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2018在职研究生考试备考要点:法学基础

四川党校2018在职研究生考试备考要点:法学基础
四川党校2018在职研究生考试备考要点:法学基础

法学基础

一、法学导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学的体系与分科

法学体系,就是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

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其二,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

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二)法学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

二、法的本体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其定义科学性:一是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联系,深刻地阐明了发的内容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

出发点和归宿的,发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根据统治阶级的利害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二是揭示了法与国家之间的必然联系直接指明了国家在统治阶级的意志客观化为法的过程中有中介作用,没有这

个中介任何阶级意志都不能成为社会的共同规则,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三是揭示了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果关系。四是揭示了法的主要目的作用和价值,法是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行

为规范体系,目的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

阶级所期望的,即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价值的,所以法又具有价值取向。

2.法的本质

(1)如何认识法的本质?一是鉴别本质与现象,二是鉴定内容与形式,三是区分实然与应然。

(2)法律是意志性与规律性。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法的一致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法的这种

一致性绝不是任意或任性,立法者的任务不是创造,而是揭示和表述规律,根据事物本身的必然性来制定

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3)法律的阶级性和共同性。法律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管理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法学一方面认为法具有

阶级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法具有共同性。阶级性是执法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表现,

共同性是指某些法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和效果并不一定阶级界限,而是带有,相同或相似性。

(4)法的理性与正义性。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来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制

定必然反应特定的利益,法的意志内容就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不同主体的各种利益之间又存在矛

盾和冲突,因此法才成为必要。法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必须规定各种利益的分配,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有时发还是各种不同利益的相互平衡与妥协的产物,法也必须对社会实际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法应当具有

正义性但正义又是活生生的实践者的它具有客观和具体的特点立法可以说是法对于利益的第一次分配他应

当符合并体现正义,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法对立的第二次分配,他也应当符合并体现正义。

3.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事发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所在。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律一般不以人们的思想为调整对象,而是以行为作为中介进行调整社会

关系。因为一是法律具有概括性,他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使用,二是

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三是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

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

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 3 种情况,一是赋于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会规则,

如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二是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的国际法规。三是特定国家机关对于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从而产生规则和原则,并赋予这种规则和原则与法律效力,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情况。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

序,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法律所进行的阐述。

(3)你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一是法律的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而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

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的调整主要是同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

现的;三是权利义务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

(4)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那么法律

在许多方面都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依旧得不到贯彻和落实,一,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二是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纯粹的暴力,三是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律实施,还依靠自己的道德人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二)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分为三类,规则、原则和概念基本成分

1、法律规则

(1)含义: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依法予以的一般共性规定

(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是藏语习惯和道德规范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①假定。假定是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②处理.处理是法律规则关于行为模式的规定及

法律观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③法律后果,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

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两种形式,肯定性后果是确认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和状态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予以保护升级奖励,否定性后果吃否认行为及由此产

生的利益和状态,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不予保护甚至对行为人施以制裁。

(3)法律规则的种类

①权力规则又称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

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制。义务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或行为的法律规制。复合规则又称权利义务复合规则,是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双重属性和法律规则。②强行性规则又叫强制性规则是指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绝对,肯定形式,不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和任何一方建议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肯定形式,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单方面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③确定性规则是明确地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无需再运用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的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规则来时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法律规定。调整性规则,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并通过授予权利来调整相关行为的法律规制。④构成性规则是以本规则的产生为基础,而导致某些行为方式的出现,并对其加以调整的法律规则如诉讼法规则。

2、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2)法律原则的功能:一是法律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二是法

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中一把重要保证,三是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作用表现在一是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二是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三是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3、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三)法的形式与效力

1、法的渊源

(1)概念:法的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也被称为法的形式好。主要

有以下几种,一是制定法,由不同的享有立法权或经授权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

件,二是判例法,是先前法院作出的判决对以后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判例,三是习惯

法,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经过国家的认可,成为习惯法,便具有法律效力。四是法理,法理是指法学家对于法的各种学理性说明,解释和理论阐发,五是国

际协定和条约,国际协定和条约是指两国或多国缔结的双峰和多边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

(2)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采用的是,以各种制定法为主的正式的法的渊源,主要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和部门规章、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和法律,经济特区法规和规章、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等。

(3)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①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权制定法律规范

的国家机关所颁布的属于法的渊源的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的含义: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必须遵守和符合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以避免法律冲突和混乱。②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含义:是指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专门的有目

的的系统整理,分类和加工等活动。③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意义:P246。④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法规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

2、法的分类

(2)一般分类:①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国家特定机关制定和公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

因此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备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②实体

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以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的。程

序法是指,以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③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即宪法,普通法即宪法以外的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宪法。

④一般法和特别法,一般法针对一般人一般事,一般时间,在全国普遍适用的法,特别法是指针对特定的人

特定的事或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使用的法。⑤国内法和国际法,国内法是指在一主权国家内,由特定国家法律创制机关创制的在本国主权所及的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国际法则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法律,通过协议制定和认可的并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法律,其形式一般是国际条约和国际协议等。

(3)法的特殊分类:①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指凡涉及到公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

理关系,强制关系等有关国家利益的法。私法则是指凡涉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

②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专指英国在十一世纪后,由法官通过判决形式形成的适用于全英格兰的一种判

例法,衡平法即公正为法,是英国14 世纪后期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而出现的一种判例法。③联邦法和联

邦成员法。

3、法的效力层次

(1)法的效力概念:广义上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即凡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都对人的行为具有

一种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这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效力范围。

(2)法的效力层次: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由于其制定的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

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影响法律效力层次的主要因素,一是

制定主体,二是适用范围,三是制定时间。

(3)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一是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其他法的渊源的效力都要服从宪法遵守宪法,二

是除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任何一种法的效率。

(4)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①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②新法优于旧法,③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4、法的效力范围

包括:法的对象效力范围、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法的时间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范围:指法适用于哪些人。这里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律拟制的人,法的对象效力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种: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结合主义。

①法对中国公民和中国组织的效力范围。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

律适用中国法律中国公民在外国的法律适用问题原则上,仍适用中国法律,但当中国法律与所在,国法律,

发生冲突时,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国际条约协定及国内法的规定来确定,是适用中国法律还是适用外国法律

②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般适用中国法律,所以另有规定只是法律上明确规定不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形,如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得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关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对中国国家和中国公民的犯罪案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刑法,不构成犯罪的除外

(2)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指法在哪些地域、空间范围内发生效力。①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全国

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是国家主权及主权所及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还包括延伸意义上的领土,驻外使馆和在领域外的本国交通工具如本国,船舶飞机等。②地方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地区性法

律的空间效力范围一般是指地区性法律的管辖空间,如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法律,只适用于特别行政区范围内,民族自治条例只适用于民族自治区。③有的法律不但在国内有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效率还可以越出国境。

如刑法规定的伪造国家货币罪泄露国家机密罪等条款,也适用于中国境外。④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一般来讲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当然及于该条约和协定的缔约国参与加过,但缔约国和参加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3)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

的问题。①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根据发的具体性质和实际需求来决定。②法的终止效力,即法律通过明令,

被废止或背默示废止的形式而终止其效力。③法的溯及力,我国法律坚持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我国现行刑法就是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四)法律体系

1、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1)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

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法律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②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成体系化的有机整体。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④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法律部门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和原则

①法律部门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

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有以下特点:一是法律部门既是一个法学概念也是组成

法律体系的一种客观要素;二是在某一法律部门中,又可划分为若干子部门;三是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四是法律制度对于法律部门来说又存在着一种交叉性和综合性。

②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调整方式方法。

③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整体性原则;均衡原则;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可以发划分为7 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五)权利和义务

1、权力义务在法中的地位。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

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法等一切部门和法运行的全部过程。(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3)权利和义务贯通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4)是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2、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

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与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可以对权利义务的本质、特征和作用作出如下陈述:第一,作为具有法律性质特征和效能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或至少可以从法

律规范的精神中推定出来的。第二,任何权利和义务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利益观的体现。第三,权利和义务都是肯定的,系都有明确的界限。第四,权利和义务相互比较,权利具有能动性。

法律权利给了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为实现利益要求而表现意志、作出选择、从事一定活动的自由,而义务则是受动的。第五,权利和义务归根结底都是手段,而不是目地。

3、权利与义务的分类:(1)根据权利义务存在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

法定权利和义务、实现权利和义务。(2)根据社会内容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3)根据效力范围可以划分为一般权利义务,和特殊权利义务。(4)根据因果关系可以划分为,第一

权利义务和第二权利义务。(5)根据实现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可以划分为,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

积极义务。(6)根据业务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及其权利,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一是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二是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三是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四是

价值上的主次关系。

(六)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的特征,(1)社会性,(2)法律性,(3)可控性,(4)价值性

2、法律行为的结构:P251

3、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P2

(七)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和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有 3 个特征:一是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二是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三是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的分类:①按照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

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②按照各主体间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分为平权行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平权型法律关系,是存在于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隶属性法律关系,又

叫做纵向法律关系,是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职权而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如行政法律关系。③根据是否完全特定划分为,绝对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存在着特定的权利主体,而没有特定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如无权关心人身权利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存在于特定的服务权利主体和义

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如债权债务关系。④按照是否存在法律责任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主题与客体:P252

3、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P253

(八)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

(1)法律责任的概念: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当担当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

果,责任方式一般情况下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两类。

(2)法律责任的特点:一是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即主体

a对主体b 的责任关系。二是法律责任还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或追究否定性不利性后果。三是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四是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和潜在保证的。

(3)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①主体,即责任主体,指违法主体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②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过失。③违法行为,一种情况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另一种情况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构成条件。④损害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损害和伤害。⑤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2、法律责任的分类:(1)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公

法责任和司法责任,其中私法责任主要是指民事责任,公法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诉讼责任、国

家赔偿责任和违宪责任。(2)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过错责任是指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

律责任,即承担这种责任以其行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的一种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认定的责任,承担这种责任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公平责任是治污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有显失公平,因而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

责任。(3)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职务责任是指行为主体以职务的身份和名义从事活动时违法所引起的法律

责任,个人责任是指行为主体一个人的身份和名义从事活动时因违法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它是由行为主体个人来承担的。(4)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财产责任是以财产为责任承担内容的法律责任,非诚非财产责任

是指,不以财产为责任承担内容,而以人身行为人格为,责任承担内容的法律,责任,如赔礼道歉,吊销营

业执照,有期徒刑等。

3、归责与免责:归责是指针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

(1)归责一般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①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一是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

究违法者的责任,二是排除法律依据的责任,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②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一是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结果或损害结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

因果关系。三是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③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一是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二是法律职责的轻重和种类应

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和损害相适应,三是法律职责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④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一是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二是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既反对诛连和变相诛连,三是要保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人不受法律追究。免责及其条件

(2)免责条件是指对于行为人免除法律责任的条件。私法责任和公法责任是有明显区别的,私法的免责

条件有两种,一是法定免责条件二是意定免责条件。私法的法定免责条件主要是不可抗力。私法的意定免责条件,即当事人自行决定的免责条件。包括:(一是权利主张超过时效二是有效补救,三是自愿协议。)

通常公法责任都是由国家专门机关负责认定和追究,并且公法责任不允许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和解即私了,其免责条件除了不可抗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类似于私法免责条件外,还包括一是超过时效,二是自首或立功、三是当事人不起诉)

4、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P255

三、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P256

(二)法的历史类型:P256

(三)法的发展:P258

(四)法制现代化

1、法制现代化释义

(1)概念: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的,由传统刑法志向现代刑法制转

换的历史过程。

(2)特征:①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治转变的历史过程。②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又

是一个国度新的历史进程。③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理想目标转化为现实目标的历史过程。

2、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法制现代化的静态目标,主要是指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的动态目标,主要是指法律运转机制,和法治运转体系的现代化。法律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要求是法治原则的确立及贯彻。

(五)法治国家:P259

四、法的作用和价值

(一)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释义:P261

2、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1)根据法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可以分为,指引预测,评价三种作用。

(2)按照国家对内职能,分为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两大部分。

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规范作用是社会作用的手段,社会作用是规范作用的目的。

3、法的局限:P261

(二)法的价值:P262

(三)法与人权:P262

(四)法与秩序:P263

(五)法与自由:P263

(六)法与效率:P264

(七)法与正义

1、正义的概念:正义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在古今中外各不相同,在各种正义的含义和一种社会体制

及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是首要的正义。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

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人们之所以把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正义作为首要的正义,

是因为三个理由:一是因为它对个人的生活起着最持久和自始至终的带根本性的影响。二是因为他相对于法律形式上的分配正义具有母体性,决定并派生法律形式上的分配正义。三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领域或层面的一切争议具有实质性。正义可以划分为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对于社会结构的正义,其他一切正义都属于形式正义。

2、法律与正义的一般关系: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

的艺术或工具。正义是法的实质和宗旨,法只能在争议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

3、正义对法律的意义:一是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革新。二是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和标

准。三是正义观念能够引导法律朝正义的方向发展。

4、法律对正义的作用:一是分配权利义务以确定正义。二是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三是弥补损失以恢复

正义。

五、法的运行

(一)立法:P265

(二)法的实施:P266 (三)法律

解释与法律推理:P267

(四)法律程序:P267

六、法与社会

(一)法与经济

1、法与生产力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法的性质、内容以及法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法律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的反作用,他可能保护和推动社会生产力,也可能疏忽或破坏社会生产力。

2、法与市场经济

(1)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

要,市场经济必然、也必须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的运转,必然要求有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①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为了使商品交换游戏,高校,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规则。②商品经济的前提是经济主体地位平等。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必要规则,以规范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④市场经济是与各种利益的多元化并存,冲突和纠纷就需要法律来调整。⑤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⑥经济国际化,调整交易行为的职能是公认的法律原则和惯例。

(2)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①保障作用。②引导作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价值目标和

基本政策和利益关系,指导市场经济沿正确方法高效安全的路线前进。③服务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与法治化,

经济交往的过程无不同时也是华丽交往的过程,加上法律越来越专门化,技术化,信息化和国际化。④规制

作用,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些弱点和消极因素会使一些人利用市场经济的漏洞见利忘义法律则可以对这些消极

面予以规制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二)法与政治

1、法与公共权力。一般只有全社会的,一般特质以全社会的名义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权力或政治权

力。公共权力是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的一次强制力,二是公信力。在人治时代发育公共,权力的关系具有明

显的单向的隶属关系,公共权力居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控制在法治时代,法律工具主义的观点被宪政民主,

法治和人权等新的,还法律理念所代替法与公共权力的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法律至上成为安排法权关

系的基本原则,其次,法律代表社会理想代表公平正义。

2、法与党的政策简答

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两者有相同的阶级本质,相同的经济基础、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相同的社会目的。这一切决定了法与党的政策在根本方面是高度一致的。然而法与党的政策毕竟是两种不同

的社会现象。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意志属性不同,二是规范形式不同,三是实施方式不同,四是调整后范围不同,五是稳定程度不同。

处理两者关系时,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因此,法

与党的政策关系,应当具备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上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二是规范效力上的约束与被约束

的关系。三是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关系

3、法与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特征:①国民具有平等的基本法律地位。②政府仅仅扮演直接统治者的法律角色,在民主

政治的国家中,作为公民之整体的人民才是终极统治者。③统治与服从关系具有双向互控的法律关系。今民主政治中,公民也必须服从政府的合法统治。另一方面,政府也同时出于公民的控制之下。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②社会主义

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和体现,因为:(一是社会主义法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

主掌握国家权力的体现和保证。二是社会主义法治将人民民主具体化为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

并为其时限规定的程序原则和方法。三是社会主义法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体现和保障民主,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

(三)法与文化

1、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属于两类社会规范体系,因此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一是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律的产生明显晚于道德,道德是维护维持社会秩序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

是不可想象的。二是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规范化的表现形式,而道德不同,无需在一些文件中加

有文字记载,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中,并通过人们的行为和言论表现出来。三是体系和结构不同,法律是统一的国家意志的表现,道德则不具有这种特征,它可能来源于不同的阶级、阶层、不

同的民族种族并形成不同的体系。四是作用范围不同。法律只调整那些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具有比较重要的

社会关系。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广度上,道德远远超过法律。在法律上无过错,不等于在道德上也无可指责、

不道德的行为,也并不一定构成违法行为。五是义务特点不同。法律义务要求时,当事人的外部行为与之相

一致,无论是否出于良好动机。道德义务要求外部行为与其一致,也注重对动机的考虑。六是制裁方式不同。当违法行为引起充华星责任是国家强制力就会出现,而而道德制裁行为只限于舆论的谴责。

2、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1)法对道德的作用:(一是社会主义法直接把社会主义道

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起遵循遵循的法律强制力。二是社会主义法通过,奖励性的手段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2)道德对法的作用:(一是道德对法的创建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二是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立法的实施具有

重要的保障作用,三是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立法的空缺部分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四)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1

大学2021年工作要点

XX年工作要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团的xx大精神,引导团员青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继续抓实抓好各级团、学组织的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3、继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4、深入加大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5、以“五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为龙头,继续搞好共青团精品工程。 6、大力实施素质拓展工程,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7、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具体指导,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8、完成好学院党委、行政交办的其他工作。 XX年即将到来,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团的xx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努力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校园氛围,确保圆满完成明年的各项任务,团结带领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在学院的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周年和建院65周年! 时间 工作内容 XX年9月 1、启动第十八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组织校庆志愿者第三次培训 3、成立校第八次团代会筹备委员会,报送团省委请示。 4、开展XX年新生迎接工作

5、招聘第四届国旗护卫队 6、XX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7、举办XX年共青团干部培训班 XX年1月 1、组织校庆志愿者第四次培训 2、XX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评审表彰和图文册等成果制作 3、组织两校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汇报会 4、以校庆5周年为契机,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 5、团代会各项工作的持续准备 6、成立中国大学生创业实践营华大基地 XX年11月 1、开展校庆5周年志愿服务工作 2、XX年学生科技创新启动基金项目中期检查 3、组织第九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XX年12月 1、组织第十八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2、召开华侨大学第八次团代会 3、本学期工作总结 XX年1月 1、XX年团委文件档案归档 2、详细规划下学期工作 XX年2月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什么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一种关于非全日制教育的学历,可以用来培养党员或者预备党员,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针对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开设的在职课程。目前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对普通在职研究生的要求也是较为苛刻,但对于党校出身的在职研究生待遇还是不错的。党校研究生只有学历,学信网上查不到。但是体制内还是认的,价格比普通学校在职研究生更便宜,三年大概在2万左右。普通学校目前只能拿到学位,拿不到学历。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毕业后不发放毕业证,一般是发放中组部组通字[2002]21号文件中指出的党校学历证或者结业证,填写学历时候往往会在研究生、大学、大专学历前标注“中央党校”或者“省(区、市)委党校”,往往是内部承认,社会上其他企业单位是不予认可的。 党校在职研究生与高校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均属于非全日制教育,但高校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属于学位教育,党校在职研究生属于党校学历教育。同等

学力申硕免试入学,符合申硕条件者可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不发放毕业证,仅有党校学历证或者结业证。 2008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将此前“党校学历可以享受同等国民教育的有关待遇”的规定删去。教育部规定,只有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后被录取到党校(一般都是省级以上党校)的双证研究生学历(学位证、毕业证)才是被其承认的。因此,党校在职研究生不算研究生学历。 如果说大家要参加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考试要考什么。现在有很多机构可以给大家做培训,有线上和线下的课程。成都蓉矅云培训有很多专业的课程供大家选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完整word版,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

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复习模拟试题 (内部资料) 1.政治的含义和本质(名词解释) 政治涵义的共同特点:(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党政民族地区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的行为。

2.政治的作用(简答)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政治关系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2.政治关系的特征(简答) (1)客观性。政治关系有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2)复杂性。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3)变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3.政治角色(名词解释):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

2020年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规程及写作指导

218年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规程及写 作指导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发[28]13号)指出“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毕业论文是加强教学和学员管理的重要环节。研究生部各个专业的学员,在学完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之后,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这是综合考核和检验研究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于促进研究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规范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本规程。第一章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第一条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所在地区和所从事的工作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结合本专业,着重围绕本系统、本地 区、本省和全国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刻苦的、创造性的研究探索,使毕业论文能为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指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范围或具体的研究方向。选题应坚持客观性、创造性、科学性、前沿性、可能性的原则进行。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应注意专业特点。切忌选非专业选题;避免纯技术、纯业务的选题;切忌单纯的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第三条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应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决定是否批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批准后,学员方能进行撰写工作。第四条研究生毕业论文主要由撰写和答辩两部分组成,这是一项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研究生毕业论文不得少于15字,一般不多于3字。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撰写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较好地在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实践方面作深入研究,把观点和材料密切结合起来,做到观点正确、材料可靠、分析透彻、论证有力、结论科学、文字流畅。既要避免概念演绎,空泛议论,又要避免材料堆砌,就事论事。第五条指导和撰写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总要求是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积极思考、深入钻研、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具体工作要求如下选题应符合 研究方向,按要求作出开题报告; 按规定查阅有关资料和参加必要的社会调查;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一定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按要求认真撰写; 毕业论文经过认真修改,按期提交论文初稿和修改稿,如期定稿; 毕业论文定稿前的审定,检查有无其它不符合要求的不当之处; 做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各项准备。第二章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程序第六条撰写毕业论文的一般程序是写作辅导、开题报告、初稿、修改、定稿、印制。

在职研究生一般在几月份开始入学

在职研究生一般在几月份开始入学? 针对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们来说,虽然了解很多关于考试学习方面的资讯,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在职研究生什么时候开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点资讯,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历申硕允许学员免试入学,也就是说,学员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课程班学习,以同等学力报名的院校有很多,而且招生一直在进行中,只要达到限定人数就会停止招生,开始课程班学习,所以并没有具体的开学时间。 大部分院校的课程班都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春季班开课时间大概是在3月或4月,秋季班开课时间大概是在9月或10月,想要报考同等学力申硕的学员,要时刻关注报名时间,以免错过,再等一年。 一月联考 一月联考是全国统考,与全日制在职研究生考试一起进行,考生需要通过所有考试科目,院校会根据自己需求进行淘汰,达到要求的考生会接到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中会写明具体报道时间,一般开学时间是在9月。 综上所述,不同的报考方式有不同的开学时间,而且每个课程班都有名额限制,学员需要提前了解清楚并报名,有想了解提前报名学习课程的请咨询网站老师,更多有关在职研究生考试信息的,欢迎访问我们网站或咨询网站在线老师进行详细了解。

附: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院校推荐表

在职研究生信息查询入口

2018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2017年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已经成为历史,那么2018年呢?新的开始,职场人员想以非全日制形式攻读研究生,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该做何准备?这样,小编根据最新消息总结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2018年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报名后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首先肯定的是今年与往年有了不一样的地方,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类型的报名时间不一样,大家可以在确定自己选择的在职研究生专业级形式后,可以参考一下内容来完成报考。 一月联考 大家都知道,在职人员选择在职人员选择此形式是需要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报考的,一月联考招生院校跟随者社会的变化和参考人员的实际情况开设了相应的提前跟读班,让符合条件的学员先参加核心课程学习,然后再参加联考报名及考试,想提前跟读班学习的考生随时可以咨询招生院校老师,要想参加2018年一月联考的话,网上报名时间就要从2017年10月正式开始,11月中旬参加现场确认,12月底参加考试。 同等学力申硕 此形式是先入学后参加考试的,想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随时都可以咨询报考院校的招生老师,只要在院校规定的开课时间前,完成提交报名资料及通过资

学院2018年行政工作要点

学院2018年行政工作要点 学院2018年行政工作要点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加快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争创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2018年学院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加快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建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奋力开创学院各项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创建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规划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时间进度、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抢抓机遇,力争进入国家优质校行列。 1.以专业、课程等诊断与改进为中心,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程等诊断与改进为中心,建立五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今年上半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复核工作。加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工作,高质量地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检查、验收。

2.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围绕安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针对我院服务传统制造业的专业比重过大,对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优化、调整学院专业布局,新增4-5个新兴专业。推进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启动1-2个专业悉尼国际认证工作。 3.加强教科研管理与改革,着力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弋江机电科技园等科技实体(平台)的建设,争取科研经费的稳步提高。 二、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力争国赛、省赛成绩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完善学院、省、国家三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改进技能大赛管理办法,组织好第二届院级技能大赛,承办好省技能大赛和国家技能大赛,确保赛事组织工作平稳有序。做好省赛、国赛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的选拔、训练工作,力争各系都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省赛、国赛成绩全面提高,总成绩处于安徽省领先地位。 5.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力争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加大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二级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集聚学院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创新创业精英班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力争比赛成绩再创新高,创新创业教

2018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管理汇总.pdf

《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法律监督: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P235 2.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 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这种决策就叫做风险决策。P169 3.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2007 4.管理的经济方法:一般地说,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家,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P254 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系统观是指管理主体自党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P103 6.管理的循环规律: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 阶段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P11 7.管理共有规律: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城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P11 8.管理计划:计划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既 定目标所指定的其体行动方案。广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动进行数和的清动。せ武是说,计划是预先确定要做什如你做以便时做)形做二种程序,现代管理所讲的计划是广义的计划。 9.管理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 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们把这一类 的规律给予特殊分类,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P012 10.管理客体: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对象,是指能够被二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P044 11.管理派生规律:派生规律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派生出的规律。P011 12.管理艺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 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P305 13.管理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 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P22 200714.广义的管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现代管理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P168 15.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P231 16.计划的效率性: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要“正确地做事”。计划的效率是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 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 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体现出计划的效率。P189 17.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 进行的检査、监视、督促及控制的活动。P232 18.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東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 活动。P237 19.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 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型决策。P169 20.现代管理技术:是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现代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能对现代条件下生产经营和其他社会 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以现代管 理理论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技术。P277 21.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 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订的经济计划,大部分都是这种指导性的计划。P195 22.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P195 二、辨析 1.按照管理者的位置和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 管理者。P024 答:正确。管理者越往高层,所面临的情势越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带有综合 性和全局性。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所运用的主要是建立在科 学基础上的高超的领导艺术。管理者越往基层,所面临的问题越清晰、越具体, 越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2.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P023答:正确,一般管理者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 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 管理活动。管理中的领导者,是指在管理机构中凭借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责任,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方针、政策,来组织、指挥、控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经济及社会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人。 3.按照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 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等。P024答:正确,抄题目一遍。各类管理者中又可以 分为更具体的管理者。(如经济管理者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地区经济管理者、部门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等。)各类管理者由于所管理的对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 4.把直线制和矩阵制有机结合起来是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P33/2007 答:错误。直线职能制组织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结合,因而它兼有这两组织 形式的优点: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 5.高级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而一般管理者不需要管理艺术。P307 答:错误。管理者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必须既有丰富的现代管理科 学知识,又有高超的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 泛;各种不同的管理任务需要各种具体管理艺术来助其完成,就是同一个人处理同一类似的事,也需要多种处理的办法和技巧。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悉心研究 管理艺术,才能得其要旨,运用自如。 6.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P7 答:错误。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 属性即一般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 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所谓管理的社会属性,即管理的特 殊属性,主要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 7.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管理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P7 答:错误。管理的社会属性即管理的特殊属性,主要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社会 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都会打上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烙印。 8.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的,都会打上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烙印。P7 答:错误。管理的自然属性即一般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 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 9.管理决策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所以不能设计既定的决策程序。P180 答:错误。我们说决策是一个过程,主要是指决策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决策 策程序包括每项工作所应进行的顺序和步骤,也包括在每个步骤上所应解决问题 的范围和要求。 10.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P9 答:正确。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践中,只有按照这些规 律办事,才能达到管理目标,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管理是一门艺术,主要是因 为影响管理的因素有复杂多变性,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在实际中,管理的科 学性与艺术性是统-的,它们二者的关系是。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 科学性的发挥。 11.激励的关键是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内在动力(P218) 答:正确。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可省略)管理中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去激发人们不断产生有利于实现管理 目标的行为的过程。从一个动态过程看,则是给人们以某种刺激使其产生股内在 动力,从而激发出积极的行为,当第一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再强化刺激,如此 周而复始、延续不断的过程。 12.奖励有激励作用,而惩罚没有激励作用(P220) 答:错误。奖与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所给予的褒或贬。对某种行为的奖与罚,若 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调动人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索为积极因索的作用,对鼓励 先进,消除不良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奖与罚中,要以奖励为主。 13.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P172)

四川党校2018在职研究生考试备考要点:法学基础

法学基础 一、法学导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学的体系与分科 法学体系,就是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 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其二,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 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二)法学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 二、法的本体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其定义科学性:一是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联系,深刻地阐明了发的内容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 出发点和归宿的,发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根据统治阶级的利害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二是揭示了法与国家之间的必然联系直接指明了国家在统治阶级的意志客观化为法的过程中有中介作用,没有这 个中介任何阶级意志都不能成为社会的共同规则,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三是揭示了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果关系。四是揭示了法的主要目的作用和价值,法是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行 为规范体系,目的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 阶级所期望的,即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价值的,所以法又具有价值取向。 2.法的本质 (1)如何认识法的本质?一是鉴别本质与现象,二是鉴定内容与形式,三是区分实然与应然。 (2)法律是意志性与规律性。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法的一致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法的这种 一致性绝不是任意或任性,立法者的任务不是创造,而是揭示和表述规律,根据事物本身的必然性来制定 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3)法律的阶级性和共同性。法律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管理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法学一方面认为法具有 阶级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法具有共同性。阶级性是执法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表现, 共同性是指某些法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和效果并不一定阶级界限,而是带有,相同或相似性。 (4)法的理性与正义性。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来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制 定必然反应特定的利益,法的意志内容就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不同主体的各种利益之间又存在矛 盾和冲突,因此法才成为必要。法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必须规定各种利益的分配,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有时发还是各种不同利益的相互平衡与妥协的产物,法也必须对社会实际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法应当具有 正义性但正义又是活生生的实践者的它具有客观和具体的特点立法可以说是法对于利益的第一次分配他应 当符合并体现正义,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法对立的第二次分配,他也应当符合并体现正义。 3.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事发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所在。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律一般不以人们的思想为调整对象,而是以行为作为中介进行调整社会 关系。因为一是法律具有概括性,他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使用,二是 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三是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 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 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 3 种情况,一是赋于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会规则,

2018级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学》作业题(全文)

《政治学》 第一专题政治 (1) 1.什么是政治? (1)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政治的辩证历史过程? (1) 4.如何理解政治的社会地位? (1) 5.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包括多个不同过 程......请结合《政治学基础》这门课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 第二专题政治关系 (2) 6.什么是政治关系? (2) 7.如何理解利益、共同利益的内涵? (2) 8.如何理解政治权力关系? (2) 9.简述政治权利的内涵和特性。 (2) 10.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指社会交往中一个 行为者......请结合《政治学基础》这门课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 11.英国学者约翰.洛克认为,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天 赋......请根据洛克和马克思的说法,谈谈你对政治权利是如何理解的。 (2) 第三专题政治行为 (2) 12.什么是政治行为? (2) 13.简述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2) 14.简述政治管理的职能和方式。 (2) 15.简述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和发展方向。 (2) 16.意大利政治学家加埃塔诺.莫拲卡在其所著《政治科学 讲义》中提到,“我们只要稍微留意……有时则通过一定程度的专断和暴力手段实现。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这段话的认识。 2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 第四专题政治体系 (3) 18.什么是政治体系? (3) 19.什么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3) 20.如何理解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3) 21.简述政治社团的特征和作用。 (3) 2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要寻 找一种结合的形式......谈谈对卢梭这段话的认识。. (3) 23.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认为,政党是在选举中 规划广泛问题及提出候选人的一种团体。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3) 第五专题政治文化 (3) 24.什么是政治文化? (3) 25.简述政治心理的特点和作用。 (3) 26.简述政治思想的特性和结构。 (3) 27.如何理解政治社会化? (3) 28.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 物......请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4) 第六专题政治发展 (4) 29.什么是政治发展? (4) 30.比较分析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异同 (4) 31.如何理解政治改革? (4) 32.简述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4) 33.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指出:“谁是 我们的敌人?......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4) 34.《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1981年)在“关 于政策和策略”总结指出……谈谈你对政治革命方略的认识。 4 35.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得认为:“民主方法是达到政治 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 (4) 36.中国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他说…… 请结合你所学,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4第七专题国际政治.. (4) 37.国际政治 (4) 38.国际政治的主体有哪些? (4) 39.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有何异同? (4) 40.论二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4) 第一专题政治 1.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政治的辩证历史过程?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和社会关系。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利益差别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再到无政治社会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的辩证历史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的社会地位?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特定的社会定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中体现出来。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地集中反映:①经济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共同点:都是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 的利益。 2、区别:A.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定的社会规范;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 B. 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法律的反作用,使之合法化。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1、政教合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逐渐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四、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1、区别:①道德是社会形态;②道德不具强制性;③道德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联系:①使之为统治者服务;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总之,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5.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包括多个不同过程……请 结合《政治学基础》这门课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提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方法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结合《政治学基础》这门课程,政治的含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来讲,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现代管理学--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 1、法律监督。P235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主要内容有: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国家工作人员发生职务上的犯罪及利用职权违法行为的监督,对普通公民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监督,对各种管理机构和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等。承担此任务的主要是立法、司法、执法机构等。 2、风险型决策。P169任何决策都会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这些环境和条件是决策者主观不能掌控的,就叫自然状态,如果自然条件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对决策结果做出估计,这种决策就叫风险决策。 3、管理。P005一般来讲,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4、管理的经济方法。P254。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主体自觉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的要素、组织、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6、管理的循环规律。即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7、管理的共有规律。P11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

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 8、管理计划。P188现代管理学讲的计划是广义的计划,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活动。就是预先确定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由谁做的一种程序。 9、管理技巧性规律。P12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们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 10、管理客体。P005主要指由管理主体具有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和管理能力所能达到的各种领域或系统。 11、管理派生规律。P11主要指从共有规律中派生出的规律。 12、管理艺术。P305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13、管理主体。P22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14、广义的管理决策。P168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15、行政监督。P231是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16、计划的效率性。P189计划不仅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还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的做事。指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总目标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 17、经济监督。P233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

2018高校学工处工作计划

2018学年学生处工作计划 本学期,学工处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强化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理念,严抓日常管理;大力促进学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工作要求 (一)在深入上下功夫,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服务模式的转变,加大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的力度,切实把工作做精做细,努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二)在求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求真务实与质量意识,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在特色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组织工作要出精品、树品牌、创特色、争一流,打造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与强项。 (四)在创新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改革进取意识,不断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总结学生工作新经验,探索学生工作新办法,开辟学生工

作新途径,创造学生工作新业绩。 三、工作重点 (一)以学生学习成才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以激励促成长成才。 以学业规划为重点,以班风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党建、团建、文明宿舍建设为抓手,加强规范建设和目标引导,大力配合教务处开展学风整顿工作,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要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先进评比表彰、规章制度教育等环节,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坚持以学习成长成才为中心。 2.强化学风管理,以管理促班风学风。 以狠抓班级纪律为切入点,加大学风检查力度,重点纠正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以管理促进学风,以环境养育学风,以典型推动学风。 3.针对管理教育,以分级促成效。 坚持因人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育和分类教育,强化个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努力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一年级学生重点抓好入学适应教育与养成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围绕专业学习,重点抓好考证引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班学生,重点抓好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和工作效

2018年贵州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2018429

政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是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先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P1)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 (物质财富)的过程。(P7) 3、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就是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媒介物。(P8) 4、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具体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P8-P9)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P9)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种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发、(2)、科学抽象法、(3)逻辑分析与历史统一的方法、(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定律,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必然趋 势。抽象科学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逻辑分析法,就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分析法,就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运动的过程中量的变化进行分析。(13-14 )。 7、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8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9、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2016年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资料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