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幽径悲剧》学案
幽径悲剧互动学案.doc

《幽径悲剧》互动学案《幽径悲剧》互动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互动导学:一)整体感知: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交流2、师: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师 1 :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明确: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师2: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O明确: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 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
师3: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读出藤萝的魅力。
1、有感情练读。
2、全班点读、评读。
3、配乐朗读。
感受古藤萝被毁灭的可悲师1: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O师2:让生配乐朗读。
师生点评交流师3 :此刻此景,我们的作者心情怎样?划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简直悲哀至极,我就紧闭双眼,极趋而过……师4: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当堂检测: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集惆怅虬干初绽万斛愚氓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⑵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美?美在哪里?”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环节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环节四: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象征意义、深层含义等。
2.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幽径悲剧》,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幽径悲剧》,关注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幽径悲剧》的理解程度,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掌握。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幽径悲剧》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的小说。
故事围绕主人公小径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其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悲剧。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经历、心路历程等。
关注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小径的关系。
3.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疏离、心灵孤独、道德沦丧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生活,培养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人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和社会问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心灵挣扎的原因。
3. 第三课时: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与小径的关系。
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阅读小说做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一、主题解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描写细腻、抒情动人的优美散文。
写的是幽径中一棵古滕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棵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表达了对无端毁灭自然和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
引发读者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让读者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二、特色梳理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从局部看,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未能幸免于难,而“这一棵”却躲过劫难,是为下文写“这一棵”古藤被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
从整体看,前面的描述是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的。
这样突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热爱这一中心。
2、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写幽径,写藤萝运用了描写,或绘形,或绘色,或绘声,充分写出了古藤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此基础上,作者放纵自己感情的潮水,用心理描写、正面和反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以极其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惆怅,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毁灭美的“愚氓”,表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能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能理解善待环境就是
善待自己的道理,增强维护真、善、美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会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维护真、善、美。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藤萝的美。
2、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静上的一株古藤萝下段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随风摇曳。
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
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2、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西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
2009年7月 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著有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3、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懦.者 ( )潋滟
..( )浩劫.( )诛伐
..( )荆棘
..( )
凌.空( )虬.干( )摇曳.( )悚.然()愚氓
..( )
猬.集()万斛.()遒劲.( )干劲.( )惆怅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凄清:
⑵萧索:
⑶愚氓:
⑷足征:
⑸潋滟:
⑹诛伐:
⑺疾趋:
⑻焉知:
⑼奈何:
⑽闲情逸致:
⑾司空见惯:
⑿等闲视之:
⒀相映成趣:
⒁盘曲而上:
⒂鲁殿灵光:
⒃毛骨悚然:
⒄月白风清:
⒅林林总总:
三、合作探究·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1、标题为“幽静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
2、根据文章内容,如果将标题“幽静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认为换成哪个词语好?
为什么?
3、文章明明记录了发生在一株藤萝身上的“悲剧”,作者为什么将题目定为“幽静悲剧”
呢?
4、既然悲剧发生在藤萝身上,那么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用大段笔墨对幽径进行描述
呢?
5、对于一株藤萝的死,作者为什么会悲愤至极呢?他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7、概括文章主旨:【课堂测评】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漠
.
(mò)然傍
.
(bàng)湖懦
.
(nuò)者
B潋.(liàn)滟涉.(shè)及猬.(wèi)集
C浩劫
.
(jié)嗅
.
(xiù)到玫瑰
.
(guī)
D摇曳.(yiè)愚氓.(méng)万斛.(hú)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⑴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它有点漠然了。
()
⑵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藤。
()
⑶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文段。
2、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
3、幽径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
5、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6、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说说这部分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㈡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文段。
2、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3、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写幽径之美,以及其他名园中的藤萝,最终目的是什么?
4、幽径藤萝有什么特点?
5、作者这样写藤萝之美有何作用?
6、在介绍这些特点之前,作者先写“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7、第7-8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第9段文字引用了“文革”中常用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幽径古藤被作者称为“鲁殿灵光”,是他“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是什么令他“悲愤、惆怅”?“唯一的一点安慰”该如何理解?10、“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中“毕竟”一词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
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测评
1、“今年春天”是指什么时间?
2、为什么这时幽径古藤被毁令作者如此痛心疾首?
3、文章对藤萝的拟人化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文段。
2、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四字词语)
3、作者为何会如此伤心呢?
4、文中描写古藤被毁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作用呢?
5、作者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们决不会这样的”,你如何理解这些话?
6、文中对受伤害的古藤萝的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作者除了为古藤痛苦之外,还为什么而痛苦?
8、从文章内容可知,对待古藤被毁有两种态度,请归纳是哪两种态度?并用原文回答形成这两种态度的原因。
9、怎样理解第15段中“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
10、“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地背下去”有什么深刻含义?1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并各举一例。
二、课堂测评
1、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三、拓展延伸
1、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别出心裁魅力
四、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练习册。
2、文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