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合集下载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结构3. 对联的韵律特点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韵律特点2.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引导学生领悟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分组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等要素。

3. 分析对联的韵律特点:讲解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

4.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经典对联,总结创作规律。

5.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分组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展示和评价:挑选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寿联、挽联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对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等地,了解对联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对联教材,提供系统的对联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对联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100分,语文180分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幻灯片展示课题)二、关于对联的常识1、起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悬挂桃符以避邪,而到了唐以后,就有了贴门神的习俗,哪两个门神呢?(生答秦叔宝、尉迟恭)此风保留至今。

现在我们不仅贴门神,还贴春联,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

相传最早的春联为五代孟昶所作(幻灯片展示此联)2、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当、词性相同、语意相关或相反、平仄相对(不作要求)。

师逐条适作解释,后以黑板上的“群贤毕至”联为例分析其对仗特点。

3、平仄:仄起平收。

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

以本班运动会口号“凌云塔下展风采;黄河水滨扬威名”联析平仄、对仗。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符合我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高一九班勇夺运动会团体第一名)4、书写与张贴:竖行书写,无标点,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三、名联赏析生齐读《笠翁对韵》选段,回顾对对子的要求;析“孙行者”联、茅盾纪念馆联。

1、赏析书院学堂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联,以万卷书对百年树,妙。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闻窗外事)补充欣赏联(幻灯片展示如下)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此地亦山水圣地,有山曰白云,有水名黄河,我们更应寄意山水,陶冶性情。

高中对联教案

高中对联教案

高中对联教案【篇一:《奇妙的对联》教案】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

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

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

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

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3. 对联的分类和玩法。

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对联的分类和玩法,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趣味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对联,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对联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对联的准确性、创意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收集对联的作业,评估其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对对联文化的理解。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以及是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时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对联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文学素养。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培养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如古代的桃符、春联等。

讲解对联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介绍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基本要素。

3. 对联的应用讲解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装饰等。

举例说明对联在不同场合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编写对联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的运用。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结构。

2. 示范法: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并进行交流、评价。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编写对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举例说明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给出示例,分析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4. 练习编写对联: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注意运用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分组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修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对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题材自选,要求体现个性和创意。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博苑09-01 0540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

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

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

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

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一)关于“对联常识”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

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

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

(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

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

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

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二)关于“对联欣赏”(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陈澧题钟山书院联)(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玉屏书院)(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船山学社)(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

(桂山书院)(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

(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1)郭沫若题成都市武侯祠联,诸葛亮;(2)杭州岳王庙联,岳飞。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山西霍县韩信祠联,韩信)(2)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吴云樵题汤阴县岳飞墓,岳飞)(1)赵蕃题成都武侯祠联;(2)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会一楼。

(贺捷题武昌黄鹤楼联)(2)铁板铜琶,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黄州赤壁联)(3)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曾昭寅题桃花源联)(4)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苏州寒山寺联)(三)关于“对联作法”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

绝对也必须存在着对应的逻辑事物,才能对出。

纪昀曾煞费苦心也没能对出其妻所出的绝对“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后来有人为增加此联的难度和情趣,又在句首添一“明”字,遂使之成为历经二百余年而未获佳偶的名副其实的绝对。

1984年两位澳门楹联学会会员联合悬奖六千港元,为绝对求偶,尽管应征踊跃,但未发现匹配的妙对。

获“鼓励奖”的有:“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等。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中“今世”“进士”“尽是”“近视”都为同音。

沈善增对下联:“往时王室,枉使忘食。

”意思是说过去时代的王室,白白地让他们耗费民脂民膏。

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

”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据说他在路过一个小镇时,在十字街的墙上题出上联:“一条大路通南北”。

走后数日,仍无人能对,他便自己又对出了下联。

作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平仄,书写与张贴时要按照传统和习惯去做。

(四)关于“课外延伸”古诗文妙联选:敏而好学;乐以忘忧。

(联出《论语·公冶长》)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联出杜甫《望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

(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演义》第37回)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水浒传》第29回)二、关于对联的具体《中国对联大辞典》把对联分为:白话联、文言联、短联、一字联、长联、名胜联、胜迹联、山水联、庙联、祠联、寺观联、庭宇联、廨宇联、衙署联、试院联、会馆联、学校联、戏台联、居室联、喜联、贺联、节日联、春联、婚联、寿联、祝联、自寿联、挽联、他挽联、自挽联、墓联、岁时联、干支联、元旦联、元宵联、端午联、七夕联、中秋联、重阳联、故事联、本事联、谐趣联、题赠联、格言联、行业联、商业联、杂题联、一般联、御题联、御联、应制联、时事联、文艺联、谜联、节气联、迎春联、述事联、抒情联、状景联、哲理联、评论联、装饰联、交际联、宣传联、会场联、广告联、游戏联、巧妙联、通用联、专用联等。

三、关于对联常识楹联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会在各种殿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的楹柱上看到左右两边字数相等、工整对仗的词句,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楹联,又叫楹帖,俗称对联、对子。

由于这些楹联写景状物生动帖切,抒情叙事寓意深远,往往给游客增添许多兴味。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

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到了宋代,楹联已经盛行起来,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比如南宋学者朱熹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和读书处,而且在许多地方的府学、县学甚至个人住宅题联。

他赠给漳州的一个读书人一副对联:东墙倒,西墙倒,唯见家室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代还有个叫叶洪俞的文人,考中进士后,曾上书揭露官场腐败作风,上自宰相下至县官他都骂到了,文中句式相同,末尾都用“而已”二字,以表示他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其中有“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宰相因此大怒,十年不肯提升他,为此他自题对联一副: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

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

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

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

凡遇大典,楹联如林。

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楹联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

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

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明代东林党人曾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至于记事楹联,或歌颂主人品格,或赞扬他的功绩,杭州岳飞庙前有一联云: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楹联的写法,格式繁多,主要有叠字、集句、问答、变音等。

叠字格如苏州网师园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集句格是集前人诗词文赋之句成联,如扬州平山堂楹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前二句,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后一句为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前二句,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后一句为苏轼《放鹤亭记》句。

问答格或上联问下联答,或上下两联皆问,或上下两联中各有问答,湖南岳阳楼有一联甚妙: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变音格是利用汉字多音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一联中的音调变化,如秦皇岛市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

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

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

现存著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