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乡土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采用朗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4.乡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描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层次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引导和解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解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寓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发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异乡漂泊的心情,激发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情感。
5.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的标题《月是故乡明》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月是故乡明》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月是故乡明》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也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远离故乡的情感体验不是很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品味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5.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篇文章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欣赏散文的美。
但在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开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6.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思念——热爱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共三篇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7)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季羡林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由于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完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3、学情分析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存的文体之一。
对于散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本的内涵,能够分析较为简单的语句,但对于某些较难的句子并不能很好的解读。
4、本节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二、说程序1)导入同学们,你们对月亮并不陌生吧!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对于我们来说它稀松平常。
然而,有一位长者却赋予了他深情。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季羡林先生的“明月”情结。
接着我会板书文章题目。
2)课文分析:重点讲解第二、三部分问题设计:(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4)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三、说教法古语云:教学相长。
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
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学习本文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3课。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月是故乡明”为主题,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积累词汇和句子。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但是,对于散文的欣赏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感可能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结合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对散文的欣赏能力;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故乡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月是故乡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童年生活,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散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渺、篝”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
2. 谈话导入:同学们,月亮常常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情感,它是思念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月》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学习本文我们要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情美。
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文章美点,品味文章语朴情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同时,因为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共同完成对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归纳,再进一步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乡土情结也就是最淳朴的家国观念,激发学生的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情。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
他是谁呢?(多媒体投影2019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1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季羡林(1911.8-2009.7) 季老长年任教北京大学,他精通9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其散文著作很多,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90多岁的他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用猜的方式导入介绍季老的突出贡献和高尚的品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检查预习
纠字音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
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教师指导:本文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三、五自然段轻快活泼些,第六段后面应该情绪激越,读得动情,第七、八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
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
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
师: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魄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
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作者思乡情深。
师:那他是怎样流露、抒发这份浓浓的思乡情的?
生:借对故乡月亮的回忆、思念巧妙地表达思乡之愁。
师:围绕着月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童年的趣事、故乡的山(无)水(坑)即故乡月亮的背景、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最后睹月思乡抒情。
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形成板书。
开篇点题
月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离开故乡后思乡的生活
(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清了文章内容和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为进一步研讨文章奠定基础)
四、自主阅读,学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