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本文将选择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进行解读,从中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一、成语故事解读1. 饮鸠止渴故事背景: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围攻,国破家亡,楚王十分愤懑,决心要报仇雪恨。
于是,楚王派使者去找齐国借兵,齐国君王答应了帮助楚国。
故事内容:在楚军去齐国的途中,途经一片狼藉的旷野,马匹无法获得水源。
这时,楚军的大臣百里奚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北方有个鸟儿名叫鸠,在旱季时,它常常用嘴巴衔一丝丝草飞回巢里,蘸在水里,再滴在渴虎的口里,让渴虎饮水解渴。
”寓意:成语“饮鸠止渴”意为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采取的应急办法,虽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但能暂时缓解困境。
2. 舍近求远故事背景: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将姜尚,他手下有一位得力干将名叫养由基,养由基非常胜任他的职务。
姜尚非常满意养由基的能力,但是他总是去看望跟自己关系远的人,而忽视了一直在自己身边为他付出的养由基。
故事内容:有一天,姜尚在都城外举行宴会,他邀请了很多宾客。
而就在宴会举行的时候,养由基带兵出征、立下大功,姜尚心知肚明,却并未中途离席去见他。
养由基征战归来后感到很不满,他对姜尚说:“将军这样对待我,将来会造成朋友离心。
请派遣我到韩国。
”寓意:舍近求远意思是放弃了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或事物,去追求关系远的人或事物。
3. 守望相助故事背景: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火种,居住在洞穴中的人们常常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
一天,突然闯进了一只狼,狼的目标是洞穴中的小孩。
大家情急之下,都拿出自己的石器来抵挡,最终把狼击退。
故事内容:这一幕被另一个部落目睹了,当地的首领非常感动,他带领着自己的部落人民前来寻找这个勇敢的部落。
两个部落最终联合起来,成为互相守望相助的盟友。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2023年了,成语作为汉语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常用的成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意义,其来源也各有来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1. 守株待兔据传,古代有一个愚蠢的农夫,他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根旁边。
他决定守在树旁,认为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然后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兔子。
最终,他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等到兔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运气,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蒙蔽,舍本逐末。
2. 拔苗助长古代有一个农夫,他心急如焚想让自己的庄稼尽快长高。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庄稼拉出来,从底下拔掉一些,认为这样可以让庄稼更快的成长。
结果,庄稼因为受伤变得更差。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从基础打起,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 杞人忧天据传古代的杞国,有一个杞人一直在担忧着要天塌下来。
但是,天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什么不妥。
大家都认为他是多虑,并没有在意他的忧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瞎想、杞人忧天,要以实际情况来判断事态发展,不要过度猜测。
4. 走马观花据传,古代有一个文人因为急于赶路,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马不停蹄地匆匆走过,没有好好地欣赏美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一些事情被人随意匆忙地带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心急功夫大,只顾得到事情的表面,而忽视了其中的真谛、精髓。
5. 同舟共济据传,古代有一个人乘船过河,遇上了一场暴风雨。
仅凭一条小船,随时可能沉没,人们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划船才能过河。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要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才能超越困难。
6. 守口如瓶据传,古代一个灰心丧气想放弃的人到了一个人生导师那里求助,导师告诉他把心中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便会减轻负担,结果导师的儿子把事情暴露出去并加以恶意的扭曲解读,结果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成语故事吧,那么,怎么去了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
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
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
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
”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
”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歧路亡羊.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
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
回来时,...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歧路亡羊.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
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
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来了。
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
杨布很生气,拿了棒子要打狗。
杨朱劝他说:"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一条白的,回来时转成了一条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认出来呢?"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
邻居全家出动去找寻,又来找杨朱的学生帮忙。
杨朱说:"只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因为岔道太多。
"晚上大家空手回来了,杨朱问:"怎样去了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呢?"邻居说:"哎,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明白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
"杨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从容不迫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何去何从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
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
"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明白什么?"屈原问:"我就应刚正不阿持续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持续富贵?就应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就应何去何从?"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
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取。
大器晚成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
"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進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
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
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
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这样,构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
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
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能够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
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進,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
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
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進,又派兵五万進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
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
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進获。
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就应抓紧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
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
朱序原先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
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状况,并且推荐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此刻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推荐,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涧。
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
秦军抵挡不住。
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
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
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
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
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能够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必须能够取胜。
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
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
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
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
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
及至洛阳,只留下10余万人。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貌;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貌。
大义灭亲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
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
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
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
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枭将东徙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一种猛禽)遇到鸠(一种水鸟)。
鸠问它:"你要去哪里?"枭说:"我要搬到东方去住。
"鸠问它为什么,枭说:"那里的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方去。
"鸠说:"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声吧,如果你不改的话,你到了东方,东方的人也会厌恶你的。
""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口若悬河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
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
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
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一手遮天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之后到了秦国,劝说秦王,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诸侯大臣,收买不了的,就派人刺杀;离间六国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
二十多年后,秦王统一了天下。
李斯又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進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
此刻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
"秦始皇照办了。
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
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样可能呢!(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欺上瞒下。
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
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注释]滥:蒙混。
充:冒充,凑。
竽:古乐器名。
[提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风吹雨打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忙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先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
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比喻对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柳暗花明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
有一次,他去西山游玩,路过一个鲜花怒放、绿柳成荫的小村庄,美丽的景色激起了他的灵感,他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山西村》。
诗中就是用"柳暗花明"一词来描绘这个小村庄的景色的。
[注释]暗:浓绿。
明:亮丽。
[提示]本意是形容美丽的景色。
后来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