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水量计算案例
基坑涌水量计算书

基坑涌水量计算书
工程信息:
工程名称:未命名工程;方案编制人:张工;编制日期:2019-11-28。
施工单位:建科研
施工;建设地点:和平西桥;地上层数:13;地下层数:3层;建筑高度:40米;建筑面积:10000m2;建设单位:建科研建设公司;设计单位:建科研设计院;监理单位:建科研监理公司;勘查单位:建科研勘察院;总工期:360天;结构类型:框架;
一、基坑类型:
基坑属于均质含水层澘水完整井基坑,且基坑远离边界。
二、基坑简图:
三、计算公式:
其中Q──基坑涌水量;
k──渗透系数,k=5.00;
H──澘水含水层厚度,H=6.70m;
S──基坑水位降深,S=4.00m;
R──降水影响半径,R=46.30m;
r0──基坑等效半径,r0=10.73m。
四、计算结果:
基坑涌水量 Q=353.97m3/d。
矿井涌水量计算

庆华集团(煤化)韦二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涌水量计算2010年09月10日庆华集团(煤化)韦二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涌水量计算一、矿井概况1、交通位置(1)位置井田位于韦州矿区中南部,宁夏中部大罗山东麓。
行政区划属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管辖。
井田范围:北以韦二井田北井南部边界为界、西南以设计中的F7号断层为界、东以各煤层露头为界、西北以井田边界及+400m水平为界。
走向长约4.0km,倾斜宽7.8km,面积20.4km2。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6°27′07″至106°31′15″、北纬37°10′58″至37°17′00″之间。
(2)交通井田内目前客运和货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
S203(惠平公路)从韦州镇穿过,在惠安堡镇与G211公路及S302(盐兴公路)相接,经S302公路可东去盐池并与GZ35(青岛~银川高速公路)相接、西去中卫可与G109公路及银川~武汉高速公路相接;经G211公路可北去吴忠、灵武及银川,往南可抵盟城、下马关及予旺镇。
韦州镇至吴忠101km,至同心县城85km。
新规划的中太铁路(225km)将从井田北部穿过,经过惠安堡镇,矿区铁路可与该铁路接轨;规划中的中(宁)~盐(池)高速公路将从本区北部通过,并经过惠安堡镇,中间为矿区留有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
1、企业性质可采煤层主要开采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
其次为一4煤层。
4、煤层标高二1煤层埋深270m~337m,煤层开采深度底板标高为-140m~0m。
一4煤层埋深260m~400m,煤层开采深度底板标高为-160m~-30m。
5、技改简况全矿井采用四立井开拓,主井深297.67m, 井筒直径2.6m,装备JK2/30x提升绞车;副井深322m,井筒直径4.0m,装备JK-2.0×1.8提升绞车,风井井深300.1m,井筒直径2.6m,排水井井深332m,井筒直径2.6m。
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风井装备两台FBCDZ-N016/2×75型主扇抽出通风,其他三个井筒进风,已形成通风系统。
矿井涌水量计算的方法

矿井涌水量的计算与评述钱学溥(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摘要:文章讨论了矿井涌水量的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和有效数字。
文章推荐了反求影响半径、作图法求解矿井涌水量的方法。
关键词:矿井涌水量;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有效数字根据199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地下水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
水利部2005年发布了技术文件SL/Z 322-200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
该技术文件6.7款规定,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热水、天然矿泉水和矿坑排水。
6.1.2款规定,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要认定它的精度级别。
我们认为,认定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的级别和允许误差,不仅是水利部门要求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设计部门的使用。
在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报告提交单位和报告评审机构为自己进行客观的申辩。
下面,围绕这一问题,对矿井涌水量的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和有效数字等方面,作一些论述和讨论。
1 矿井涌水量与水文地质勘查矿井涌水量比较大,要求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精度就比较高,也就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工作。
表1,可以作为部署水文地质工作的参考。
表 1 矿井涌水量与水文地质勘查Table 1 Mine inflow and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注:○1多年生产的矿山是指:开采水平不变、开采面积基本不变的多年生产的矿山,如即将闭坑或是即将破产的矿山,即是这种多年生产的矿山。
○2多孔抽水试验,是指带观测孔的一个抽水主孔的抽水试验,持续抽水几天。
○3群孔抽水试验是指带观测孔的多个抽水主孔的抽水试验,其抽水总量,一般要达到计算矿井涌水量的1/3~3/4,持续抽水几十天。
○4利用地下水动力学计算公式,计算矿井涌水量,就属于解析法的范畴。
大井法、集水廊道法就是常用的解析法。
○5数理统计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系统理论分析、频率计算等(参考钱学溥,娘子关泉水流量几种回归分析的比较,《工程勘察》1983第4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袁店一矿矿井地层、构造,涌水量计算公式

矿井地层袁店一井煤矿及其邻近煤矿均未见基岩裸露。
经钻探揭露,新生界松散层下伏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奥陶系的马家沟组、老虎山组,石炭系的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
石炭系、二叠系皆为含煤地层,本矿仅以二叠系煤系地层为主要勘查对象。
自下而上叙述如下:(一)奥陶系(O2l~O1m)矿内213、173、243、04-80、04-74、04-82等孔揭露,揭露厚度2.54~13.16m。
岩性为灰褐色、灰棕色、淡肉红色厚层状石灰岩,微晶结构,致密性脆,裂隙发育,质不纯,具豹皮状构造,顶部见少量黄铁矿结核。
(二)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本矿内无钻孔揭露。
据相邻的五沟煤矿资料,揭露最大厚度23.83m,岩性为:灰白色、紫红色铝质泥岩,富含铝质,致密性脆,含少量菱铁鲕粒;灰到深灰色细粉砂岩,含较多泥质,见黄铁矿结核分布不均,顶部含细砂质,具明显的薄层理。
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本矿内无钻孔系统揭露,06-08、06-19、06-17、04-46等孔分别揭露到3-4灰,揭露最大厚度38.99m;06-13、06-26、06-13等孔穿过断层揭露太原组中下部地层分别为46.03m、58.43m、46.33m。
据区域资料太原组厚度约为130m左右。
岩性以浅灰色石灰岩为主,次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少量砂岩。
石灰岩总厚约70m左右,占本组地层总厚度的53%。
石灰岩大多富含动物化石,其中二~四灰含燧石结核。
本组地层含石灰岩12层,中下部各层石灰岩之下发育有薄煤层,含煤6~10层,总厚3.12m。
煤层薄而不可采。
顶部一灰,浅灰色,方解石晶体粗大,富含动物化石,薄而稳定,是本矿重要的对比标志层。
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本组含化石:Quasifusulina sp. (似纺锤蜓)Rugosofusulina sp. (皱壁蜓)Schubertella sp.(苏伯特蜓)Boultonia sp. (布尔顿蜓)Schwagerina sp. (希瓦格蜓)Triticites sp. (麦粒蜓)(三)二叠系(P)二叠系地层为本矿主要勘查对象,虽然各岩层相变频繁,岩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全系总厚度变化不大,在物质沉积速度上表现出互为补偿。
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公式汇总

一、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按井管(筒)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按井深分为浅井、中深井和深井。
当水井开凿在承压含水层中,而承压水头又高于地面时称承压井或自流井。
(一)、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水源时:如图1(a )图1符号 意义 单位 k 土的渗透系数 m/d H潜水含水层厚度 m S基坑水位降深 m R降水影响半径 m γ0基坑等效半径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注:(1)、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当为潜水含水层时: 当为承压水时: (2)、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如下计算:γ0=0.29(a+b)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1lg()2(366.10r R S S H K Q +-=kHS R 2=kS R 10=πA r =02、基坑近河岸:符号意义单位b 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mQ 基坑总涌水量m3/d(二)、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如图2(a)符号意义单位hm(H+h)/2 ml过滤器长度mR 降水影响半径γ基坑等效半径S 基坑水位降深Q 基坑总涌水量m3/d2lg)2(366.1rbSSHkQ-=)2.01lg()1lg(366.122rhllhrRhHkQmmm+-++-=)2(hHhm+=2、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时)b>M/2 如图2(b ) 式中:b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 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 符号 意义 单位 M见表格上说明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1、基坑远离水源时:如图3-a符号意义 单位 M承压水厚度 m S基坑水位降深 m k土的渗透系数 m/d R降水影响半径 m γ0基坑等效半径 m Q基坑总涌水量 m 3/d]14.0lg 25.066.0lg 2lg [366.122200lM b M l r l l r b s l ks Q -+++=)1lg(73.20r R MS k Q +=2、基坑近河岸:b<0.5γ0 如图3-b b 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 符号意义 单位 b见表上说明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四)、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如图4符号意义 单位 l过滤器长度 m M承压水厚度 S基坑水位降深 R降水影响半径 γ0基坑等效半径 Q基坑总涌水量 m3/d)2lg(73.20r b MS k Q =)2.01lg()1lg(73.200r M l l M r R MS k Q +-++=(五)、均质含水层承压-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如图5图5符号意义单位R 降水影响半径m M 承压水厚度Hhγ基坑等效半径Q 基坑总涌水量m3/d)1lg()2(366.12rRhMMHkQ+--=。
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量估算

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量估算岩溶区隧道的涌水预测是长期以来困扰生产实践的难题,其原因主要有:岩溶地下水赋存极不均一,很难确定隧道内确切的涌水部位及水量大小;勘察精度不够,无动态观测资料及试验资料较少,不能正确描述地质条件及水动力场特征;难以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和各类参数。
本次隧道涌水预测是根据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地下岩溶管道系统的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点及各含水岩组富水性等特征,通过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入渗法、结合地区经验,估算隧道涌水量。
标签:隧道涌水测量1概况隧道长2000m左右、最大埋深近200m。
中山、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隧址区内无水库、堰塘。
可溶性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地表溶沟、溶槽、石牙、溶孔、溶穴、溶管、峰丛、洼地、溶丘及溶蚀沟谷等发育,地下岩溶形态则有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
突水、突泥对隧道工程建设影响甚大。
隧址区位于向斜东翼,向斜轴近乎南北向,两翼岩层倾角约40°左右,近乎对称。
轴部地层为三叠系巴东组及白垩系组成,白垩系不整合覆盖于巴东组之上。
隧址区内无断裂。
区内裂隙发育,一般为张性裂隙,张开宽1~35cm不等,面裂隙率在1.5~3条/m2之间;裂隙发育走向在N45°~65°W、N50°~60°E、N75°~80°E。
2水文地质条件2.1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溶沟、溶槽、石牙、溶孔、溶穴、溶管在地表随处可见,落水洞口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5m之间,普遍发育深度5~15m,少数深不见底,底部多充填黏土夹碎石,以缝状为主,竖井状较少。
漏斗多见于斜坡地带或洼地周边缓坡地带,受地形影响多呈斜歪状和碟状,主要受层面、地形和裂隙控制发育而成,深度多为1~3m。
隧址区岩溶发育具有以下规律和特征:①岩溶发育的呈层性,岩溶的发育与地壳的上升、停顿和岩溶水的变迁密切相关,故不同岩溶期发育着不同的岩溶形态,从而形成了区域上岩溶发育的呈层性特点;②岩溶发育深度与侵蚀基准面的一致性,河流和泉是调查区当地侵蚀基准面,各水平岩溶出口标高基本与最低侵蚀基准面一致;③岩溶发育方向具有与岩层走向一致性的特点,区内岩层走向N4°~9°W,倾向西,主要发育一组东西走向裂隙,地表落水洞多呈串珠状沿岩层走向分布,区内最大溶槽走向南北。
涌水量 计算 案例

集水面积集水面积是指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
集水面积大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算求得,计算单位为平方公里。
如长江集水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黄河集水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花椒坪隧道集水隧道涌水量(Q)(m3/d)面积(km2)地下径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F径流模数MQ=M·F入渗系数аXmax(mm)Xcp(mm)Xdcp(mm)Q=2.74а·F·XmaxQ=2.74а·F·XcpQ=1000а·F·Xdcp涌水系数Q=1000а·η·F·Xdcp (m3/d·km2) ηCK305+400~CK307+330 1.7 848.45 1442 0.2 1962.2 1439.4 20.14 1828 1341 6848 0.4 2739计算:复核:引文一:4.3 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区以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隧道涌水量暂按降水入渗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预测计算。
等深孔水文地质试验参数出来后再按地下水动力法核算。
(1)大气降水入渗法采用公式:Q=2.74 ⨯ a ⨯W ⨯A(m3/d)采用公式:Q=2.74 ⨯ a ⨯W ⨯A(m3/d)a: 降水入渗系数。
全隧道地表为可溶岩,裂隙发育、岩溶化程度高。
DK63+165至DK64+600段洞身大部处于石英砂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系下,考虑到断层构造影响严重,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25;DK64+600至DK67+651隧道处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中,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5。
W:年平均降水量,本测区取1448mmA: 集水面积。
DK63+165~DK64+600段:计算集水面积2.79km2;DK64+600~DK67+651段;计算集水面积7.32 km2;涌水量分别计算如下:Q1=2.74 ⨯0.25⨯1448⨯2.79 =2767(m3/d) ≈2800 (m3/d)Q2=2.74 ⨯0.5⨯1448⨯7.32 =14521(m3/d)≈14500 (m3/d)两项合计Q平常=2800+14500=17300(m3/d)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影响入渗系数的因素可能要大,DK64+600~DK67+651段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3考虑,DK63+165~DK64+600段按系数2考虑;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2800×2+14500×3=5600+43500≈49100(m3/d)(2)地下径流模数法Q=86.4×M×AM—地下径流模数(m3/d·Km2)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2)测区集水面积A=10.11(Km2)(大致估算),地下水径流模数M枯=10.3(升/秒·平方公里)(依据都匀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则:Q枯= M枯×A=86.4×10.3×10.11=9000(m3/d)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其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3考虑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9000×3=27000(m3/d)(3)推荐涌水量上述两种方案计算的平常期涌水量有一定出入,考虑到隧道地表岩溶发育程度强烈, 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极发育,本次推荐采用大值,推荐全隧道平常期涌水量Q17300m3/d 推荐本隧道雨洪期涌水量Q雨=49100m3/d。
采区矿井用水量计算

*****煤矿****水平***采区矿井涌水量计算编制人:审核:科长:总工程师:日期:****水平**采区矿井涌水量计算一、**采区涌水量预算1、太原统上段L 7-8灰岩岩溶裂隙水涌水量 相关参数的确定:渗透系数(K ):根据**采区内抽水试验孔**得出L 7-8灰岩渗透系数平均值为*****m/d ;L 7-8灰岩含水层平均厚度(M ):根据**采区内钻孔资料得出含水层平均厚度为M =**m ,上距二1煤层**m ,**采区煤层底板最低标高**m 。
计算公式如下:Q 涌水量=r R KMSlg -lg 366.1水位标高:h 静=-**m 。
水位降深(S ):以静止水位标高(h 静)降至采区深部煤层底板标高(h 深)计算,即S = ** m 。
大井折算半径(r ):在**采区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得出**采区面积(S )为******m 2,则引用大井折算半径r=π/F =****m影响半径R=r+ K S 10=*****m据此计算得L 7-8灰岩含水层的涌水量为****** m 3/h. 2、太原统下段L 1-4灰岩岩溶裂隙水涌水量 (1)相关参数的确定 折算半径r=*****m渗透系数(K ):****孔和*****孔抽水试验得出渗透系数K=(0.564+0.396)/2=****m/d影响半径R=r+ K S 10=*****mL 1-4灰岩平均厚度(M ):根据**采区内钻孔资料得出平均厚度为M =****m 。
L 1-4灰岩水位标高(h 静):根据***孔资料,取h 静=-***m 。
水位降深(S ):以静止水位标高(h 静)降至二1煤层底板标高(h 深)来计算,即S = ****m 。
(2)大井法计算:Q 涌水量=rR KMSlg -lg 366.1 =*****m 3/h 此外,由**工作面回采期间知,煤层顶板砂岩水涌水量较小,一般以滴淋水为主。
而奥灰距煤层距离较远,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遇断层等地质构造情况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水面积集水面积是指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
集水面积大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算求得,计算单位为平方公里。
如长江集水面积180万分水线图平方公里,黄河集水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地面分水线地下分水线计算:复核:引文一:4.3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区以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隧道涌水量暂按降水入渗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预测计算。
等深孔水文地质试验参数出来后再按地下水动力法核算。
(1)大气降水入渗法采用公式:Q=2.74 a W A(m'/d)采用公式:Q=2.74 a W A(m3/d)a:降水入渗系数。
全隧道地表为可溶岩,裂隙发育、岩溶化程度高。
DK63+165至DK64+600段洞身大部处于石英砂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系下,考虑到断层构造影响严重,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25 ;DK64+600至DK67+651隧道处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中,降水入渗系数a取值0.5。
W:年平均降水量,本测区取1448mmA:集水面积。
DK63+165 〜DK64+600 段:计算集水面积2.79km2;DK64+600〜DK67+651 段;计算集水面积7.32 km2;涌水量分别计算如下:Q=2.74 汉0.25江1448^.79 =2767(m'/d)〜2800 (m3/d)Q=2.74 0.5 1448 7.32 =14521(m'/d)〜14500 (m3/d)两项合计Q 平常=2800+14500=17300(m7d)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影响入渗系数的因素可能要大,DK64+600〜DK67+651段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3考虑,DK63+165〜DK64+600段按系数2 考虑;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2800X2+14500X3=5600+4350009100 (m3/d)( 2)地下径流模数法Q=86.4X M X AM—地下径流模数(m/d • Km)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 Km2)测区集水面积A=10.11 (Knn)(大致估算),地下水径流模数M枯=10.3( 升/秒•平方公里)(依据都匀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则:Q 枯= M 枯X A=86.4 X10.3X 10.11=9000 ( m3/d )考虑到岩溶区有暗河发育并构造发育,其雨季涌水量期倍增系数按 3 考虑隧道雨季涌水量Q洪=9000X33=27000( m3/d)( 3)推荐涌水量上述两种方案计算的平常期涌水量有一定出入,考虑到隧道地表岩溶发育程度强烈, 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极发育,本次推荐采用大值,推荐全隧道平常期涌水量Q 平常〜17300m3/d推荐本隧道雨洪期涌水量Q雨=49100m3/d。
当然,以上计算是基于隧道洞身地下水补给以垂直向补给为主这一地质条件,若洞身遇水平向的暗河流水,则其涌水量会成倍增加。
隧道涌水量计算是基于含水岩层是均质体这一概念的,但实际上含水岩层并非均质体,特别是断层水会发生异常突变,如果采用了封堵措施后,将使地下水径流更趋复杂化,而且雨后涌水量显著增大必须加以重视。
因此,在施工中遇突发涌水、大涌水等特别情况时其设计封堵措施不受上述计算的限制。
引文二:K55+580〜K58+076段厚层砂岩体涌水量计算成果表表5-3某某某特长隧道K58+630〜K61+100段可溶岩地段巷道涌水量计算结果详见表5-4,该段隧道的总涌水量为201086.1m3/d。
K58+630〜K61+100段可溶岩地段巷道涌水量计算成果表表5-41、地下水涌、突水水量概算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的赋存量也十分丰富。
因此,由地下水涌、突水现象导致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对隧道施工、运营的影响和危害也很突出。
为了进行地下水涌、突水危害的影响评价,此次勘察评价选用了大气降水渗入法、地下水迳流模数法、泉域汇总法、水平巷道地下水动力学法和地下水疏干流量计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概算。
其中大气降水渗入法、地下水迳流模数法和泉域汇总法计算的地下水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常年的补给量或排泄量,而地下水动力学法和疏干量计算法结果则代表隧道施工阶段发生于水平巷道中地下水涌、突水量和隧道对地下水的疏干量。
鉴于隧道西段K61 + 100〜K63+300m为近现代煤矿开采的地下水疏干区,此次进行涌、突水概算主要针对K55+250〜K61 + 100m展开。
(1)大气降水渗入法概算及结果此次进行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公式为:Q=2.74 入・h • F式中:入一降雨渗入系数(L/s • km2)h—区域多年最大年降雨量(1701.2mm/a)2F—计算单元的面积(km )①大气降雨入渗系数(入)的确定根据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各类含水岩组的裂隙发育特征、岩溶化程度以及地表水系发育密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重庆地区平行岭谷地形地貌区降雨的入渗特点确定区内不同地貌单元降雨的入渗系数。
大气降雨的入渗系数值(入)受降雨过程的影响较大。
冬季等降雨的贫水期降雨总量有限,但降雨过程较长,出露于各类地形地貌单元中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一般都同时接受到降水的渗入式补给,大气降水的入渗系数值(入)几乎相差无几。
而雨季等丰水期,降水总量丰富,但过程不长,因此不同地形地貌区就会因为岩体裂隙发育密度,张闭特征以及可溶岩类的岩溶化程度而造成大气降水的入渗系数发生显著差异。
结合隧址区可溶岩类出露的溶蚀槽谷地段在雨季或强降雨过程中,除少量降雨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外,绝大多数降水会汇入溶蚀槽谷直接注入落水洞、竖井等岩溶形态补给地下水;而可溶岩出露的斜坡地段,降雨仅会通过溶蚀裂隙和零星分布的落水洞、溶蚀洼地汇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其中有相当多的降水会沿地表溪沟流向坡脚迳流,因此降雨入渗地下的水量受到了限制,降雨入渗系数相对较小;在碎屑岩类含水岩组出露的低山丘陵区,降雨入渗则主要依赖部分张口裂隙,降雨入渗系数往往很小。
结合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接受降雨入渗的方式,将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不同地段降雨入渗系数分别选用② 计算单元面积(F )的确定按降雨过程在不同地貌单元和各类含水岩组中大气降水入渗的差异,确定计算单元,且在③ 多年最大量降雨量(h )的确定此次勘察在石柱县气象站收集的1993年至2003年约10年的多年最大年降雨量为 1701.2mm ,该降雨量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此次直接用于大气降雨渗入法的计算。
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各地貌单元面积及降雨入渗系数及渗入量一览表表5-1经 Q=刀2.74 •入 i • h • F i =114784.22m 3/d鉴于全球气候变温等原因,区域降水量也会随之增加等原因,渗入法计算结果应按现在的三倍左右考虑。
(2)地下水迳流模数法概算及结果此次采用地下水迳流模数法进行隧道地下水涌水量预测的计算公式为:0.05、0.2、0.30、0.50 等(表 5-1 )。
1:25000区域水文地质图中具体量测各计算单元面积(表 5-1)。
Q=86.4M • F式中:F=L • B2M —地下水迳流模数(L/s • km )2F—含水层出露面积(km )B—含水层在相应的水文地质单元中的出露长度(km)L—地下水流域范围的含水层上、下界面间的宽度(km)①地下水迳流模数的确定此次地下水迳流模数除参考1:200000忠县幅、垫江幅等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外,主要根据此次1:25000专门水文地质测绘中收集到的岩溶大泉以及部分代表性冲沟截流资料进行具体测算、分析后提取和确定,各主要含水岩组的地下水迳流模数值分别取18L/s • km2、9L/s • km2和4.5L/S • km2。
(表5-2)②含水层出露面积(F)的确定含水层出露面积的确定主要是根据1:25000专门水文地质测绘成果和钻探等工程揭露到的断裂带宽度、强岩溶化岩体的厚度等进行具体量测提取含水岩组出露面积。
某某某特长隧道区主要含水岩组按迳流模数法计算地下水溢出量的结果列表于后(表5-2)。
某某某特长隧道隧址区主要含水岩组地下水迳流模数值及地下水溢出量表表5-2经刀i • i(3)泉流量汇总法此次在某某某特长隧道勘察的1:25000专门水文地质测绘中,我们有效地对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密切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实测了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几乎所有的人工和天然地下水露头的地下水涌水量(其中大、中型采矿坑口测流3个,岩溶大泉20余处),上述地下水露头涌水量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地下水总排泄量。
即3Q 汇=86.4刀Q i=96887.38m /d(4)水平巷道地下水动力学法概算及结果某某某特长隧道区经野外调查和判断,在地下水分水岭以西地区,地下水基本已为人为疏干,此次水平巷道地下水动力学法主要用于东段仍处于自然状态的地下水涌水量计算。
鉴于地下水水位在区内一般均低于含水层顶板,地下水的水动力特征具有潜水一一承压型特征,此次计算选用:BK公式式中:B ——隧道穿过含水层的长度(m)K ----- 岩层中的地下水渗透系数(m/d)H ――含水层的厚度(m)R――坑道影响宽度(m)①隧道穿过含水层长度的确定隧道穿过含水层长度的确定是从1:10000隧道轴线的环境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上直接量取。
②各含水岩组地下水渗透系数的确定此次勘察由于受到了水文地质试验数量的限制,此次除直接根据本次勘察提取的地下水渗透系数参与涌水量预测计算外,还不能不结合区域内强岩溶化可溶岩的水文地质特征提取部分地下水渗透系数参与计算。
③含水层厚度的确定此次勘察受勘探试验钻孔数量的制约,不可能对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逐层提取,只能用少数实测钻孔静水位进行连线,推测区内地下水水头线进行含水层厚度的确定,即地下水位至隧道底板设计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作为含水层厚度。
同时,由于K55+580〜K58+100段隧道左侧30〜100m平行发育了碑记沟,该沟常年流水。
隧道施工后,该沟沟水涌入隧道的可能性极大,此次在确定该段含水层厚度时考虑了沟水水位的影响。
④隧道影响宽度的确定隧道影响宽度一般用水文地质试验获得的影响半径R,计算采用公式潜水用R=2S・.、KH、承压水用R=10S、K确定隧道的影响宽度。
但在使用上述公式计算某某某隧道隧址区影响宽度时,发现与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岩溶化程度很高的隧址区的实际相距甚远,特别是结合某某某西麓诸煤矿主坑的地下水疏干情况对比,在忠县一矿、茶园煤矿之间岩溶化程度较高的P3C1、「d2、T『、T『等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基本疏干的现状衡量,影响宽度已达2500至3000m,而岩溶化程度较低的可溶岩体的影响半径在早期一般也可达500至1000m。
根据上述的实际情况,此次隧道影响宽度确定时,将岩溶化岩体中隧道影响宽度确定为1000〜2500m,而岩溶化程度较低的岩体中隧道影响宽度确定为500〜1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