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合集下载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属于一种常见疾病,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疾病都很普遍。

高血压也被称做血压升高,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即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正常值这一特征,并且伴随有心脏、肾脏、脑部等器官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的临床综合病症。

具体来说就是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发展会让患者的脑、心、肾等多个器官出现严重损坏,且引发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国外有研究表明,目前高血压是人类因疾病致死的第一危险因素。

因此提高广大民众对于高血压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防治高血压方面,中医通过辨证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郁怒伤肝、伤肾导致的气血阴阳失调,肝肾亏损,因此治疗的同时还应主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中医治疗高血压时,标本兼治是基本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也由此分为治本、治标两大类,并且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基于标本兼治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分型,对症用药。

1.中医“标本兼治”基本法则1.治标法则这一治疗法则主要是针对疾病的表象,用于缓解高血压的临床症状,通常多适用于早期高血压的治疗,同时也可用于高血压各个阶段的治疗中。

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治本法则联合使用。

这一法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平肝潜阳法:通过平息肝阳,让因高血压导致的交感神经亢奋的症状得到缓解,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治疗。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丸。

②祛痰化湿法:和胃化湿,平肝化痰。

这种方法适用于痰湿阻络型高血压,特别是肥胖型患者,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③宁心安神法:这种方法主要以安神宁心为主,适用于早期高血压患者,其他类型的高血压如果出现心悸不宁等症状时也同样适用。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72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72例

疗 高血压疗效 明显 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关键 词 : 高血压病 ; 辨证分型 ; 中医药疗法 高血压 病是严重 危害人类 身体健康 的一类综合 征 , 期 长 控制不当的高血压可对 心 、 、 脑 肾等靶器 官产生 严重损 害 , 笔 者 自2 0 0 3年 6月 ~ 0 6年 6月采用 中医辨证分 型合常规 西 20 药治疗高血压 7 2例 , 并于 单纯西 医常规 治疗 7 8例 做对 照研
究, 结果报 道如下。
1 临 床 资 料
例, 3 女 3例 ; 两组 在 年 龄 、 性别 等方 面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13 中医辨证 分型 中医辨证 分 为肝 火亢盛 型 、 虚 阳亢 . 阴
型 、 阳 两 虚 型 和 痰 湿 壅 盛 型 共 4型 。 阴
p n i r p r f a e t mmu o itc e c t d e n e e dx: e o to c s swi i 4 h n h se h mia su is a d a r - l
差异均有显著性 (
其 中男 4 2例 , 3 女 0例 ; 对照组 7 8例 患者 中, 收缩 压为 15~ 3
20 m H , 2 m g 舒张压为 8 5~15m g 病程 7月 ~2 2 mH , 5年 , 平均 7 8 年 。年 龄 4 — 8岁 , .1 3 7 平均 (7 9 4 3 ) ; 中男 4 5 .8± .7 岁 其 5
维普资讯

2 2‘ 4
安 徽 医 药
A h i d a n hr cui l ora 2 0 a;2 3 n u Mei l dP amaeta un l 0 8M r1 ( ) c a c J

2020年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课件)

2020年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课件)

2020年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课件)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

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

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挟实,后期多虚证。

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挟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

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

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

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治疗高血压病九法。

清肝泻热:适宜于高血压病初起,肝火炽盛,上扰清窍者。

症见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大,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基本方: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栀子10克,夏枯草15克,草决明20克,牛膝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5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平肝潜阳: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期,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甚或肝风内动者。

症见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或眩晕欲仆,头痛如掣,双手颤抖,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长有力。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多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眩晕”居多,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

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高血压并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1. 气虚痰阻治法:益气化痰黄芪30g、党参10g、天麻10g、清半夏10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竹茹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痰淤化热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若项强语塞者,加竹沥10g、络石藤15g;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莱菔子10g。

2. 痰热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苍术10g、薏苡仁15g、黄连10g、黄芩10g、胆南星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烦躁易怒,加白芍15g、郁金10g、菖蒲10g;口苦咽干者,加元参15g、麦冬15g;胸闷心悸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3. 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豨莶草15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磁石15g、珍珠母15g。

临证加减:肝阳化火加水牛角10g、丹皮10g;肢体麻木、力弱者,加地龙10g、丹参15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芒硝6g;头痛失眠者,加栀子10g、莲子心15g、磁石15g。

4. 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茵陈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罗布麻叶15g、甘草15g。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危害。

传统中医学中,高血压被称为“痹证”或“痿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医对高血压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绪不稳定、肥胖、饮食不当等。

而中医将高血压的病因主要归结为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中医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等。

这些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以及脉象等综合判断而得出的。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进行治疗。

比如针对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肾阴虚型的患者,则可以选用丹参、麦冬等滋阴补肾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的效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

另外,针灸疗法也是辨证论治高血压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合谷、太冲等,具体的穴位选择需要根据辨证分型来确定。

三、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

高血压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因此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舌像、症状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准确辨证。

其次,要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每种方法对每个患者都适用。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中药方剂或针灸穴位。

另外,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中医讲究顾全大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患者需要坚持治疗,并配合医生的指导。

四、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效果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所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好心情。

标本兼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可分为治标、治本两大类;另外,中医讲究辨证,在标本兼治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每个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辨证用药。

一、标本兼治法则(一)治“标”法则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一般用于高血压病早期的治疗,也可贯通于该病的各个阶段。

可以单独应用,但常与治本法则联用。

治标法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平肝潜阳法:平熄肝阳,缓解高血压病交感神经亢奋的症候群,用于肝阳上亢型。

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

祛痰化湿法:平肝化痰,和胃化湿。

适用于痰湿阻络型,尤其是偏于肥胖者,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

宁心安神法:此法以宁心安神为主,必要时可佐以重镇安神之晶。

适用于高血压病早期患者,在其他症型中出现心悸不宁等兴奋之症时亦可选用。

常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

活血化瘀法: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滞度,改善血小板功能,类同于高血压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血管药物的作用。

适用于高血压病血瘀症。

常用方剂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可加用丹参、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二)治“本”法则主要是调治阴阳,使之平衡。

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型,以阴虚为主的高血压病,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晚期。

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阴阳两补法:主治阴阳两虚,适用于长期高血压病者,多为高血压病晚期,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等。

调摄冲任法:适用于更年期妇女,常用方剂为二仙汤。

二、具体中医辨证治疗与药用方法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

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朱茯神30克,夜交藤20克,夏枯草15克,龙齿30克。

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辨证高血压中医辨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如同蔓延在人体健康领域的阴霾,让人心生忧虑。

然而,在这片阴霾中,中医辨证高血压的疗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

以下,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辨证高血压的奇妙世界,探寻其中的奥妙。

高血压,中医称之为“眩晕”、“头痛”等,其病机复杂,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时,宜滋补肝肾,养阴潜阳。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药材,可滋补肝肾;泽泻、茯苓、丹皮等药材,可利湿泄热;黄柏、知母等药材,可清热降火。

如此,便能调和阴阳,缓解病情。

其次,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疗时,宜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羚羊角汤等。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材,可清热解毒;羚羊角、石决明等药材,可平肝潜阳;钩藤、菊花等药材,可清热明目。

通过此方,患者肝阳上亢之证可得以缓解。

再者,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宜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常用的方剂有半夏白术散、二陈汤等。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等药材,可健脾利湿;白术、甘草等药材,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等药材,可利水渗湿。

如此,患者痰湿内阻之证便可逐渐改善。

此外,还有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材,可活血化瘀;当归、赤芍等药材,可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等药材,可行气止痛。

通过此方,患者气滞血瘀之证可得以缓解。

中医辨证高血压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长期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所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好心情。

标本兼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可分为治标、治本两大类;另外,中医讲究辨证,在标本兼治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每个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辨证用药。

一、标本兼治法则
(一)治“标”法则
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一般用于高血压病早期的治疗,也可贯通于该病的各个阶段。

可以单独应用,但常与治本法则联用。

治标法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平肝潜阳法:平熄肝阳,缓解高血压病交感神经亢奋的症候群,用于肝阳上亢型。

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

祛痰化湿法:平肝化痰,和胃化湿。

适用于痰湿阻络型,尤其是偏于肥胖者,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

宁心安神法:此法以宁心安神为主,必要时可佐以重镇安神之晶。

适用于高血压病早期患者,在其他
症型中出现心悸不宁等兴奋之症时亦可选用。

常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

活血化瘀法: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滞度,改善血小板功能,类同于高血压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血管药物的作用。

适用于高血压病血瘀症。

常用方剂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可加用丹参、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二)治“本”法则
主要是调治阴阳,使之平衡。

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型,以阴虚为主的高血压病,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晚期。

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阴阳两补法:主治阴阳两虚,适用于长期高血压病者,多为高血压病晚期,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等。

调摄冲任法:适用于更年期妇女,常用方剂为二仙汤。

二、具体中医辨证治疗与药用方法
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

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
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朱茯神30克,夜交藤20克,夏枯草15克,龙齿30克。

中成药可用天麻钩藤颗粒8克,每天3次;牛黄降压丸一丸,每天3次。

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

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柴胡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木通12克,黄芩10克,茯苓30克,灵磁石30克。

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丸6克,每天3次。

痰浊上蒙型: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2克,天麻15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瓜蒌12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

中成药可用半夏天麻丸6克,每天3次。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心太过则加重,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药用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神
15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枸杞子12克,龟板胶12克,生地黄12克。

中成药可用归脾丸9克,每天3次。

肝肾阴虚型:头晕眼花,耳鸣,眼干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夜尿频,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或脉弱。

药用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2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12克,川牛膝12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12克,白芍12克,旱莲草12克。

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口服液10毫升,每天3次;心脑疏通胶囊两粒,每天3次。

血瘀阻窍型: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老葱10克,郁金12克,菖蒲12克,黄酒适量。

中成药可用松龄血脉康胶囊1.5克,每天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