越宽,在椎体前壁 • 2.后纵韧带:呈“倒三角”型越向下越窄,故L4-L5 、 L5-S1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多 • 3.黄韧带:呈“V”字型,中间薄两边厚 • 4.棘间韧带:损伤时弯腰不痛后仰痛 • 5.棘上韧带:损伤时弯腰疼痛加重 • 6.项韧带:棘上韧带在颈椎就叫项韧带,扁平的三角型 韧带
• 横突: • C2棘突下缘水平即C2横突下缘
• 腰椎上位椎体棘突下缘水平于下位椎体横 突上缘 • 腰椎横突尖部:旁开中线两横指(1.5cm)
• ▲大体定位规律 • 1、肩胛冈内侧缘连线:T3棘突下缘 • 2、肩胛冈尖部连线:T7棘突下缘——至阳 穴 • 3、髂嵴最高点连线:L4L5间隙 • 4、髂后上棘连线:L5S1间隙
• 横突: • 颈椎:前屈状,呈U槽状,前后有结节,其 根部为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 • 胸椎:背翘状 • 腰椎:略背翘,L3明显背翘且最长,(定 点:中线旁开两横指,约3cm) •
• 关节突: • 颈椎:扁而阔,关节面呈45度角,旁开中 线约1.5横指 • 胸椎:旁开中线1横指以内 • 腰椎:U状关节面,距中线旁开1.2-1.5横 指
• ▲骶髂关节 • △L5棘突下缘垂直向下1.5横指,再水平偏 外1.5横指,45度角向外即至上1/2关节面 (囊)。 • △骶髂关节只能松解上1/2部分,下1/2部分 凹凸不平,一般使用射频治疗效果比较好 (射频70℃-75℃,持续一分钟,术后使用 脱水剂) • △骶后孔针刀禁入
• ▲骶椎
• 旁开骶中嵴一横指以内做棘肌(又叫骶棘肌) • 起点:髂骨嵴内侧段深面,骶骨背面 • 分三裂:内——起于紧靠棘突的棘肌,止于 棘突间 • 中——起于最长肌,止于乳突尖部后缘 • 外——髂肋肌,止于肋骨后外缘
• 11.横突棘肌(也叫回旋肌)参与转腰活动
• • • •
12.椎枕肌群 头后小直肌 起点:下项线内侧缘 止点:C1后弓的后结节(禁做针刀)
• • 椎体: • 颈椎:其上缘两侧有骨性突起——钩突 • 腰椎:L3以上椎体后缘呈凹型,L4椎体 后缘呈平型,L5椎体后缘呈圆型
• • 椎间孔结构:
• 前缘:颈椎部是钩椎关节,胸椎、腰椎是 椎体后缘和椎间盘 • 上下缘:椎弓根的下、上切迹。 • 后缘:关节突关节
• 内容物: • 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方,上二分之一部位 (颈椎部占椎间孔的1/6—1/4,胸腰部占椎间 孔的1/2) • 血管:颈根动脉:由椎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在 相应序列椎间孔发出(进入)椎间孔,进入椎 管,滋养骨髓,位于上二分之一部位,在神经 根前缘。腰根动脉:发自腹主动脉,沿腰动脉 切迹进入椎管,在椎间孔上二分之一进入椎管。 • 椎间孔韧带:分隔和固定。 • 脂肪结缔组织:填充。
• 17.腰大肌 • 起点:L1-4横突前缘,T12椎体及腰椎椎体 侧缘,椎间盘 • 止点:与髂肌汇合为肌腱止于股骨小转子
• 18.项韧带 • 起点:枕后粗隆(并排定3个点) • 止点:C7棘突(沿骨缘切割,不可太深) • 注意事项:所有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都 不能横切(横切患者疼痛时间长,恢复的 慢)
(三)关节突关节 • 体位:俯卧位 • 操作: 1、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走行一致,垂直骨 面刺入,直达骨面,横切关节囊 2、骨减压针(颈、胸椎:短细骨减压针;腰椎: 中粗骨减压针)垂直骨面刺入,刺透两个关节 突即可。(适应症: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压缩性骨折、强直性脊柱炎) 注:强直性脊柱炎最多减压三个节段(6针)
治疗
• (一)棘突 • 体位:俯卧位 • 操作:1、针刀垂直骨面进针,逐层切割后再 沿棘突周围骨缘切割。 • 2、火针密集刺 • 3、拨针:多个节段 • 4、骨减压针:(病程长,静息痛)顽固性 眩晕在C2治疗,用短细骨减压针垂直骨面刺入 骨皮质即可,出针,拔罐。
• (二)腰椎横突 • 体位:俯卧位 • 操作:1、针刀,垂直皮肤刺入,达骨面, 沿骨缘切割 • 2、骨减压针,用中细的骨减压针,有落 空感即可
体表定位
以棘突定位规律
• 关节突关节: 1、C2棘突下缘旁开中线1.5横指,即C2C3关节突 关节。 2、C2棘突再每向下一横指即下位关节突关节位 置 3、胸椎棘突下缘旁开中线一横指以内(稍向内) 即关节突关节 4、腰椎棘突下缘水平旁开1.2-1.5横指即关节突 关节。
• 椎间孔: • 1、颈、胸椎部: 大体上乳突尖下两横指即 C2C3椎间孔水平位置;精细定位,C2棘突 下缘水平与C2C3椎间孔二分之一平面上, 每向下一横指即下位椎间孔二分之一平面 位置 ; • 旁开中线三横指,依据以上选择所需治疗 点。 • 2、腰椎:L5S1旁开两横指。
• 13.头后大直肌 • 起点:下项线头后小直肌外侧缘 • 止点:C2棘突侧上缘
• 14.头上斜肌 • 起点:下项线头后大直肌外侧缘 • 止点:C1横突侧后缘
• 15.头下斜肌 • 起点:C1横突侧后缘 • 止点:C2棘突侧上缘
• 16.腰方肌 • 起点:L1 -L4横突尖部,R12下缘 • 止点:髂嵴内侧唇
• 4.头夹肌 • 起点:C4-T4项韧带及棘突 • 止点:乳突及其后缘,上项线外侧段
• 5.肩胛提肌 • 起点:C1-C4横突后结节 • 止点:肩胛冈上缘、肩胛骨脊柱缘内上角
• 6.菱形肌 • 起点:C6-C7、T1-T4棘突侧缘 • 止点:肩胛骨、肩胛冈以下的脊柱缘
• 7.下后锯肌 • 起点:T11-12 、L1-2棘突侧缘 • 止点:R8-12外侧缘(下后锯肌损伤表 现为岔气,敢呼不敢吸,呼多吸少) • △定点:下四肋痛点处
• (三)肌肉 • 1.斜方肌——落枕与其关系大 • 起点:枕骨大结节两侧缘,项韧带,T1- T12棘突侧缘,枕骨粗隆 • 止点:锁骨外侧段,肩峰、肩胛冈上缘 •
• 2.背阔肌 • 起点:T7以下所有脊柱及骶中嵴,髂骨嵴 内段 •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 3.胸锁乳突肌 • 起点:胸骨柄,锁骨内侧缘 • 止点:乳突后缘
脊柱各部位诊疗
解剖
• (一)骨 • C1:无棘突,无椎体,横突最大,不前屈 • C2:有齿状突,棘突最大,横突最小,常 作为定点标记。 • •
• 棘突: • 颈椎:分叉(C2棘突可作骨减压,治疗颈 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 胸椎:呈瓦叠状
• 腰椎:呈长方形,其棘突下缘两侧有骨性 突起,呈鼻形 •
• • • • •
(四)椎间孔 体位:俯卧位 椎间盘针操作: 外口: 颈椎、腰椎部:针体与人体纵轴成45度角,刺入,弯曲面向外 侧达关节突关节外缘,即横突根部后,掉转针体,弯曲部向里, 沿骨缘6-9点钟方向推切,以松为度。 • L5S1部:弯面朝外垂直刺入达关节突外缘,掉转弯曲面朝内, 在其下1/2部沿骨缘推切。 • 胸椎部:弯曲朝内垂直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外缘,稍进,贴骨 缘推切。 • 内口(腰椎):弯曲朝外垂直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如 果伴有黄韧带肥厚,可先推切黄韧带,可继续深入,达关节突 关节前缘,椎间孔后壁,沿6、9点钟方向推切,以松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