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长寿的10个新观念

长寿的10个新观念俄罗斯“大图网”、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网”联合报道,综合最新的长寿研究,总结出以下长寿的10个新观念,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养生。
(一)多与女性相处美国抗衰老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与女性接触较多的男性寿命更长。
幸福的婚姻能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
(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英国学者研究发现,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能享受到营养饮食、良好的医疗条件及丰富的业余生活。
而这类人身上会分泌一种激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险寿。
(三)微胖体重英国科学家在12年间对1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略微超重的人比体重合格者死亡率更低。
(四)开口唱歌美国耶鲁大学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经常唱歌比服用维生素对健康的促进功效更大。
唱歌不仅有助于减压,还能锻炼心脏、肺部、腹腔和背部。
(五)合理性生活英国一项调查显示,拥有健康性生活的夫妇看起来会年轻7岁,这或许是因为性生活能减轻压力、满足感更强和睡眠质量更好。
研究者对威尔士人群进行的大规模长寿调查项目显示:与周进行两次性生活的人相比,每个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早亡风险会增倍。
(六)爱养花草园艺劳动能保护心血管、锻炼肌肉柔韧性等。
1小时的园艺劳动相当于散步5英里(约8千米)。
(七)适当吃冷餐适当吃“冷餐”能增强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沙拉拌菜,最大限度保存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减少了煎炒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致癌物质的生成。
(八)学者大师多长寿丹麦一项调查显示,创造力强的人,往往寿命越长。
创造力强的人平时用脑多,认知能力比一般人要下降得慢,患慢性病的几率也略低。
(九)饿一饿寿命长饿一饿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定期饿一饿,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减轻体重,进而有助于延长寿命。
研究还表明,定期禁食有益于长寿的机理与动物冬眠十分相似。
(十)饮茶防癌茶叶中所含多酚类,具有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
有动物实验表明,用绿茶或红茶处理动物可使食道癌、胃癌或皮肤癌减少70%。
养生长寿新十论

岁 。黄 帝 写 了中医 《 内经 》著作 一书 ,后来 便称为 《 帝 内经 》 。 《 黄 内经 》 中 治疗 各 类 疾 病 4 种 , 4 19 8 个病 证 ,其 中 内科病 证 10 ,外科病 证4 个 , 2个 1 妇 科 病 证 1 个 , 五 官 科 病 证 1 个 , 以及 3 0 症 1 7 2种
论指 南 ,为祖 国医学 奠定 了可靠 的理 论基 础 。 自从 有 文 字 记 载 以来 , 寿 命 最 长 的 中 国人 ,
名 叫彭 祖 。司马迁 《 记 》写道 他寿八 百余 ,晋 代 史
上一任 便是 3 年 不动 ,也 无丝 毫怨 言 ,于2 0 年 1 0 03 2
月 1 日去世 ,享 年9 岁 。 0 0 我 的 另 一 位 恩 师 邓 铁 涛 , 今 年 9 岁 , 仍 健 4 在 ,他 3 岁就患 心脏病 ,6 岁 患高血 压 ,可是他 练 8 8
一
年 医疗 实践 中,对 乙肝 、肝硬化 、风湿 病、 不孕 不育症 、冠 心痛 等疑 难杂病颇有研 究 ,尤擅 长于
肿 瘤 的 中 医 防治 。他 创 立 了 “ 达 慈 丹 四位 一体 伟
位 朋 友说 的好 , “ 分 天注 定 ,七 分靠 自己 ”。 三
“ 分 天注 定 ”是 指基 因和 遗 传 ,中 医指 的是 先 天 三
策 划 人 : 刘 保 明 主 持 人 :常 云 岐
养 生 长 寿 新 十 论
主讲人 郑 伟 达
郑 伟 达教 授 , 1 9 出生 于 中 医世 家 ,在 多 5 年 9
待 子 女 ,对 待 同志 ,对 待 亲 友 , “自古 仁 者 多长 寿 ”。一个 人 怎样 能把 握 自己 ,做 一个 长 寿 的人 ,
钟南山开出长寿四“乐”方

钟南山开出长寿四“乐”方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01期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首次以慢性疾病患者的情绪管理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公开科普讲座。
他告诉大家,人的自然寿命本应至少有100岁,然而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第一杀手”: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
但是,仅仅身体健康还算不上健康。
“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钟南山表示,有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癥,都和情绪密不可分。
紧张、忧虑、烦躁、恐慌、贪求、妒忌、憎恨等情绪,刺激大脑皮层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到下丘脑,经过一系列大脑信号传导,促进肾上腺分泌出皮质类固醇和肾上腺素,长时间思想受刺激,可以导致血压、胆固醇增高,免疫功能、性欲下降,以及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那么,怎么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呢?钟南山介绍,外国曾有一项研究,对43000名40岁至90岁的受试者按照“有明确生活目标”“无明确生活目标”“不确定”三组分类。
追踪7年发现,第二组人群的病死或自杀率,比第一组高出一倍。
“一个人有追求,极为重要。
不要每天睁开眼睛无所事事,只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意了。
我几十年来,一直以此为信条。
”钟南山说。
钟南山表示还需要有四“乐”相伴。
知足常乐:做人要有执着的追求,但不要苛求。
知足常乐,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自得其乐: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最怕一个字——笑。
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说的“长乐寿自高”有其道理,心情愉快产生“快乐激素”脑内肽,具有抗炎、止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助人为乐:当你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时,你也会感觉到快乐。
苦中求乐:1971年我下乡搞科研时,在竹料镇,过年也不能回家。
我就买了点花生、糖,大家在油灯下坐着。
我当时就跟大家讲,我们现在是这样,以后会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来。
(摘自《广州日报》)。
中医养生长寿的理论是什么

中医养生长寿的理论是什么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
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
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
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
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
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
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
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
三养才能健康长寿 Microsoft Word 文档

国医大师徐经世:三养才能健康长寿耄耋之年的国医大师徐经世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病,去年还因为胆结石诱发胆管炎做了胆囊摘除术,但他身体恢复很快,如今又能在门诊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了。
徐经世虽然退休20多年了,直到去年,他每周还坚持去上4天门诊。
在家时看看书养养花草,整理积累下来的病案资料,每天坚持晚饭后散步。
虽然有些小病,仍然精神矍铄。
对于自己带病高寿,他总结为顺应自然、减少虚耗,“养生,关键在一个‘养’,没病就预防,有病则养病,充实体力才能延长寿命”。
养身: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顺应自然是徐经世养生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中医讲求“天人相应”,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环境变迁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例如冬日严寒,盛夏酷暑,春秋季节的忽寒忽暖都对人体产生影响,身体较弱的老人,气候变化时则易生病,因此要起居适时,预防疾病。
在生活中,要做好起居饮食,以保“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拿饮食来讲要做到饮食有节、清淡,多吃蔬菜,进食要细嚼慢咽(每餐15~20分钟),而且要多样化,并注意冷热。
从季节来说夏慎湿热,冬慎寒凉,每天三餐晚食宜少。
在徐经世的养生观里,身体健康与否,首先要与自然相应,正如中医学提出“整体运动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
这就把人与自然界密切联系起来,把运动变化密切联系起来,说明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身体较弱者及老人,气候变化超出人体适应能力时多易生病。
对此中医早有认识,把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改变归纳为“六气”,而当这“六气”变化剧烈直接导致人体疾病时,则称之为“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往往与季节气候有关。
因此要做到起居适时,预防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过用”指超越常度,“过用”是“生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致病的普遍规律。
健康长寿须更新观念

健康长寿须更新观念
下面谈谈实现健康长寿的一些障碍:
健康是一个动态概念,遵循“短板效应”,只能“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首先,要摆脱无知的状态,联合国曾提出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既然健康的60%以上因素取决于自己,也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应该懂得如何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
其次,要摆脱传统概念的约束,认为健康是医生的事情,有病找医生。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固然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如果能有效地指导患者保健,那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务必进一步加强营养师的队伍建设,不要把营养师当作一般的厨师看待。
日本全国有50万名医生,却有150万名营养师,欧美国家已掀起家庭营养师的浪潮。
再则,要摆脱不良的习惯。
如偏食,抽烟、喝酒,要下决心改变;动不动发脾气,多愁善感,闷闷不乐等要改变;改变生吃番茄为熟吃,让番茄素释放而抗癌;吃大蒜时,让它暴露在空气中让其氧化成大蒜素,再入肚;烹调,改变煎炸为蒸煮等,改变多油、多糖、多盐,少纤维素为少油、少糖、少盐、多纤维素,等等。
深圳商报记者李光。
健康生活新理念:做自己的寿医,规划自己寿命

健康生活新理念:做自己的寿医,规划自己寿命作者:陈冬牛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01期2019年已经成为历史,但2019年对于我们今后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通知,正式点燃了中国人迈向健康的燎原之火。
通知中明确了健康中国行动的四条基本路径,即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延长健康寿命。
专业从事健康科普传播20多年,对这四条基本路径体会更切,理解更深。
四条基本路径其实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根本所在。
正是基于这四条基本路径,我在四年多前提出了“规划自己寿命”的健康生活新理念,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实践和不断完善,已被广大受众接受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015年秋天,应北京市委讲师团邀请,我为石景山区老干部做了一场题为《健康在自己手中》的健康讲座。
讲座中我第一次“戏称”自己是一名“寿医”。
现场老同志们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肯定以为是“兽医”。
直到他们看到屏幕上出现“壽医”二个字,才恍然大悟,发出会心的笑声。
随后,我抛出寿医的第一个问题:您打算活到哪一天?当即把现场老同志们带入一片茫然。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看起来挺简单,回答起来还真的很难。
虽然经我再三启发,几位比较活跃的老同志的回答也只限于“活到100岁”或是“越长越好”。
长寿乃至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以后孜孜以求、亘古不灭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还是有人永远不会放弃长生不老的梦想。
所以有关长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但真正通过科学的寿命规划有效地(当然也是有限地)延长个体以及群体寿命的方法或方案还从来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
于是,作为一名“寿医”,我开始探讨人之寿命的奥妙所在。
首先,人类的自然寿命不论是运用哺乳动物的生长期算法,还是细胞分裂的算法,大致都可确定在120岁到150岁之间。
遗憾的是,地球上能实际活到这个年龄的人屈指可数。
21世纪长寿“新观念”

龙源期刊网 21世纪长寿“新观念”作者:王启泉来源:《现代养生》2006年第10期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学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在着力研究延长人类寿命和延缓衰老的课题中,努力探索健康长寿的规律,产生了一些有关长寿的“新观念”。
这里列举其中几种。
低温与长寿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医学专家经研究认为,降低人的体温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为环境温度低,生命能释放较慢。
专家指出,若能将人的体温降低2℃一3.5℃,人的寿命可由目前的70岁延长到150岁。
例如,生活在寒带的人的平均寿命比生活在热带的人高10到30岁。
可见,低温对生命有利。
人的血液在常温下贮存会很快腐败,而在4℃的血库中可保存3周。
断肢再植病例中,离断的肢体必须冷藏才不致坏死。
为此,长寿学有一种“生命能”消耗学说,即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存能,此能一旦释放完毕,生命即告结束,此人也就寿终正寝了。
所以,为了长寿,必须让生命能缓慢释放,寒带低温环境中的人之所以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延长人的寿命,可用降低体温的方法。
低氧与长寿世界上几个著名的长寿之乡几乎都在山区。
科学家研究表明,高山上的低氧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日本东海大学的铃木教授研究发现,线虫在氧浓度为21%的正常空气环境中,平均寿命为10天左右。
然后人工改变线虫饲养过程中的氧浓度,把线虫置于40%的氧浓度环境中,线虫的寿命则缩短65%。
显示了寿命随着氧浓度的增力口而缩短。
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活性氧具有促进老化作用的缘故。
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人体呼吸中摄入的氧有98%用于生产生命必需的能量,余下的2%却转变为化学性质极其活跃的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能攻击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产生促进衰老的过氧化物。
生存环境中氧浓度超高,产生的氧自由基就越多,也就更容易促使人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这是一篇充满辩证法,充滿中医智注慧谈养生的好帖子。
特转发分享。
此文不错,建议老同学看看。
比一般网上谈养生有意义《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一个从医40年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
电视里经常报道他的健身经验。
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是小细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他医好,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
2.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
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
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药罐子不离身边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着,把那些所谓的身强体壮的人都“熬”下去了。
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小心驶得万年船。
而生活中常看到过于健壮的人说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带商量的。
就像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一样。
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是人类干的一件蠢事,是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造成的,就应该取消这类比赛运动。
过激的超负
荷、超极限的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生命,貌似健康,并不长寿。
可以开展一些适量的体育表演,但不要以决雌雄。
用一个国家拿金牌多少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是荒唐不可取的,这个误区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个小时就很好。
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
民进党的创始人之一雷洁琼九十多岁时患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站立行走,我给她摸脉觉得肾气很足,最后照样活了一百多岁!过度的运动会损伤身体,加速人的损耗,加快了代谢并不一定会长寿。
乌龟没有兔子跑的快,但是乌龟比兔子代谢慢,寿命要比兔子长得多。
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长寿,可能与代谢慢有关系。
所谓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用来形容急性子很恰当。
3.简单的、平静的、安详的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焦虑烦躁、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就不会有好的生活质量, 人长期在忧愁苦闷的心境下生活就会衰老很快,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尽早走向死亡。
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自寻其乐,常与人交流,不把烦恼的事情放在心上。
“只有没心没肺,才会活的不累”。
虚云大师活了120岁,是因为他遁入了空门,除却了烦恼事。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反倒悠闲自得,衣食无忧,得以延寿百年以上。
如果像蒋介石一样操心劳累,就不可能那样长寿。
4.长寿和饮食的关系很复杂。
央视夕阳红栏目经常采访一些百岁老人,其中有天天喝粥吃咸菜的,有吃饭吃到七成饱的。
还有一对百岁老夫妻,老太太经常吃肉,老头终生吃素。
国学大师文怀沙从来都
是随便吃东西的,高盐、高脂都不论,今年103岁了,我见到他还是红光满面、精力充沛。
台湾国民党中将王中泉老先生已经一百一十多岁了,吃东西也不讲究,看上去只像八十岁的样子,站在那里说话一个多次小时都不累。
看来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一点都不假。
我认为这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体质类型。
比如说有人喝牛奶就拉肚子,是因为体内缺乏半乳糖酶,有人吃了海鲜身上就痒,是因为对海鲜过敏,所以人和人差别是很大的,各有适应性。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对百岁夫妻一样,如果让他们二人换一换饮食谱,可能两人都活不到那个年龄。
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本来就是吃素为主的,但进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改变了饮食习惯,如内蒙、新疆、西藏人,没有太多的素食,不吃肉吃什么?几代人传下来就适应了。
而没有遗传吃肉基因的人,吃多了肉就消化不了,代谢不掉。
就像一些从农村走到领导岗位的人,和一些企业家,家里祖代都是吃不饱饭的农民,平时就很少吃大鱼大肉,现在天天高粱厚味,身体根本适应不了,不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血管病、骨质疏松等病才怪呢!这种人只有吃肉的嘴,而没有吃肉的福。
张开你的嘴巴看看你的犬齿,如果很发达,你就是能吃肉的那种类型的人,因为犬是吃肉的动物。
否则你吃多了肉就没有好下场。
5.长寿与睡眠的关系值得探讨。
有人说睡眠必须充是,所以有的老人吃了晚饭八、九点钟就睡了,但有人每天都很晚才睡,也从来不讲睡什么子午觉。
肿瘤治疗专家潘明继几十年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但也活到了八十多岁。
世界上有一些终生都不睡觉的奇人,也并不是
短命鬼。
西方人没有午休的习惯,午觉自然就不睡了,中国人子时在睡觉,而这时正好美国人是白天在工作,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去,不可能子时去睡觉的。
人本来就有“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不能说哪种类型好,哪种类型不好。
所以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的作息习惯,只要按照自我的规律去作息,自自然然地,不过劳、不过少、不过多,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6.用药的问题很麻烦。
现在许多人不能颐养天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便乱吃中西药。
乱吃中药在于不懂得辨证用药,只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不知道什么证用什么药,主要是不辨虚实寒热。
举例来讲,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要用辛凉解表药,如果吃反了,风寒感冒的更寒,风热感冒的更热,不但病不会好,还会加重病情,转变成亚健康状态,使体质更差,缩短了生命。
乱用西药的结果更是吓人。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是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人体不需要也不接受的东西。
我们天天谈食物污染,是说我们食用的动物体内残留大量的激素,植物体内残留化肥和农药。
但是我们在吃这些食物时已经被它们代谢掉了一部分,这只是二次污染。
而我们吃的大把的西药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次性污染!这些化学药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多脏器的,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
而中草药绝大部分是地里长出来的,是和粮食、水果、蔬菜一个来源,比西药相对安全许多,因此我劝大家防病、治病尽量用中药,少用或不用西药。
7.老年人的发烧感染是过早死亡的主因。
我在一些大医院参与抢
救成功的高烧病人,有的不仅昏迷不醒,甚至没有自主呼吸,我发现大多是阳虚发烧的病人。
人们最不易理解的,也就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阳虚发烧,西医大夫更没有这个概念。
什么是阳虚发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夏天看到冰淇淋冒烟的现象,我们就错误的认为是热烫的食物。
阳虚发热实际上是寒极生热,是体内寒到了极点的发热,是一种假像。
这时如果再用大量的寒凉的抗生素或者退烧药,控制不了感染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我见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一些老领导就是这样悄然死去的。
他们本来可以更长寿的,但是没能活到自然的生命极限,因为没有找到好的中医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就这样被草草地结束了生命。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删减) 《光明日报》看此文不错,是因为它辩正的看问题!养生和用药看来的确需要辩正的观点。
是好文章,建议大家好好想想,转出去让更多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