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欧阳光明(2021.03.07)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

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

府,中央官学的核心。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以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央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格历代多有变化。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9、察举制

是我国汉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奠定了我国国代选士制度的基础。

10、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严格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实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

11、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阶级统治者的忠臣顺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提供了依据。

12、《颜氏家训》

颜之推著,用大量的历史和事例阐发深刻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育上提出的许多有益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13、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始于隋,完备于唐,到1905年宣布废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使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加强皇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

14、《师说》

是唐代教育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心论点是“尊师重道”。他总结和发展了历代教育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

15、六学二馆

唐在隋的基础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学校,统归国子监统领。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充分体现了唐代封建教育的严格等级性。16、朱子读书法

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静虑,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己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著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17、京师同文馆

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培养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8、《劝学篇》

张之洞于1898年发表,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育思

想,分内外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9、《大同书》

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现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理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领,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讨人类社会远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民主主义平等的精神,也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虽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曾经产生过良好作用。

20、癸卯学制

也称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政府颁行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它的实行将中国教育推上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21、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经讨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公布。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

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级性质,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

1922年诞生的模仿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修业年限为: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6年,高等教育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

23、晓庄师范学校

晓庄师范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学校。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晓庄师范学校的办学实践虽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