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盛世汴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 回到古代--盛世·汴梁 (教学设计)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3 回到古代--盛世·汴梁 (教学设计)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古代城市的风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清明上河图》简介,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

2. 新课: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学习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方法。

3. 实践:学生动手绘制古代城市风景画,体验创作过程。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古代城市风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古代城市的风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

2. 新课: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学习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方法。

3. 实践:学生动手绘制古代城市风景画,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 艺术特点:精细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生动的人物、独特的构图。

- 表现方法:线条勾勒、色彩渲染、明暗对比、细节描绘。

3. 教学目标、重难点、过程、评价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古代城市风景画。

2. 作业要求: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构图合理、富有创意。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古代城市风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力。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五课盛世汴梁1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五课盛世汴梁1

第五课盛世.汴梁教学时间:第1课时/共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教材由一群人在欣赏《清明上河图》长卷,寻找其中的秘密为介入点,通过欣赏者的对话吸引学生对此画展开探索。

教材加长的篇幅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全貌,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选取了画作的几个局部,如“城门”、“虹桥”“沿河街道”“孙羊正店”让学生重点赏析,拉近学生与画面的距离,构建了以整体→分段→局部→整体为一系列的欣赏过程,也就是先整体地欣赏画卷,然后再分组分段观察局部经典的细节,最后整体回顾并感知,使学生真正了解画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学习基础,如美术语言:构图、透视(焦点透视)以前美术教学中都涉及到。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到“中国人物画”,七年级下册学习到“中国花鸟画”能初步用美术语言表达分析作品。

在这个基础上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语言的时候再运用对比手法很容易理解。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同时在思想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而本课的内容偏重分析,理性较强,这个时候将教学内容与家乡文化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演绎,讲解,探索的过程中来,借助多媒体课件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的过程。

考点分布 1.《清明上河图》①作者:张择端②时代:北宋③画种:中国画④内容背景:画的是北宋汴梁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

此画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构成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2.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卷、轴、册、镜片等。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了解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3.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4.能够理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了解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3.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

难点:1.理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2.能够体现苏州画派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2.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生活、校园环境等身边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讲解和示范1.介绍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艺术的繁荣;2.介绍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苏州画派的艺术流派、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3.示范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介绍线条、色彩等表现方式,并让学生了解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

3. 学生练习和巩固1.学生根据老师示范和介绍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练习;2.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反思和提高。

4. 小结和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2.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让学生把所学内容系统化和总结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敏捷;2.教师讲解清晰易懂,配备恰当;3.学生练习和巩固良好,创作表现出色;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讲解得到学生积极反馈和认同。

五、作业布置1.阅读有关于文人画的书籍,了解文人画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特点;2.进一步练习苏州画派的表现技巧,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3.课外参观美术馆或画展,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资源1.展示板、白板、笔记本电脑等;2.与苏州画派相关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美术馆藏品等;3.与文人画相关的艺术书籍、画论、画家作品等。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2.了解地方流派的典型代表——苏州画派,及苏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3.通过学习苏州画派的作品,了解其特点和特色,掌握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4.提高绘画技法,丰富绘画体验。

教学重点1.了解苏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2.掌握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3.学会使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的理解;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核心教学(70分钟)1.介绍苏州画派的典型代表及代表作。

> * 苏州画派的典型代表:赵伯驹、钱选、沈尹甲、董其昌。

> * 苏州画派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

2.分析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如突出表现画面意境、讲究绘画技法、注意线条质感等。

3.介绍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如墨画、写意、批贴等,同时结合一些典型作品进行剖析。

4.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使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老师逐一点评,及时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2.老师结合所学知识,对苏州画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苏州画派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了解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3.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认识到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并掌握了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技法。

本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技巧,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八年级美术上册《盛世汴梁》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美术上册《盛世汴梁》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分析、评价宋代画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宋代绘画风格的简笔画,锻炼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紧接着,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宏伟壮观。同时,提出问题:“这幅画作是如何描绘出宋代汴梁的繁华景象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幅画作的历史价值。
2. 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艺术特点,如:画卷采用连环式构图,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色彩丰富等。
3. 讲解画作中的细节,如人物、建筑、交通工具等,展示宋代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
4. 通过对比其他宋代画作,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清明上河图》是如何表现宋代都市繁华的?
2. 画家张择端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技巧?
2. 通过学习《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宋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盛世·汴梁

盛世·汴梁
建筑物: 硬朗、工整 人物、树木、水波: 圆润、随意、洒脱
看似不统一的线条非常融洽的布置在画面中
颜色
•古朴沧桑带有一种岁月的痕迹
结构
疏密对比使画面形成了节奏感,弧线构图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
广阔而不粗疏, 缜密而不琐碎。
思考:宋人的生 活状态是怎样的?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 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 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 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从透视、线条、色彩、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此画的表现手法。
透视
•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移 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 •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才能把广阔的 场景画到狭小的长卷中。
• 线条
线条
《生活杂志》在1998年选出 过去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 远的一百件大事中: 第五十六件是中国宋代的饭 馆和小吃。
无论是交通、经济这些都足 以说明北宋的繁荣。在这些外在 的东西中、最能够体现北宋繁华 、热闹,最核心的灵魂是什么?

争 道
合力过大桥
出主意
• 设想一下,今天你穿越到了虹桥,你最愿 意参加什么活动?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 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 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 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 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 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 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有指指点 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把汗。这里 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 的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汇合点。

3 回到古代--盛世·汴梁 (教学设计)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3 回到古代--盛世·汴梁 (教学设计)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感受宋代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关于宋代汴梁的画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学习宋代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3. 分析宋代绘画作品,了解其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

4. 创作一幅关于宋代汴梁的画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宋代社会生活,掌握绘画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关于宋代汴梁的画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宋代汴梁的繁荣景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宋代绘画作品、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宋代汴梁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宋代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宋代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3. 作品分析:展示宋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关于宋代汴梁的画作。

5. 评价与总结: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1. 3 回到古代--盛世·汴梁2. 内容:宋代社会生活、绘画表现手法、作品创作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创作一幅关于宋代汴梁的画作。

2. 课后作业:收集更多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运用绘画表现手法创作作品,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盛世汴梁

盛世汴梁

课题:盛世·汴梁主备人:雷阳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课型:综合·探究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材分析: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最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交流较多,讨论活动比较深入,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本课依据《清明上河图》,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探究及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使学生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与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第二课时是分组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

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是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

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并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方式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掌握欣赏中国画的方法。

3、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养成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二、探究分析1、欣赏视频多媒体播放动态的《清明上河图》2、分析问题多媒体展示: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2)欣赏《清明上河图》,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3)《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4)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5)《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3、学生讨论回答期间教师可以针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引导分析:从透视、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世·汴梁》教学设计
附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
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
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语
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作品,有意识地探究美术
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
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表现形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复制品
五、教学过程
结构
颜色 线条 透视 表现形式:
盛世·汴梁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