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地问。

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白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育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彭荆风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父亲的信》,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信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我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

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徐嘉青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

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

”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话,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型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顺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哎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者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同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插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

中年男子看向刘林。

微微一笑,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

”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

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

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拥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课内阅读(节选自《一颗小桃树》),回答后面小题①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

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②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

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③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

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④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⑤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部编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

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

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

就去驱赶。

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

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

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

“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

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

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

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

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

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

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

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

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

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

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1)本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从修辞或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3)请谈谈你对“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的认识。

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践行良好教养的?【答案】(1)①郭德纲(老郭)拦阻儿子驱赶喜鹊的行为并教育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⑨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⑩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

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⑪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⑫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

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

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⑬这很陡的山爬完了。

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⑭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⑮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

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选文第①段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2)选文第⑮段中“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3)选文第⑧中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请再写出你学过的运用了这种方法的一句古诗。

【答案】(1)“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

(2)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

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3)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解析】【分析】(1)一问,“奇观”奇在:火把排成“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写出了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高大险峻,点火把的人之众,形成壮丽的奇观。

二问,“奇观”一词蕴含的情感:通过对“奇观”景象的描绘,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此题可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2)“坚强的意志”是指一定要战胜老山界、战胜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任务的决心。

二问,可分析第10段“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忙了一会,再向前进”,12段“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

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14段“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首先要答出以声衬静的写法。

然后从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纪律性或高尚品质的角度谈作用。

例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晚上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声;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故答案为:⑴“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⑵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

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⑶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古诗词的积累。

答题时注意根据内容判断写作手法,有手法再去找相关诗句。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是斯科特日记中的两段话,仔细阅读,说说这些话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3)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哪里?“伟大”又指什么?【答案】(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3)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解析】【分析】(1)考查查找代词“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指代的内容,肯定是前文提到过的,故应该在“这”的前面找。

据此答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表现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表现斯科特痛苦、无奈的心情。

“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表现了斯科特极度失望、沮丧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悲”和“伟大”,结合文意理解。

角逐失败对斯科特一行来说是悲哀的;不得不为对手的胜利作证,这也是悲哀的;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加上食物和燃料的缺乏,斯科特一行葬身南极,同样是悲哀的;为了探索南极奥秘,他们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种探险精神是伟大的;接受并忠实地去履行为胜利者作证的任务,这种诚信精神是伟大的;为了不拖累团队,孤独的走向死亡;在生命最后几天,还拖着沉重的矿石标本。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事伟大的。

故答案为:⑴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⑵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⑶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意思,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

⑵本题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⑶本题是对文意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行为都是悲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