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8章技术美一、名词解释技术美(功能美)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

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

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

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

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

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

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

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章美是什么一、名词解释1.实践美学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2.美的规律答: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

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际上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二、简答题1.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

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

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5章人生境界一、简答题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什么是审美人生?答: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2)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

(3)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

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二、论述题1.阐述美与人生的关系。

答:美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在:(1)美与人生有着内在统一性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①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个人生可以看作一个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舞台,同样,艺术和审美的舞台亦是浓缩着的人生实践,所以,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量出土文物都说明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

早在原始社会,审美活动就交织在祭神舞乐之中,成为原始人生存狂欢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从人类总体说,除了最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以外,审美活动也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④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空灵)【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空灵)【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3章空灵一、名词解释空灵答:空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

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

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诗歌方面,最典型的是王维,他把自己对禅理的领悟、对生命的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诗歌意象中,他的《山居秋螟》等山水诗就营造了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

绘画方面,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清音》,每一件经典佳构都体现着创造者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

作品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画家所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

二、简答题谈谈你对“空灵”的理解。

答:(1)“空灵”的内涵“空灵”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推崇备至。

“空”是指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

“空”与“灵”结合在一起,便是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境界。

空灵之境,是超越现实功利层面,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静观万物,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各自呈现着它们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境界。

(2)“空灵”的思想来源受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最大。

道佛二家对空灵的追求,对中国文化艺术及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

佛教色空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佛家认为人的本性洁净,由于后天遭六尘污垢的复盖、淤积、经久迷性,使人的本觉智慧不能显性。

空灵之美的灵感就不灵了,因此,需以般若之智来观照,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从心量扩大如虚空,才会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5章社会美一、名词解释社会美答: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显现出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

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物质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

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2.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1)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

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3.简述劳动产品的美。

答:(1)劳动产品的美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

人的本质不仅表现在劳动上,而且也从产品中得到确证。

(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实用和美的结合①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表现在功能与形式法则结合上。

②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劳动者创造和智慧的表现。

(3)劳动产品的美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美都是和实用直接相联系,是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一定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精神上以广泛的影响。

(4)劳动产品的美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功能美、产品的造型美、产品的质料美、产品的色彩美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0章悲剧与喜剧一、名词解释1.悲剧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

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

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

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2.古希腊悲剧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一书对古希腊悲剧冲突的本质进行的界定。

此说突破了希腊传统观念中悲剧冲突起因于命运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

”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
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
(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①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
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
a.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
b.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
a.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美育是为了培养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3.简述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答: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具体表现为:
(1)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

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2)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

(3)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

人类审美发生的根源最终归结为人类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4)所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论述题
1.概述美学产生、形成的历程。

答:美学产生、形成的历程可以体现为:
(1)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

①各个部门艺术的理论
在这些部门艺术的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等问题,中国古代乐论中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思想。

a.中国古代的《乐记》,对音乐的根源、特征、作用都有较系统的论述。

b.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南齐谢赫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

②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和文艺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是建立在总结以往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③中国古代对“美”的问题也有不少论述,但总的看来,当时对美的认识和真善尚未明确分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美学思想中,还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近代的事。

①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

但鲍姆嘉通在其美学著作中,一开始便不是简单地谈感性认识,而是谈对美的认识,即美感的认识。

②康德、黑格尔: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沿用了“美学”这一术语。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美学是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部门。

由于他们把美学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赋予美学进一步的理论形态和完整的体系,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③王国维:我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的学者。

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运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并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

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2.试述学习美学的原因。

答:学习美学的原因主要有:
(1)客观环境的要求
①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a.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b.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
的人,和能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②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a.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能把娱乐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对群众的精神生活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b.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需要从审美上去探索艺术的规律。

(2)主观发展的要求
①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

审美观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

②无产阶级的审美观的需要
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取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能逐渐形成。

③正确的审美观的需要
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3.概述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答: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分别是: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的作用就是对人的感性认识的完善。

①感性认识的完善
a.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的意思;
b.指意象的明晰生动。

②基本观点
a.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象性。

他认为一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愈丰富,愈具体,也就愈明晰,因而也就愈完善、愈美。

b.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美学所研究的艺术,是研究艺术当中的美的问题。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①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只是艺术美。

但是,黑格尔美学中还是研究了自然美。

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3)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是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①美学即是艺术观,或艺术的一般规律。

②美学研究对象大于美,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4)认为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属于这一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①美感经验:人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

②基本观点:美学的最重要任务就在于分析这种美感经验,这是近代心理学美学的最主要研究对象。

4.选你熟悉的一部文艺美学著作谈谈你对文艺美学的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1)文艺美学著作举例
1971年,台南新风出版社出版了台湾文学理论家王梦鸥的《文艺美学》一书。

这是中国学者所出版的第一部以“文艺美学”命名的文艺学研究著作,也是文艺美学学科诞生的最初标志。

该书分上、下篇,上篇除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外,主要是对文艺审美的历史描述;下篇在美的认识的回顾基础上,对文艺美的构成及其条件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讨。

王梦鸥的《文艺美学》不仅体现了将文艺学与美学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