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数列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概念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概念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数列概念,掌握常见数列的性质及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数列的定义及常见数列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实验材料、小黑板、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渐进法引入数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数列的定义:依据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构成的序列称为数列。
2. 数列的表示方法: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
3. 常见数列及性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三、实例讲解(20分钟)
通过实例演算,帮助学生掌握数列的性质及求解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四、练习(15分钟)
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他们的学习情况。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牢固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
教学反思:
此教案通过引入、讲解、演算、练习、总结和作业布置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
数列的概念及性质,帮助学生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数列的教案

数列的教案【篇一:数列的概念的教学设计】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与教学分析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
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三维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数列概念、分类、表示方法以及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列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列和函数间的关系2)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3)创设师生共同研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乐于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数列概念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花瓣数:2,3,5,8,13,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发现,教师适时点拨规律.图片展示树的分支也呈现同样的规律性.从而介绍学习数列的意义: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模型——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产生“结点”;2.实例分析,理解概念内涵数学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于上述例子很多,例如:①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1214181, 16②我国从84年奥运会到08年奥运会共获得了163枚金牌数:5,15, 16,16, 28, 32, 51.③电影院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那么各排的座位数依次为:20,22,24,26,?,78④堆放的钢管从上到下每层数目:4,5, 6, 7,8, 9, 10通过以上实例应到学生思考每组数字具有怎样的特征:都有一定的顺序点拨:本问题研究第几个位置上的数字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按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的问题,这就是数列;设计意图:对教材中的引例进行深化,为帮助学生形成数列概念;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形成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实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将问题理解清楚,从而掌握概念、概括概念的本质;3.抽象概括,形成数列概念由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本质的理解,试概括出数列的定义,教师给予指导;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n 项?,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n,?简记为{an},其中an 是数列的第n项;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反思与巩固①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②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③数列“-5,-3,-1,1,3,5,?”中,a3,a6各是什么数?设计意图:结合数列的定义,让学生举出数列的例子,并让学生判断举出的例子是否是数列,生生互动;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数列的概念;给出3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启发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师生互动;4.深入探究,理解概念外延①数列的函数观点数列研究的是第几个位置上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中存在几个变量?是否符合函数的变量间的关系?用此观点分析数列上述一数列,对于数列中的每个序号n,都有唯一的一个项an与之对应:序号 1 2 3 4 ??64↓↓↓↓ ↓项1 22223 ??263*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观点分析数列: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 ?k}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即数列是一个特殊的函数;设计意图:抓住数列蕴含着两变量间关系的本质,以问题形式提出,学生对知识建构形成自然,然后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②数列的通项公式从函数角度看,通项公式就是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an=f(n);如数列1,2,3 ,n, 通项公式为an=f(n)=n即an=n 1111又如数列1,,, ,, 通项公式为an= n23n教学中,学生体会数列通项公式将数列所有项及性质表达很清楚,故求通项公式对研究数列是非常有帮助的;5.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例1.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启发学生回答)⑴an=n (2)an=(-1)n?n n+1题后反思:方法,类似于求函数值,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 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启发学生回答)(1)1,2,4,8,...(2)3,5,7,9,... (3)9,99,999,9999,... (4)1,-1,1,-1,...题后反思:①题目条件中让写出“一个”通项公式,能否再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通项公式?注:给出数列的前几项,可以归纳出不止一个通项公式;②写通项公式的一般方法:由各项的特点,找出各项共同的构成规律.通过观察、归纳研究数列中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最简捷的公式.6.课堂练习,检测与反馈练习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4,9,16,... (2)5,55,555,5555,...(3) 1--, 234练习2.如图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会徽图案,是由一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 oa1,oa2,oa3, ,oa8的长度组成数列1=a1a2=a2a3= =a7a8=1,记oa111{an}(n∈n,1≤n≤8)若按上述方式,一直下去,你能计算出oa2012的长度吗?aa5a63a21a7a87.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①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新概念的介绍数列是指由一组有序的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
它们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特定规则依次求出下一个数字。
数列涉及到有关数学概念特别多,如序列、计数、归纳法、确定数列特征等,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定义及概念;2.让学生掌握数列的特点和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确定给定数列的公式:三、教学内容1.定义数列:将一组有一定规律的数字称之为数列。
2. 特性:数列具有一定的特性,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计算方法:学生可以使用归纳法确定数列的规则,并运用通项公式计算数列的值。
4. 题目分析:分析数列的给定条件,确定匹配的数列类型。
四、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和实际演示,向学生介绍数列:什么是数列;数列的定义;数列的特点;如何确定数列的特征;如何计算数列等;2. 让学生看影片或课本自学,例子:(1)让学生了解何为等差数列,利用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求解数列的公式;(2)让学生了解何为等比数列,掌握等比数列的特点,确定等比数列的公式;(3)让学生分析实例,给定数列的条件,确定其所属的数列类型,求出数列所有元素;3.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做数列相关的习题,分析数列,确定各类数列的特征,熟练掌握求解数列的步骤;4.学生达成的情况:达到教学目标后,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发现新的数列规律,做出数列习题。
五、教学反思经过本次数列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列的相关知识,能够依据公式进行数字列的运算,能够分析给定数列的特征,运用归纳法确定数列规律,有条件地发现新的规律。
下次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中拓展性,使教学更有趣;教学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认知,给予语言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体会数列的规律性。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6.1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数列的定义,能叙述定义的内容。
2、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数列。
3、会使用数列的记号,能指出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n项(通项)。
4、能正确区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
目前,课时不足是数
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
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符号表示等思维过程,展示“数学定义的严谨性”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升华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列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列离自己很近,数列有用。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环节一数列的概念引入新课问题1:德国的天文学家提丢斯于1766年研究了一列数:3,6,12,24,48,96,192,…这列数的后一个数字恰好是前一个数字的两倍. 提丢斯发现:如果将0加在这列数字的最前面,再将每个数字加4除以10,就得到了如下的数列:0.4,0.7,1.0,1.6,2.8,5.2,10.0,19.6,…这个数列能够反映太阳系诸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如果你是天文学家,通过这列数,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测?答案:猜测距离太阳19.6个天文单位和2.8个天文单位的地方也分别有两个天体. 果然,天文学家后来在这两个位置分别发现了天王星和谷神星. 由此可见数列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探究问题2:如何研究“数列”这一新的概念?答案: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类比函数,可按照“事实——下定义——表示方法——性质——特殊元素”的路径研究数列.问题3:如何给“数列”下定义?答案:类比给函数下定义的思路,归纳几个具体的例子所满足的共同特征,通过“事实—概念(定义、表示)”的数学抽象过程,给数列下定义.现象1:王芳从1岁到17岁每年的身高依次排成一列数:75,87,96,103,110,116,120,128,138,145,153,158,160,162,163,165,168.现象2:在两河流域发掘的一块泥版上就有一列依次表示一个月中从第1天到第15天每天月亮可见部分的数:5,10,20,40,80,96,112,128,144,160,176,192,208,224,240.现象3:21-的n 次幂按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依次排成一列数:21-,41,81-,161,….它们之间能否交换位置?具有确定的顺序吗?答案:记王芳第i 岁时的身高为h i ,i =1的时候,就表示1岁时的身高h 1,也就是75.同理,h 2=87,h 3=96,h 17=168.h i 中的i 反映了身高按岁数从1到17的顺序排列时的确定位置,即h 1=75是排在第1位的数,h 2=87是排在第2位的数……h 17=168是排在第17位的数. 如果它们之间交换位置,那么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这是具有确定顺序的一列数.答案:记第i 天月亮可见部分的数为s i ,那么s 1=5,s 2=10,…,s 15=240.这里,s i 中的i 反映了月亮可见部分的数按日期从1到15的顺序排列时的确定位置. s 1=5是排在第1位的数,s 2=10是排在第2位的数……s 15=240是排在第15位的数,它们之间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也是具有确定顺序的一列数.答案:记n =i 时,21-的n 次幂为t i ,那么t 1=21-,t 2=41,….这里,t 1=21-是排在第1位的数,t 2=41是排在第2位的数……,它们之间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也是具有确定顺序的一列数.追问1:上述3个现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案:从构成上来看,都是一列数,并且数字之间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列数具有确定的顺序.问题4:数列的定义是什么?答案:一般地,我们把按照确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追问1:1,3,5,7是一个数列,7,5,3,1也是一个数列,这两个数列是不是同一个数列?答案:不是同一个数列. 根据数列的概念,数列中的数是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数列即使所含的数完全相同,只要排列的顺序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数列.追问2:1,1,1,1,1…是不是一个数列?答案:是一个数列. 数列中的数只要求按一定顺序排列,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同一个数可以在数列中重复出现.问题5:如何用一般的符号来表示数列?答案:可用正整数表示数列确定的顺序,即用1a ,2a ,···,n a ,…分别表示数列的第1项(或称为首项)、第2项、…,第n 项,….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a ,2a ,···,n a ,···,简记为{}n a .追问:在数列中,符号{}n a 与n a 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答案:不同. n a 仅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这一个数值.而{}n a 表示一个数列,通常要在其前面写上“数列”这两个字,即“数列{}n a ”.问题6:对于不同的数列,它们的项数有何特点呢?答案:回顾第一个例子,一共有17项,第二个例子有15项,这都是含有有限项的数列.而第三个数列就不同了,它有无穷多个项. 因此,可以根据数列中项数的有限和无限,将数列分成以下两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问题7:数列{}n a 中的各项k a 与各项序号k (k =1,2,3,···,n ,···)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关系?答案:数列各项与序号一一对应: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 ,都有唯一的数n a 与之对应,所以数列{}n a 中的各项k a 与各项序号k (k =1,2,3,···,n ,···)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 由此可见,数列实际上是由序号和项构成的函数.追问:21-,2)21(-,3)21(-,4)21(-,···,n )21(-,…和21-,2)21(-,3)21(-,4)21(-是同一个数列吗?能否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下?答案:第一个数列的n 可取一切正整数,所以定义域就是正整数集,它是个无穷数列. 而第二个数列是个有穷数列,它的定义域实际上是正整数集的一个有限子集. 因为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同一个数列. 由此可见研究数列的函数特性是很有必要的. 不难得出:数列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值域是实数集的子集. 所以数列{}n a 是从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到实数集的函数.问题8:数列有哪些表示方法?答案: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也有这三种表示方法.追问1:数列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案:数列的图象是离散的,由一些孤立的点构成,不能连在一起,根源在定义域: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的自变量通常是连续变化的,而数列的自变量只能取一个一个的整数,是离散的数,所以画出的图象自然也就是离散的.追问2: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答案: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它的序号n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就是数列的函数解析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了通项公式,就可以写出数列的各项.问题9:数列的单调性是怎样定义的?答案: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类比递增数列的定义,可以给出递减数列的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特别地,各项都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如前面提到过的1,1,1,1,1….知识应用例1 根据下列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5项,并画出它们的图象.(1)22n n a n +=;(2)2π)1(cos -=n a n 解:根据通项公式,令n =1,就得到了首项1a ,令n =2,就得到2a ,以此类推,就可分别求出这两个数列的前5项:1,3,6,10,15和1,0,-1,0,1. 根据前5项的数据进行描点.注意:描点后不能连线,因为数列图象就是由一些孤立的点构成的.例2 根据下列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21-,31,41-,…; (2)2,0,2,0,….解:第一个数列的特点是有正有负,正负相间. 我们常常用n )1(-或1)1(+-n 来表示正负相间的变化规律.除了正负方面的特征之外,(1)中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是序号的倒数,并且奇数项为正,偶数项为负,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na n n 1)1(+-=. (2)中的数列前4项的奇数项是2,偶数项是0,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1)1(1+-=+n n a .例3 根据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判断数列的增减性.(1)1n a n = (2)n b =(3)32n c n =- (4)2n n d =解:通过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判断数列的增减项,通常可以将其前几项写出,然后观察比较.(1)数列n a 每一项的分子为1不变,分母越来越大,因此数列随n 的增大而减小,是递减数列;(2)数列n b 随n 的增大而增大,是递增数列;(3)数列n c 随n 的增大而减小,是递减数列,是后续要学习的等差数列;(4)数列n d 随n 的增大而增大,是递增数列,是后续要学习的等比数列.课堂小结问题10: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1)什么是数列?数列的本质是什么?(2)我们研究数列的基本路径是什么?答案:(1)一般地,我们把按照确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本质上是一种离散的函数. (2)我们研究数列的基本路径是“事实——下定义——表示方法——性质——特殊元素”.。
数列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有限数列、无限数列、数列的项。
2. 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般数列。
3.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 数列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2.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引出数列的概念。
(2)提问:如何表示数列中的每一项?2. 教学新知(1)数列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如自然数列、奇数数列等。
(2)数列的通项公式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例,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例,讲解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 练习巩固(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5. 课后拓展(1)研究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口增长、经济指数等。
(2)探究数列的极限,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区分数列、项、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经历数列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利用通项公式求数列的特定项。
2、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通项公式。
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列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树木的生长高度记录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排列规律,从而引出数列的概念。
2、讲授新课(1)数列的概念给出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强调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并且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数列,如学生的身高排列、班级考试成绩排名等。
(2)数列的项介绍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1 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2 项……排在第 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n 项。
(3)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根据数列中项的个数,将数列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通过实例让学生判断给出的数列是有穷数列还是无穷数列,如自然数列1,2,3,…,n,…是无穷数列,而1,2,3,4,5 是有穷数列。
(4)数列的通项公式设数列{an}的第 n 项与 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以数列 2,4,6,8,…为例,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通项公式为 an= 2n。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前n项和、通项公式等基本方法与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列概念的引入、常见数列的特征和求和公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数列的概念引入与解释。
(2)常见数列的特征和求和公式。
(3)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列概念。
2.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列概念。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与拓展教学法: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小明每天早晨跑步,他第一天跑了1公里,第二天跑了2公里,第三天跑了3公里,以此类推。
请问小明连续7天一共跑了多少公里?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概念引入(20分钟)介绍数列的概念:当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且按照这个规律依次排列时,我们称这一串数为数列。
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数列的特点和规律。
3.特征和求和公式(30分钟)介绍常见数列的特征和求和公式:(1)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相等。
(2)等比数列:相邻两项的比相等。
(3)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通过多个例题,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数列的特征和求和公式。
4.实际问题的应用(3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列概念和求和公式。
例如:人每天存钱,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三天存3元,以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1 数列的定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
2. 了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即时训练——巩固新知等环节.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1.讲故事,感受数列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我国有用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每
年都用一种动物来命名,12年轮回一
次.2009年(农历乙丑年)是21世纪的
第一个牛年,请列出21世纪所有牛年的
年份.
教师讲述古印度传说故事
《棋盘上的麦粒》.
学生倾听故事,认识数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问题
的答案.
创设情境,让学
生认识数列,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增强学
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和本节课
密切相关的问题,让
学生思考,充分发挥
学习小组的作用,展
开讨论.
新课
1.数列的定义
把21世纪所有牛年的年份排成一
列,得到
2 009,2 021,2 033,2 045,2 057,
2 069,2 081,2 093.①
像①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
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
上,给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定义.
教师出示一组数列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