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中的相关分析
《2024年电影节海报设计》范文

《电影节海报设计》篇一一、引言电影节海报设计是电影节活动的重要宣传工具,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传递电影节的主题、特色和亮点。
一个好的电影节海报设计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视觉冲击力,还要准确传达电影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本文将从设计理念、设计元素、色彩搭配、版式布局等方面,探讨电影节海报设计的要点和技巧。
二、设计理念电影节海报设计应紧扣电影节主题,突出电影文化的独特魅力。
设计理念应体现电影节的宗旨,传递出电影艺术的情感、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同时,海报设计应具有独特性,能够在众多宣传材料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设计元素1. 图像元素:海报中的图像元素应与电影节主题相关,可以包括电影胶片、电影放映机、电影海报等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
此外,还可以运用电影场景、人物形象等元素,以突出电影的艺术魅力。
2. 文字元素:文字是海报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应简洁明了地表达电影节的主题、时间、地点等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字体设计、大小、颜色等手段,增强文字的视觉冲击力。
3. 色彩元素:色彩是海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电影节主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色彩应具有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的作用,使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电影节的氛围和主题。
四、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海报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应根据电影节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色彩。
一般来说,色彩搭配应遵循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色彩过于复杂或过于单一。
同时,应注意色彩的冷暖、明暗等对比关系,以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
五、版式布局版式布局是海报设计的骨架,应合理分配图像、文字等元素的位置和大小。
版式布局应简洁明了,避免过于拥挤或过于空旷。
同时,应注意元素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以增强海报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六、实例分析以某国际电影节海报设计为例,该海报以黑色为背景,运用电影胶片、电影放映机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电影氛围。
同时,通过大字体、高亮颜色等手段突出电影节的主题和时间。
整个海报布局简洁明了,色彩搭配和谐统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海报的视觉要素与色彩构图技巧分析[权威资料]
![电影海报的视觉要素与色彩构图技巧分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00077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a.png)
电影海报的视觉要素与色彩构图技巧分析【摘要】优秀的电影海报除了将影片的内涵及亮点通过多元化的视觉要素组合传递给大众,还能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巧妙的色彩构图技巧激发大众观看影片的兴趣。
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电影海报制作两大核心――视觉要素和色彩构图技巧剖析电影海报设计为切入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电影海报;视觉构成要素;色彩构图;技巧分析【作者单位】韩晓倩,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郄君,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需要各种元素的巧妙搭配。
电影海报的设计更是如此。
一、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要素分析1.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元素图形作为电影海报构成的主要元素,承载着将电影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大众的重任。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大众更倾向于选择视觉效果具有冲击力的画面信息。
为此,设计师在创作电影海报时,必须精准把握影片内涵及亮点,并提取可以视觉化的因素,制作出极具创造性、视觉效果强烈的电影海报。
比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一步之遥》系列海报,就是在图形要素选择上独居匠心,且比较成功的电影海报。
通过海报的宣传,观众即便不阅读海报上的文字信息,也能大概了解影片类型。
手枪与女性身体元素的图形结合是第一张海报设计的亮点(如图1),含蓄内敛的表现方式与电影导演姜文的电影语言一致,十分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第二张绅士帽与子弹壳构成的海报(如图2),表现手法符合影片故事背景年代,图形元素的选择颇有创意,是图形元素在电影海报中成功运用的范例。
2.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文字元素作为传统的信息载体――文字是电影海报设计者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电影海报设计当中,文字除了有介绍影片主题的作用,还有作为元素被用来设计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短片合集且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电影作品宣传当中,由于该类影片参与拍摄的导演较多,即便图形元素的选择与处理具有创意,也难以精准、全面地将影片信息传递给观众,为此,在这类电影海报的设计中,文字的创作十分重要。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38FILM THEORY电影理论设计师黄海和他的海报艺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设计明星备受追捧”形成的“黄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反映并不是单纯线性镜像的关系,维多利亚的“文化菱形”所建构的五个点六条线,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本文通过探讨海报作为艺术美学、社会文脉、受众反馈、创作者背景与传播途径共同作用下的深层映射,对“黄海现象”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研究。
一、“黄海现象”与“文化菱形”黄海受到业内关注是从2007年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设计开始的,这是他第一次设计电影海报,却在戛纳电影节上惊艳四座。
随后他的设计才能受到大量知名导演的青睐,如《让子弹飞》《太极》《一代宗师》等一系列风格多变但越发成熟的作品。
然而真正让他从设计界走向大众成为“设计明星”“网红设计师”的契机,则是2014年一组《黄金时代》的电影海报在微博、微信上被疯狂转发开始的。
2015年开始,他的优秀作品开始井喷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友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中国海报第一人”[1]“他的魅力在于很多人仅仅因为他设计的海报而去看相关电影”以及“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水平拉升至世界级别”[2]等。
通过对知网进行“黄海”并含“海报设计”的关键词搜索发现,从2015年以来,学者们针对黄海海报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3篇。
以同样的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可查找相关结果1240000条。
可以说,“黄海现象”是由导演、大众和业内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引发的。
艺术反映社会,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反映,何况这样复杂的独特的引发大众“追捧设计明星”的现象在中国近代设计史上是罕见的。
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社会多个方面的现实。
根据温迪•葛瑞斯伍德(WendyGriswold)1986年提出的“文化菱形”(cultural diamond)理论认为:从艺术产品、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这四要素来分析艺术作品或现象是较为客观理智和全面的。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阿甘正传》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阿甘正传》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摘要】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视角对电影《阿甘正传》海报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在视觉符号分析中,探讨了海报中的形象和图像如何传达电影主题和情感。
语言符号分析揭示了海报上的文字和口号如何引导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联想。
色彩符号分析揭示了海报色彩选择背后的意义和感情共鸣。
布局符号分析讨论了海报结构和排版如何影响观众对电影的认知。
对图像符号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角色形象及其动作等对观众的情感引发。
综合分析表明,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符号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电影的话语,并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研究为今后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阿甘正传、电影海报、视觉符号、语言符号、色彩符号、布局符号、图像符号、综合分析、启示、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阿甘正传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经典电影,它不仅在影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社会文化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手段,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符号,通过视觉、语言、色彩、布局和图像等方面的元素,向观众传达主题、氛围和情感。
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来看,电影海报不仅是一种美学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符言,代表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念。
对《阿甘正传》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揭示其中隐藏的符号符码的复杂内涵。
本研究将通过对电影海报的视觉、语言、色彩、布局和图像符号进行分析,探讨其所蕴含的意义和象征,从而揭示影片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阿甘正传》电影海报的意义和影响,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阿甘正传》电影海报的符号学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与社会符号,理解其在不同层面上呈现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电影传播与推广策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论。
视觉意象与跨文化传播效果以电影四国海报为中心

视觉意象与跨文化传播效果以电影四国海报为中心一、概述视觉意象与跨文化传播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海报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视觉意象和文化信息。
电影四国海报作为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以电影四国海报为中心,探讨视觉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对电影海报的视觉元素、文化内涵和传播效果的分析,揭示视觉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视觉意象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视觉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的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
1. 阐述视觉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愈加显现。
作为文化的传递媒介,视觉图像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和普遍性成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视觉意象作为视觉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视觉意象不仅传递了具体的视觉信息,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桥梁和纽带。
在电影海报这一典型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视觉意象的运用尤为关键。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是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来源。
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海报的视觉意象不仅要传达电影的内容,还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内涵。
视觉意象的选择、呈现方式以及解读方式,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视觉意象通过图像、色彩、构图等元素,将电影的情感、主题、风格等核心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而这些元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来说,其理解和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
对视觉意象的精准把握和有效传达,成为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视觉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对电影海报中的视觉意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传播的机制和效果,进而为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浅析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故事性

浅析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故事性作者:陈可人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近年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每年院线上映影片的数量都在增加。
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院线国产电影的质量也逐渐提高。
为了更好将影片相关信息传达给观众,也为了引起更多观众的注意和兴趣,电影海报设计者们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来自北京竹也文化传播公司的黄海,就是其中佼佼者。
黄海的电影海报以其阴阳平衡的构图、独具巧思的细节处理和厚重浓郁的配色为特征,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味流量大头海报中显得独树一帜,充满了文艺气息,而他电影海报中所展示出的故事性,才是真正奠定他“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第一人”地位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信息传达;故事性黄海自称是给电影做嫁衣的人,从他以《太阳照常升起》的戛纳版电影海报设计出道至今,12年过去了,他总共给40余部国产和少数几部日本电影设计了海报。
他的海报设计明明是用于广告宣传,却被视作艺术品,被美术馆收藏,也被电影爱好者们收藏。
从设计的技术上来说,黄海并没有做什么到其他设计者做不到的事,但是由于要进行广告宣传的主体是电影,这个产品本身是有其特点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讲故事。
因此我认为,故事性是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最大亮点,也是其被推崇的最重要原因一、黄海的《黄金时代》海报分析《黄金时代》又名《萧红传》,是一部传记电影,讲20世纪30年代一群作家的故事。
下面我将以黄海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海报设计作品为例,具体分析他设计当中的故事性。
(一)《黄金时代》泼墨版海报分析潑墨版海报中女主角萧红穿着朴素的棉衣布裙戴着围巾手套,站在地里茫然出神。
雪白的地面在另一个维度里又成了白纸,纸上胡乱泼着墨水,还没来得及被纸张吸收。
纸与墨,与萧红的作家身份呼应。
“黄金时代”四个字气质娟秀,与萧红的性别呼应,字体用了金属黄色,与影片的名称呼应。
最后,画面将萧红这个人物置于被俯视的角度,整张海报通篇弥漫出一种“渺小感”和“无力感”,与那个动荡的时代下人们的命运相呼应。
浅析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文字

艺术学 苑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从汉字笔画构形本 身 的 含 义中 派 生出的 半 文 半 形的 象 形 字 , 又被称为字体图形0 表象 装饰 绘 形 绘 意的 信 息 效 果 十 分强烈, 体现出视 觉直 观的 体 势 美 与 情 态 美 0 表 象装饰设计 的具 体方法, 是将一个 字 或 一 组 字 的 笔 画~ 部 首~ 外形等可变 因 素 进行 处 理, 还 可 以 找 到其中 起 主导作 用的因素加以图形~ 肌理感觉等装饰变化0 # 电影海报中的 字 体 表 现手法, 一 般 不以 象 形 穿插 配 合, 而是以笔 画 竖~ 横~ 点~ 撇~ 捺~ 勾 与部 首 偏 旁 的多 与少~ 大与小~ 增与减等及空间结构 的 配 合 进行 灵 活 变 化0 通过点线面 的 运 用, 从 构 成角 度 来 设计 画面0 $ 汉 字 在 构 字和笔画上的灵 活 多 变, 为电影 海 报 的 设计 增加 了不 少 灵 动的色彩和巧妙的构思0 如电影 < 可可西里> , 其标题的处理将汉字的笔画 进行 了适当变形, 从而 使 其在视 觉 上与 藏 文相似, 以 突 出电影 故事发生的地理位 置, 同时, 还 能 唤 起 观 众 关于 西藏 的一 系列记忆和想象, 其中 就包括 当地 奇 特的自 然 风 景 和 藏民 质朴善良的性格0 而电影 < 向左走~向右走> 的宣传海 报, 则在主人公一左一右相背离开的画面中, 将标题中的 右 字反向放置, 以契合电影情节的发展0 < 婚礼 2008 > 的电影海报则将汉字 婚 礼 二字在 构字上进行了一定 变 形, 以 剪 贴 的 女 性 小 人 替代 婚 字 中的 女 字 旁, 而 将 男 性 剪 贴 小 人 变 形 做 礼 字 的 示 字旁0 显得整幅画面活R~ 生动, 也表现了电影作为 爱情喜剧的主题0
电影海报的格式和范文

电影海报的格式和范文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载体,既要有吸引力,又要具备实用性。
它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激发观影兴趣。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电影海报的格式、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制作。
一、电影海报的定义和作用电影海报是指以电影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颜色等元素,概括电影内容,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观看的一种宣传品。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宣传电影,提高知名度2.传递电影主题和情感3.展示电影剧情及亮点4.吸引目标观众,提高票房二、电影海报的格式要素1.标题:简洁明了地体现电影主题,如《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2.图片:通常包含电影主角、场景等,具有代表性,如《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海报。
3.主演和导演:标注主演和导演名字,如《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蒂姆·罗宾斯等。
4.上映日期和地点:告知观众电影的上映时间和地点,如“全国上映”。
5.电影剧情简介:简要概述电影内容,如《疯狂的外星人》讲述地球人与外星人相遇的故事。
6.电影类型和片长:标注电影类型(如喜剧、动作、爱情等)和片长,如《战狼2》(动作/96分钟)。
三、电影海报的设计原则1.突出主题:确保海报设计与电影内容紧密相关,传递电影的核心信息。
2.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繁琐的设计元素,让海报更具可读性。
3.创新独特:运用新颖的设计手法,使海报具有独特性,引人关注。
4.符合电影风格:根据电影类型和氛围,选择合适的设计风格。
四、电影海报的范文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该海报采用中国传统国风设计,突出电影的中国神话背景。
标题醒目,图片包含主角哪吒及场景,主演和导演名字清晰可见。
电影类型、片长等信息一应俱全,整体简洁明了,吸引观众。
五、如何制作电影海报1.选择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根据需求和技能选择适合的软件。
2.确定海报风格:根据电影类型和氛围,选择合适的设计风格。
3.填充要素:按照格式要求,填写电影海报的各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语法框架下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分析——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车明明赵芸(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54)摘要: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以克瑞斯与勒文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以期充分挖掘其图像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
本文揭示了图像和文字相互作用构成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电影的主旨与内涵,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视觉语法;电影海报;元功能Key Words: visual grammar; movie poster; metafunctions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的发展,多模态话语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篇分析的新趋势,多模态语篇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这标志着语篇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分析进入到一个综合分析的新阶段。
本文以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的一幅海报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视觉语法框架对其进行多模态语篇解读,旨在分析和挖掘其图像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并探究其传递意义且构成语篇意义的具体方式。
2. 理论框架1. 多模态话语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现象异军突起,出现了一个以多模态为媒介来表达话语的时代。
故此,多模态就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模态来分析话语的形式,它将图像、动画等多种符号系统运用到语篇中,促成了语篇形式的多模态化,利用各种符号资源来构建意义或者完成交际。
国外最早提出“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学者是英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克瑞斯和勒文(Lunther Kress & Theo Van Leeuwen),他们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阅读图像》(Reading Images )(1990/2006)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对多种符号所构成的多模态语篇进行有效的意义整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是多模态话语的革命性理论和建树。
2.视觉语法语言使用的目的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即语言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功能,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这些千变万化的多种功能概括为“元功能”或者“纯理功能”。
基于元功能理论,克瑞斯和勒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参照元功能理论,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理论延伸到了视觉模式,创建了用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对应元素的“视觉语法”理论(Kress & Leeuwen,1996)。
视觉语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图像中的元功能,分析语言与图像共同作用来构成语篇的运作机制,有助于读者了解语篇中的图像,更好的理解语篇含义。
3. 《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速度与激情7》是环球影业出品的一部赛车题材动作片,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第7部,本文的适时撰写对于跨文化审美和交际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出发,基于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速度与激情7》的海报进行分析,以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多模态语篇下图像意义的产生与传递。
3. 1 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对应于元功能中的概念意义,即图像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
图像的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Kress & Leeuwen,2006),区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的标志是图像中是否存在矢量(vector)。
矢量指图像中元素所构成的斜线或者对角线,它是连接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线。
叙事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以及言语和心理过程,图像参与者就是矢量连接的参与者,它们处于图像中比较重要的位置;概念再现包括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再现中没有矢量(Kress & Leeuwen,1996: 119)。
海报中的图像参与者为七位男女主人公,而参与识读图像的是图像观看者。
七位主人公并排侧身站立,动作和眼神形成一种矢量,因此这是一种叙事图像,构成行动过程。
当参与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矢量是目光或眼神时,参与者通过视线交流在头脑中形成反应构成反应过程,继而通过反应过程体现图像参与者的关系及态度,这样便形成了心理过程。
这些过程是整个海报主题表达的重要渠道。
此外,海报中人物后方以高楼大厦为背景,也是图像中的次要参与者,该背景与主人公构成分割线,这种无形的线条连接了图像中主人公与高楼大厦两种不同的图像参与者,这也形成了一种矢量。
3. 2 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延伸,即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以及图像观看者的关系。
研究图像的互动意义应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点出发(Kress & Leeuwen,2006:149)。
“接触”指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通过眼神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
克瑞斯和勒文指出:“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个图像行为,这种图像行为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实现的,这种凝视表达分为两种:索取和提供”(Kress & Leeuwen,2006: 117)。
若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有目光接触,则表明图像参与者对图像观看者有“索求”,反之则构成“提供类”图像。
本海报中主人公面朝斜前方侧身并排站立,与图像观看者未达到目光交流,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而是通过肢体动作“提供”着一些信息,因此它属于“提供类”图像。
该海报为电影首款群像横版宣传海报,主人公侧身并排站立在重重迷雾的背景之下,给予图像观看者扑朔迷离及飘渺之感,体现了主人公“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复仇心理。
图像中的社会距离包括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亲密关系的个人距离,公共事物互动的社会距离以及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疏远关系的公共距离(Kress & Leeuwen,1996)。
图像中的社会距离由图像取景距离的远近决定(Kress & Leeuwen,1996),该海报中以高楼大厦为远景,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体现一种疏远的社会距离,高楼大厦与七位主人公未构成亲密的所属关系和私人关系,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七位主人公的眼神与肢体语言透露出主人公急于复仇与伸张正义的情感,拉近了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个人距离,建立起了亲密的人际关系。
图像中的态度由视角来实现,而视角分为垂直视角和水平视角。
水平视角包含正面视角与斜面视角,正面视角缩短了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距离,斜面视角则加大了图像与图像观看者的距离。
垂直视角包括俯视、平视和仰视三个角度,图像观看者如果用俯视的角度观看图像参与者,体现了图像观看者的强势;平视的角度体现出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仰视的视角则体现了图像参与者的强势。
在图像分析中,情态由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和谐度等来体现(Kress & Leeuwen,2003)。
情态分为高感官情态、中感官情态以及低感官情态。
该海报属于高感官情态。
在色彩饱和度上,图像采用了前方亮后方稍暗的色彩分配,色彩饱和度高。
在色彩区分度上,图像参与者与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使七位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饱满和深入人心。
图像左下方的英文电影名称坐落于人物画面之上,海报中英文电影名称将“Fast”一词从中去除,旨在表达生活需要激情而非超速。
通过去除“Fast”一词指明电影以复仇为主题,使用单词“Furious”为电影名称,便于图像观看者一眼便看出电影的主旨。
在色彩和谐度上,整个画面颜色协调,营造出震撼的3D效果,丰富了图像观看者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提高其对多模态话语的认知。
3. 3 构图意义构图意义顾名思义就是图像的布局,通过构图来表达意义。
构图意义将图像的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整合起来构成语篇,它是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体现电影的主旨和内涵。
图像中参与者的分配位置不同,信息值也有所不同。
图像中七位男女主人公处于前景位置,具有很高的信息值;图像中的背景色彩单调,突显了主人公的存在感,反衬出了人物的重要性。
此外,电影英文名称、电影宣传词以及上映时间体现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了图像观看者的多模态品鉴能力和分析能力。
取景是通过划分分割线来连接或切断图像的方法。
有分割线条即完成取景,通过取景手段可表现图像参与者之间的所属关系。
该海报色彩对比明显,深浅搭配协调,海报中的图像两种色彩对比鲜明,高楼大厦与主人公之间形成分隔线条,未形成所属关系,这就是其取景方式。
这种取景手段展现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发生地,使得海报紧扣主题,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图像前半部分中七位主人公目视前方的动作处于图像的中心点,凸显了人物形象。
显著性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相对尺寸、鲜明度的不同来实现(Kress & Leeuwen,2006)。
电影名称在人物画面左下方,加粗的白色字体线条突出,更名为“激情7”,强调了电影的主旨。
电影的宣传词位于画面的右上方,“Vengeance Hits Home”(复仇燃及家园)意味着新的挑战即将开始。
电影的美国上映时间则处于图像右下方,上映时间下方字体较小,显著度相对较低,信息值较弱,因此信息值之间的强弱对比突出了图像参与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4. 结语电影海报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因而必须将语言符号与图像、声音等视觉符号结合起来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和研究,以便全面准确地理解这种多模态语篇的内涵。
本文指出,视觉语法理论可以阐释电影海报中语言及其它非语言符号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模式,因而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语篇认知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涵义,也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体会电影海报的艺术美感并深入了解电影主题。
参考文献[1]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北京: 外语电化教学,2007(04): 03-12.[2]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 (05): 01-09.[3]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M]. 中国海洋大学,2009 (01): 24-30.[4]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 上海:外语学刊,2007 (05): 82-86.[5]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56-362. [7]Kress, G & T.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London Routledge, 1996 / 2006.[8]Kress, G &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 2001.[9]Kress, G.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M]. London: Routledge, 2003.[10]Norris. S. 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4.作者简介:车明明(1965—),女,陕西合阳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