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行当常识
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

名家介绍
? 本世纪20年代京剧旦
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
代表性的演员:梅兰
芳,尚小云,程砚秋,
荀慧生。四大名旦各
树一帜,雄踞舞台。
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
断进取,表演,唱腔 四大名旦合影:梅兰芳
精益求精,各有独门 (左三)、程砚秋(左
剧目陆续问世,蔚成 流派。
一)、尚小云(左二)、 荀慧生(左四)
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豫 剧
精彩唱段欣赏
唱段三: 豫剧《花木兰》选段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 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请往咱身上看,咱们的鞋和 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 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第三组
1、在京剧脸谱中,颜色 不同,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 命运也不同,下列代表褒义
色彩的是: B
A、蓝脸B、红脸
C、黑脸D、白脸
2、享有“东方歌剧” 盛誉的哪一剧种?A A、京剧 B、豫剧
C、昆剧 D、越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 丑四大行当,大多是扮演 性格品质相貌上有些特异 的男性人物是哪一行当:
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是 在河南地方小曲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蒲州 梆子等形成的新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流行于河南和邻近各省。声腔分豫东调、豫 西调两大流派。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 男声高亢,女声活泼,擅长表演喜剧。豫西 调以洛阳为中心,男声苍凉悲壮,女声委婉 缠绵,擅长表演悲剧。代表曲目有:《穆桂 英挂帅》、《花木兰》等。
京剧
中国戏曲表演之生、旦、净、末、丑

中国戏曲表演之生、旦、净、末、丑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
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
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
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
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
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
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旦: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
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安寿保卖身》中的李氏,《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戏曲的角色行当

戏曲的角色行当
戏曲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细分。
生是指男性角色,有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是指女性角色,有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
净也称花脸,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有正净、副净等。
末通常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有老生、末等。
丑是戏曲中的喜剧角色,有文丑、武丑等。
除了上述的五大行当,还有一些特殊的角色类型,如“龙套”和“跑龙套”。
龙套是指在戏中扮演士兵、随从等群众角色,通常没有台词或只有简单的动作和应答。
而跑龙套则是指扮演龙套的演员,他们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需要在舞台上表现出各种姿态和动作,为戏剧情节提供视觉效果和气氛烘托。
在戏曲表演中,角色的行当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代表着不同的角色类型,也代表着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行当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从而在舞台上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
《京剧欣赏》

老旦: 用本嗓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 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
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 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 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 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 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 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 不同的特色。
• 文场
京剧的场面
• 武场
专门翻跟头或以扑为主 的,叫翻扑生,内行叫 作撇子武生。
猴戏
2.旦: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 刀马旦、老旦、闺门旦等角色。旦角全 为女性。
青衣:
又叫“抱肚子旦”,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 母型角色。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 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 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二进宫》 的李艳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 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 青衣扮演的。
• 五法: • 手、眼、身、法、步 • 另说 • 口、眼 、身、手、步
唱的程式化
1.用嗓:旦角 小生 老旦 老生 花脸 丑
2.腔调、唱词:西皮 二黄 板眼 平仄 押韵
念的程式化 1.音乐性和节奏性 2.韵白和京白 3.各行当之间的区别
做的程式化 表演技巧(广义) 形体动作(狭义)
打的程式化
1.动作舞蹈化 2.动作丰富的节奏性 3.高度的“浪漫化” 4.穿插“打出手”、“剑入鞘”等 杂技
花旦:
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 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 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 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 女性,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 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 义两个概念。
四大行当指的是什么

四大行当指的是什么
戏曲四行当,是指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文弱书生与豪爽斗士,贾府的焦大与林黛玉,从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舞台上就要有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戏曲中就要有不同的表演规范和程式。
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
最早的行当大约是宋杂剧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种行当,当时称为脚色。
到元杂剧分末、旦、净三大类,到清朝,昆剧分“江湖十二角色”。
不同的剧种也有不同的行当,广东粤剧分末、净、生、旦、丑、外、小生、贴、夫、杂十大行;秦腔分为四生、六旦、两净、一丑共十三行;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小生、文堂、武行七行,每一行当又分为很多细致的行当,如旦角又分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闺门旦、泼辣旦、旗旦、玩笑旦和丑角应工的彩旦。
这些行当大都是以性别、年龄、性格、身份、职务、地位、道德情操、化妆特点、表演技艺的侧重来划分的。
戏曲行当

行当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或作角色行当。
史称脚色、部色,昆曲称家门,通称行当,简称行。
有双重含义:它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戏曲表演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既要求性格刻画的真实、鲜明,又要求从程式上提炼和规范,因而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练,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及其表演程式、表现手法和技巧逐渐积累、汇集而形成行当。
行当的基本类型近代戏曲中素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后因不少剧种的末已归入生行,因此习惯上已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各有若干分支。
由于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不同,反映生活领域的广狭和角度不同以及演员的不同创造等种种原因,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粗细之别。
例如汉剧和粤剧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生)、八贴(旦)、九夫、十杂十大行;莆仙戏分正生、贴生、正旦、贴旦、靓妆(净)、丑、末七色,称“七子班”;秦腔有四种生、六种旦、两种净、加一丑行共十三行,俗称“十三头网子”;昆曲、京剧和川剧等还有更加细致的分法。
但归纳起来,大体不出生、旦、净、丑的范围。
行当的内容和作用行当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就其主要方面说,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①人物的自然属性,包括性别、年龄等诸因素;②人物的社会属性,包括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诸因素;③创作者的美学判断。
在戏曲表演中,形象的美丑,风格的庄谐,常常寄寓着创作者颂善惩恶的美学评价,正如孔尚任所说:“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④表演技术专长。
生旦净丑所属的各行脚色中,有的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或重武打,或则数功兼备而着重一功或两功,在技术上各有不同的发挥。
各个行当在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上,都有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独特的形式美。
行当的作用如下:①舞台形象作为审美的对象,分行的方法有助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表现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帮助观众认识人物性格本质的一种比较直观的形式。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资料讲解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
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
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戏曲戏剧

⾼中语⽂⽂化常识---戏曲戏剧⾏当中国戏曲⾏当:⽣、旦、净、丑(如果⼤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百度相关图⽚)1. ⽣⾏:⽣⾏,扮演男性⾓⾊的⼀种⾏当,其中包括⽼⽣、⼩⽣(⽂⼩⽣、武⼩⽣)⽼⽣:中⽼年⼈物,因戴胡须,⼜称须⽣⼩⽣:青年⼈物,不挂胡须,分⽂⼩⽣、武⼩⽣2. 旦⾏:扮演⼥性⾓⾊的⼀种⾏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旦、彩旦等(⼥性特有的)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因常穿青素褶⼦,故⼜名青⾐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性。
表演常带喜剧⾊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性,按扮演⼈物的⾝份和技术特点,⼜分⼑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旦:⽼年妇⼥彩旦:⼜叫“丑旦”、“丑婆⼦”,扮演滑稽或奸刁的⼥性⼈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彩,实属⼥丑,故常由丑⾏兼扮3. 净⾏:俗称花脸,⼜叫花⾯,⾯部化装⽤脸谱,⼀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4. 丑⾏:扮演喜剧⾓⾊,由于在⿐梁上抹⼀⼩块⽩粉,⼜叫⼩花脸、三花脸。
包括⽂丑、武丑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超的⼈物⽂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丑扮演原五⾏:⽣、丑、净、旦、末。
后末⾏归于⽣⾏之内中国古典戏曲及名作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发展中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形式中国四⼤名曲:《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殿》---洪昇元曲四⼤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朴、《赵⽒孤⼉》---纪君祥中国古典⼗⼤悲剧:1. 《窦娥冤》---关汉卿(元)2. 《汉宫秋》---马致远(元)3. 《赵⽒孤⼉》---纪君祥(元)4. 《琵琶⾏》---⾼则诚(明)5. 《精忠旗》---冯梦龙(明)6. 《娇红记》---孟称舜(明)7. 《清忠谱》---李⽟(清)8. 《长⽣殿》---洪昇(清)9. 《桃花扇》---孔尚任(清)10. 《雷峰塔》---⽅成培(清)元曲元曲:1. 散曲:A. ⼩令:独⽴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旦净末丑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
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文丑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
“生”、“旦”
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
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
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
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
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
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
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
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
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
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
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