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建筑的设计要求与要点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阳能节能设计标准

山西省太阳能节能设计标准

山西省太阳能节能设计标准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和建筑设计应适应使用者的生活规律,结合日照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2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使用、施工安装和维护等要求。

3 、太阳能热水系统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类型、使用要求、安装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4、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已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必须经建筑结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5、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6、太阳能热水系统宜配置辅助能源加热设备。

7 、安装在建筑物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应规则有序、排列整齐。

太阳能热水系统配备的输水管和电器、电缆线应与建筑物其他管线统筹安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安全、隐蔽、集中布置,便于安装维护。

8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装计量装置。

9、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的主体结构,应符合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一般规定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纳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安装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其类型、色泽和安装位置,并应与建筑物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太阳能集热器的规格宜与建筑模数相协调。

安装在建筑屋面、阳台、墙面和其他部位的太阳能集热器、支架及连接管线应与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一并设计。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满足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应便于安装、清洁、维护和局部更换。

技术要求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性能应满足相关太阳能产品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的要求,系统中集热器、贮水箱、支架等主要部件的正常使用寿命不应少于 10 年。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内置加热系统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并根据不同地区应采取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雷、抗雹、抗风、抗震等技术措施。

辅助能源加热设备种类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点、热水用量、能源供应、维护管理及卫生防菌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的有关规定。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五)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五)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方案实施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是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设计和制造相结合,实现建筑物自身能源的生产和利用。

这种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方案对于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原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是通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将太阳能电池板等光伏发电设备融入到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部位,实现建筑物对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供给建筑物的用电设备使用。

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能源需求,确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的设计和制造方案。

2.设计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的数量、布局和安装方式,设计逆变器和电池储能系统等相关设备。

3.制造组件:根据设计方案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相关设备,并进行质量检验和测试。

4.安装调试:将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安装到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部位,进行电气连接和调试。

5.运行监测:监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的运行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优化运行效果。

适用范围: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可以灵活设计和制造适用的组件。

创新要点:1.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将太阳能电池板等光伏发电设备与建筑设计和制造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2.灵活布局: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布局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3.高效转化: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预期效果:1.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

2.经济效益:通过建筑物自身产生的太阳能电力,减少对外部电力供应的需求,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行业中的太阳能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

建筑行业中的太阳能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

建筑行业中的太阳能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关注不断增加,太阳能系统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愈发普及。

太阳能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行业中太阳能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旨在提供有关专业知识,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太阳能系统设计技术太阳能系统设计是建筑行业中应用太阳能的第一步,合理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以下是一些太阳能系统设计技术的要点:1.1 太阳能系统类型选择太阳能系统可以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两种类型。

在设计太阳能系统时,首先需要确定所需的能源类型,然后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系统类型。

1.2 屋顶选择和定位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需要选择适合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屋顶,并确保设备能够充分暴露于阳光。

定位的准确性对于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设备的角度和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并提高系统的效率。

1.3 太阳能板设计太阳能板是太阳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兼顾材料的耐候性、光吸收效率、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

合理选择并配置太阳能板,以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太阳能资源。

二、太阳能系统施工技术太阳能系统的施工技术对系统性能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太阳能系统施工技术的要点:2.1 安全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施工措施的实施,包括电气安全、防腐蚀、防雷等。

对系统的每个组件进行严格的安装和连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管路布局设计太阳能系统的管路布局设计直接关系到太阳能能源的传输和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的管路布局设计,减少能源传输损失,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节能效果。

2.3 设备和材料选择在太阳能系统的施工过程中,应选择符合要求的高质量设备和材料。

同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设备和材料,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 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和检验,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专业中的设计要点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专业中的设计要点
1规 划 设 计 . 建筑 总体规划设计 除满足诸 多规划要素外 . 还应结合太 阳能热水 系统对建筑物朝 向、 房屋 间距合理规划 . 提供适 当的空间环境 , 用于布 置太 阳能集热器 。 阳能热水 系统 布置应 与周 围环境协调 、 太 风格统一 。 充分利用太 阳能 . 既解决能源 问题 又保护 了居住 环境。太 阳能热水 系 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时应结合建筑物周 围的景观与树木绿化种植 . 避 免对投射 到太 阳能集热器上 的阳光造成遮挡 , 免安装太阳能集热器 避 部位 的建筑被 自身及周 围设施所遮挡 在不影 响建筑效果的前提下 , 提供尽量多 的布置太 阳能集热器 的场所 . 为接 收较多的太阳能创造条 件 同时 . 建筑设计宜 避免设 置多余 的、 凹凸不 平的装饰线条或挡板 , 外部体 型和空间组合应 与太 阳能热水 系统结合 . 以利于太 阳能集热器 充分接 收太 阳能 . 高集热效 率。 提 集热墙面等形式 . 与建筑以一种完整的 、 统一 的形式共存。总之 , 内外 太 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建筑物上的位 置 . 可以根 据工程具体情况及使用 要求设置在建筑 物的屋面 、 阳台 、 外墙面 、 体 内( 入式) 建筑物 墙 嵌 以及 的其他部位 . 并将 其设计成建筑 的组成部分 . 置于建筑物外 围任何 设 部位的太 阳能集热器均应规则 有序 、 整齐并 应与建筑的使用功能 排列 和外部造型相协调一致。太阳能集 热器无论安装 在何处 , 均应满足在 大寒 E有不少于 4 l h日照时数 的要求
2建 筑 设 计 根 据 建 筑 类 型 、 用 要 求 . 使
确定 太阳能热水 系统的类 型、 装位 置、 安 色调 , 确定太 阳能热水 系 统设 计 、 确定管线走 向 、 布置管线; 充分考虑太 阳能集热器和贮水箱 的 荷载及用 电负荷 和运行 安全要求 设置 于建筑上及外 围任何部位 的太 阳能集热器应规则有序 、 整齐 , 与建筑造 型及周边环境相和谐 , 排列 并 立 面、 屋面上 安装集 热器 时不应外 露影 响立面造型的管线 。太 阳能 坡 6集 热 器 安 装 的 建 筑 构 造 设计 . 集 热器可以安装在建筑 物的屋面 、 阳台 、 墙面 、 外 墙体 内( 嵌入式 ) 以及 61 屋面的设 计要求 .平 611太阳能集热器支架应与屋 面预埋件连接牢 固 .并应 在地脚 .. 建筑 物的其他部位 . 接收太 阳光 时不应受 建筑 自身及周 围设施和绿 在 化树 木的遮 挡 太 阳能 集热器 总面积 根据热水 用量 、 建筑上设计允许 螺栓周围做防水密封处理 的安 装面积 、 地的气 候条件 、 水水 温等因素确定 。 本 供 612在屋面防水层上设 置太 阳能集热器时 .屋面 防水层 应包到 .. 基座上部 . 其上返 高度须满足泛 水高度 的要 求 . 并在基座下 部做附加 3太 阳 能 热 水 系统 类 型 的 选 择 . 太阳能热水 系统按供 热水 范围分 为集中供 热水系统 、 分散供热水 防水层 。 613太阳能集热器周 围屋 面 、检修 通道以及屋面 出入 口和集热 .. 系统 、 中一 集 分散供热水 系统: 阳能热水 系统按系统运行方式分为 自 太 然循 环系统 、 直流式系统 、 强制循环系统; 阳能热水系统按生 活热水 器之间的人行通道上部应铺设 保护层 太 62坡屋面的设 计要求 . 与集热器 内传 热工质 的关 系可分为 直接系统 、 间接 系统: 阳能热水 太 6 . 太阳能集热器无论是嵌入 屋面还是架空在屋 面之 上 .其坡 .1 2 系统按辅助能源设备安 装位 置分为 内置加热 系统 和外置加热系统: 太 阳能热水 系统按辅 助能 源启动方式分 为全 日自动启 动系统 、 时 自动 度宜与屋面坡度一致 一般情 况下集 热器安装倾 角等于本地区纬度 。 定 其安装倾角应等 于本 地区纬度减 1 。 0; 如系 启 动系统 、 需手动启动 系统 。 因此 , 阳能热水 系统类型 的选择 , 如果系统侧重在夏季使用 . 按 太 其安装倾 角应 等于本地 区纬度加 1o 0 应 根据建筑物 的使用 功能 、 热水 供应方式 、 热器安装位 置和系统运 统侧重在冬季使用 . 集 622 置在坡屋面上 的太 阳能集热器宜采用顺坡镶嵌设 置或顺 ..设 行方式 等因素 . 在满 足建筑物 内部功能和外 部造型要求的前提下 . 经 坡架空设置。 过综合技 术经济比较确 定 623太阳能集 热器与坡屋面结合处雨水 的排放应通畅 ._ 4太 阳 能 集 热 器在 建 筑 物 上 安 装 位 置 的选 择 . 624坡屋面上太 阳能集热器 与贮水 箱相连的管线需穿 过坡屋面 ._ 太阳能集热器 位置 的设置 . 可根据建 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外部造 型 时. 应在屋面预埋防水套 管 . 套管 高度应满 足泛水 高度 的要求 。 且 防水 选择 如下形 式 : 并应对其 与屋 面相接处做防水 41 .平屋顶建筑可采用 隐蔽 型的一体化 形式 .在建筑上通过技术 套管应在屋面防水层 施工前埋 设完毕 . 处理 采取 加高女儿墙 . 在特别 部位增设装饰性 遮挡构筑物和修建屋顶 密封处理 625 置在坡屋面上太 阳能集 热器 的支架应与埋设在 屋面板上 ..设 水箱 间等办法 .避免 和减少太 阳能热水 系统对建筑形象 的改变和破 的预埋件连接牢 固. 并应采取防水构造措施 。 坏。 6 .顺 坡镶嵌在坡屋面上 的太 阳能集热器 .不得 降低 屋面整体 .6 2 42 .平屋顶 和坡屋 顶建筑 可选用 集热 屋面形 成和谐型的一体化形 隔热 、 排水 、 防水 、 防雷电 、 抗雹 、 抗风及抗震等功能要求 。 式 , 阳能热 水系统作为建 筑的一部分 彰显出来 , 将太 在工程设计 、 设备 的保温 、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 采用的标准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 采用的标准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设计原则1.1 安全性原则: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1.2 可靠性原则:光伏系统设计应考虑设备寿命、环境适应性等因素,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1.3 经济性原则: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系统效益,追求经济合理性。

二、设计依据2.1 国家标准: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xxx、《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GBxxx等。

2.2 行业标准: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组织标准化(ISO)等国际标准,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2.3 设备认证:选用符合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确保设备质量可靠。

三、系统设计要求3.1 组件选型:根据实际需求,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太阳能光伏组件,考虑组件的功率、温度系数、光电转化效率等因素。

3.2 逆变器设计: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太阳能逆变器,考虑逆变器的输出功率、效率、可靠性等指标。

3.3 链路设计:设计合理的电气连接、布线及接地保护,符合国家电气设计规范。

3.4 支架结构设计:选择符合国家建筑标准的安全、稳定的支架结构,考虑风载和雨雪载等外部荷载。

四、安装调试要求4.1 安全施工: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进行安装,确保施工安全。

4.2 设备调试:按照设备说明书及国家标准进行设备调试,确保设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4.3 系统接地:根据国家电气设计规范要求,进行系统接地设计和施工。

五、运行维护要求5.1 检修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检修维护,保证系统设备运行稳定,延长系统寿命。

5.2 故障处理: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对系统故障进行及时处理,保证系统连续稳定运行。

5.3 数据监测:建立合理的数据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做好运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六、验收标准6.1 设计审查: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进行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审查,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施工。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1.1 一般规定4.1.1应用光伏系统的建筑,应依据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条件、建筑功能、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规划,并确定建筑的布局、朝向、间距、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

规划应满足光伏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根据安装光伏系统的区域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条件,合理进行建筑群体的规划和建筑朝向的选择。

4.1.2光伏一体化的建筑应结合建筑功能、建筑外观以及周围环境条件进行光伏组件类型、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和色泽的选择,使之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条文说明】光伏一体化的建筑设计应与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同步进行。

建筑设计需要根据选定的光伏发电系统类型,确定光伏组件形式、安装面积、尺寸大小、安装位置方式,考虑连接管线走向及辅助能源及辅助设施条件,明确光伏发电系统各部分的相对关系,合理安排光伏发电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建筑中的位置,并满足所在部位防水、排水等技术要求。

4.1.3安装在建筑各部位的光伏构件,包括直接构成建筑围护结构的光伏构件,应具有带电警告标识及相应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并应满足该部位的建筑围护、建筑节能、结构安全和电气安全要求。

【条文说明】安装在建筑屋面、阳台、墙面、窗面或其它部位的光伏组件,应满足该部位的承载、保温、隔热、防水及防护要求,并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与建筑和谐统一的外观。

4.1.4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光伏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电气安全的复核,并满足光伏组件所在建筑部位的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相关功能要求和建筑节能要求。

【条文说明】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的光伏系统,其重量会增加建筑荷载。

另外,安装过程也会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有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电气安全等方面的复核和检验4.1.5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分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的规定进行可靠性鉴定。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划和建筑设计规程1.1 一般规定4.1.1应用光伏系统的建筑,应依据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条件、建筑功能、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规划,并确定建筑的布局、朝向、间距、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

规划应满足光伏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根据安装光伏系统的区域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条件,合理进行建筑群体的规划和建筑朝向的选择。

4.1.2光伏一体化的建筑应结合建筑功能、建筑外观以及周围环境条件进行光伏组件类型、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和色泽的选择,使之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条文说明】光伏一体化的建筑设计应与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同步进行。

建筑设计需要根据选定的光伏发电系统类型,确定光伏组件形式、安装面积、尺寸大小、安装位置方式,考虑连接管线走向及辅助能源及辅助设施条件,明确光伏发电系统各部分的相对关系,合理安排光伏发电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建筑中的位置,并满足所在部位防水、排水等技术要求。

4.1.3安装在建筑各部位的光伏构件,包括直接构成建筑围护结构的光伏构件,应具有带电警告标识及相应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并应满足该部位的建筑围护、建筑节能、结构安全和电气安全要求。

【条文说明】安装在建筑屋面、阳台、墙面、窗面或其它部位的光伏组件,应满足该部位的承载、保温、隔热、防水及防护要求,并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与建筑和谐统一的外观。

4.1.4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光伏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电气安全的复核,并满足光伏组件所在建筑部位的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相关功能要求和建筑节能要求。

【条文说明】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的光伏系统,其重量会增加建筑荷载。

另外,安装过程也会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有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电气安全等方面的复核和检验4.1.5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分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的规定进行可靠性鉴定。

太阳能热利用在建筑中的设计要点

太阳能热利用在建筑中的设计要点

m s t eit ac u t I i p p r t o g he a et o l o tds npic l , rh etr ei r c l n o rss m e c o h u t a o co n. n t s a e, h uh tr s c f a u ei r i e a i c a d s n pi i e a d s a yt ssl t nte k n h r e p s y g n ps ct ul g nps l e ei
1 规 划 布局 设 计 原 则
西
_ 东

11规 划 布 局 设 计 的影 响 因 素 规 划布 局 设计 需 综 合 考 虑 用 地 . 特征 、 当地气候 、 纬度 、 日照等 条件 , 了解业主对热水 的主观使用 需 求 ( 使 用 时 间 、 用量 )明确 规 划 区域 内 常规 辅 助 能 源 的 类 型 , 如 使 , 综
Va u l e Engn 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 g i e rn

8 ・ 9

太 阳能 热 利 用在 建筑 中 的设 计 要 点
The De i i s o l sgn Po nt fSo ar The ma iiato i t n t uc i n r lUtlz i n n he Co s r to
郭 创 Gu h a g 梅 胜 Me S e g 杨 晚 生 Ya gW a se g oC u n ; i hn ; n nh n
( 广东 工业 大学 土 木与 交通 工程学 院 , 广州 5 0 0 1 0 6)
Gu n d n ie st fTe hn lg le eo vla d Tr n p rain En n e ig, a g h u 51 0 a g o g Unv riyo c oo y Colg fCii n a s o tt gie rn Gu n z o 0 06, o Chia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能建筑的设计要求与要点
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生态气候学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引入,当代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规划、设计到建成的过程中技术的支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太阳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之一。

把太阳能同建筑结合起来,把几千年来房屋只是人类居住、遮风挡雨、避寒暑的简单场所发展成具有独立能源、自我循环的新型建筑,这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可以预见,21 世纪太阳能建筑在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将起重要的作用。

1 太阳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要求
每一幢建筑的设计都要从规划设计开始,对于太阳能建筑来说,符合生态理念的规划设计是良好的开端,能够为建筑自身充分利用太阳能或为太阳能光电、光热设备提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设计原则太阳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原则简单的说可以分为冬季、夏季和建筑冷热负荷三个部分:在冬季争取足够多的日照;在夏季要争取做到改善建筑周边的微气候;减少建筑的冷热负荷。

1.2 设计要点
1.2.1 基地选择与场地规划我们知道,地形、地貌与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密切相关,建筑物的基地选择应在向阳的平地或坡地上,以争取尽量多的日照,为建筑单体的热环境设计和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建筑物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形场地中,建筑基地中的沟槽应处理得当。

除了建筑单体需要考虑基地的选择和规划外,建筑组团的相对位置如果能够合理的布局,也可以在取得良好的日照的同时利用建筑阴影达到夏季遮阳的目的。

总的来说,优化建筑布局,可以提高组团内的风环境质量。

1.2.2 正确选择建筑物朝向朝向的选择应把夏季和冬季综合起来考虑,冬季可以利用太阳能采暖并有效防止冷风侵袭,夏季可以利用阴影和空气流动降低建筑物表面和室内的温度。

为了尽可能多的接收太阳热,应使建筑物的方位限制在偏离正南±30°以内。

最佳朝向是南向,以及东西15o 朝向范围。

1.2.3 合理设计日照间距建筑充分得热的条件就是保持一定的日照间距,但是间距太大又会造成用地的浪费。

常规建筑一般按照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确定日照间距,这就会造成冬至前后持续较长时间的日照遮挡。

因此太阳能建筑日照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正午前后共5h 的日照,并且在9:00~15:00 之间没有较大遮挡。

1.2.4 设置防风屏障以减少热能损失冬季防风不仅能够提高户外活动空间的舒适度,同时也能减少建筑由冷风渗透引起的热损失。

在冬季上风向处,利用地形或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常绿植被为建筑物
竖起一道风屏障,避免冷风的直接侵袭,有效减少冬季的热损失。

适当布置防风林的高度、密度与间距会收到很好的挡风效果。

1.2.5 利用自然环境有效调节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

2 太阳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2.1 太阳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2.1.1 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的采暖、降温、采光等多方面的要求。

既要满足主要房间能在冬季直接获取太阳能量,又要实现夏季的自然通风(最好是对流通风)降温,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降低人工照明的能耗,改善住宅室内光环境,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需求。

2.1.2 适宜的建筑体形设计建筑平面形状凹凸,形体越复杂,建筑外表面积越大,能耗损失越多。

同时也要注意在组团设计中,建筑形体与周边日照的关系,尽量实现冬季向阳、夏季遮阳的效果。

2.1.3 热工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设计加强建筑的保温隔热,这是现代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

2.2 太阳能建筑的设计要点2.2.1 合理的门窗设计南向窗户在满足夏季遮阳要求的条件下,面积尽量增大,以增加吸收冬季太阳辐射热;北向窗户在满足夏季对流通风要求的条件下,面积尽量减小,以降低冬季的室内热量损失。

尽量限制使用东西向门窗.
2.2.2 外墙保温隔热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遵守减少失热面和争取朝阳面的基本原则。

对于墙体来说,可以降低北向房间层高,或者减少东、西、北墙外侧坡大的斜屋顶的坡度,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建筑的失热面,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另外,选用浅色调的外墙饰面,有利于夏季的降温。

2.2.3 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松散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防止屋面质量、厚度过大。

同时,也不宜选用吸水率大的材料,以防止屋面湿作业时,保温层吸收大量水分,降低保温效果。

屋面可采用挤塑聚苯板等多种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不吸水、强度高、施工方便,成本低、工艺简单,经济效益明显,是建筑屋面中一种理想的节能材料。

另外,还可以设置架空通风屋面、坡屋面、绿化屋面等。

2.2.4 充分利用日照环境,进行合理构造设计对于向阳部分可结合建筑造型利用垂直绿化进行遮阳,以减少夏季的阳光直射,而且还能够创造丰富的建筑形象,创造宜人的建筑光影环境。

对于背阴部分,则应该有效降低能耗,改善环境。

在建筑内部,如果建筑进深较大,则应设置风口,利用天井、楼梯、烟囱、中厅等加强热压通风或风压通风,实现夏季降温。

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要点分析
3.1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要求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结合需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一体化结合至少要做到以下外观、结构、管路布置、系统运行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3.1.1 在外观上,合理摆放光伏电池板和太阳能集热器,无论是在屋顶还是在立面墙上,应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