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之比较审批稿
古今礼仪差别之我见

古今礼仪差别之我见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礼仪环境的建设,礼仪成为了道德的一部分,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与礼仪扯上了关系。
在现代,礼仪同样重要,它继承了古代礼仪的某些东西,但是在内容和重视程度上有所不同,并且有所取舍,有所发展。
对于中国古今礼仪的差别,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现代礼仪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古代礼仪是为了表示等级的差别。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对对方的尊重,也就是一种自尊,也会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
现代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之上,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原则。
不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或国家之间,不因大小强弱,都应当一律平等。
如国际礼仪中的国际礼宾次序以字母先后顺序或时间顺序等自然顺序来排列,以及对等原则等等。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天子有天子之礼,士大夫有士大夫之礼,庶民百姓有庶民百姓之礼。
以现代礼仪所要求的服饰美为例,现代礼仪的服饰按其功能划分为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遵循的是TPO原则,即根据时间(Time) 、场合(Place)和目的(Object)进行正确的着装,以美、和谐、实用为前提。
而在古代,其等级区别相当严格。
封建社会里衣冠是等级的标志,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衣服的质地、颜色、花纹、样式,只能在封建礼仪所规定的等级范围内选择。
二,现代礼仪更简洁,古代礼仪更繁琐。
我国古代最隆重的“九宾之礼”是源于周代的成文重典,孔夫子曾以它为礼学典范,按古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
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比较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比较古代礼仪和现代礼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古代礼仪强调尊重和传统,而现代礼仪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下面将对古代礼仪和现代礼仪进行比较。
首先,古代礼仪更加正式和规范。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例如服饰的穿着方式,言行举止的规范等。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仍然有一些礼仪和规范,但人们的行为更加多样化和自由。
个体的权利和自我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其次,古代礼仪更加注重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在古代社会,家族地位和社会身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因素。
礼仪被用来维护和巩固家族和社会地位。
例如,在宴会上,人们按照地位排列座位,谁能够坐在主位上表示了地位的高低。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对地位的强调减少了,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素养和才能。
第三,古代礼仪更加重视敬拜和祭祀。
在古代社会,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
这些仪式往往非常庄重和正式,需要符合特定的规定和程序。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宗教仍然存在,但人们更多地将宗教活动作为一种个人信仰和寻找精神安慰的方式,而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古代礼仪更加注重工艺和审美。
在古代,服饰、建筑、工艺品等都有特定的样式和款式,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审美和自我表达,服装款式和装修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虽然古代礼仪和现代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但礼仪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规范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仪都是社会协调和共处的基础。
古代的礼仪强调传统和尊重,而现代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尽管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使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但礼仪的核心价值即尊重他人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见面礼仪与现代见面礼仪对比学习共26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代见面礼仪与现代见面礼仪对比学习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古代文化的礼法与现代社交礼仪

古代文化的礼法与现代社交礼仪在古代,礼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古代礼法的核心是尊重他人,注重仪态和言行举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交礼仪已经逐渐取代了古代文化的礼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的礼法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因此在社交场合中,礼法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要以最高的礼节招待客人,而客人则要以谦虚有礼的态度接受主人的款待。
这种尊卑有序的礼法体系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异,也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视已经逐渐淡化。
现代社交礼仪更注重的是平等和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在现代社交场合中,人们不再过分强调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而是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例如,在一次聚会中,人们不再区分主人和客人,而是以平等的身份来交流和互动。
这种现代社交礼仪的转变,体现了人们对平等和尊重的追求。
古代文化的礼法还注重仪态和言行举止。
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仪态的端庄和言行的得体。
他们相信,一个人的仪态和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修养和品德。
因此,在古代社交场合中,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和言行,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例如,在与他人交谈时,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表情,以示尊重和礼貌。
这种注重仪态和言行举止的礼法,体现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人们对仪态和言行举止的要求已经有所放宽。
现代社交礼仪更注重的是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在现代社交场合中,人们不再过分拘束自己的仪态和言行举止,而是更注重真实和自然的表达。
例如,在与他人交流时,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不必过分拘谨。
这种现代社交礼仪的转变,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尽管古代文化的礼法与现代社交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而存在的。
礼仪之争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礼仪之争。
自古以来,礼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关于礼仪的争议也日益增多。
在此,我想就礼仪之争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礼仪,往往能反映出其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
正如古人所言:“礼者,敬人也。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这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规范。
一个讲礼仪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关于礼仪的争议。
比如,在公共场合,有人认为应该提倡礼貌用语,而有人则认为过分拘泥于礼仪束缚了人们的自由。
还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礼仪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有人质疑礼仪是否过时。
针对这些争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 礼仪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在不断地演变。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同时也要关注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礼仪规范。
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可以提倡使用礼貌用语,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拘泥,以免影响人际交往的和谐。
2. 礼仪与自由并非矛盾。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既要求我们尊重他人,也要求我们约束自己。
一个文明的社会,既需要礼仪的约束,也需要个人的自由。
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权益。
3. 礼仪并非过时。
礼仪是永恒的,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一个讲礼仪的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关注礼仪,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4. 礼仪之争需要理性对待。
面对礼仪之争,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尊重不同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沟通,增进理解,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
总之,礼仪之争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古代礼仪之道与现代社交礼仪的对比

古代礼仪之道与现代社交礼仪的对比礼仪自古以来一直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礼仪之道和现代社交礼仪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古代礼仪之道和现代社交礼仪进行对比,以探讨其特点和演变。
一、交际场合在古代,交际场合主要集中在庙宇、宫殿和宴会上。
例如,皇宫中的各种仪式和行礼,以及贵族之间的宴会和宴请,都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在这些场合上,人们需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则和仪式,以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现代社交礼仪中,交际场合更加多样化和普遍化。
无论是商务会议、社交聚会还是家庭聚餐,人们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尊重他人、待人以诚和友善相处,成为现代社交礼仪的核心要素。
二、着装与外表古代人注重着装与外表,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礼仪之道中,不同身份和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比如特定的服饰、饰品和发型。
这些细节体现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然而,在现代社交礼仪中,人们对于着装与外表更加注重的是整洁、得体和符合场合。
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人们都要注意自己的仪态和仪容,尽可能地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言行举止古代人非常重视言行举止的规范和礼貌。
在古代礼仪之道中,比如古人常说的“以礼相待”,意味着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言之有序、态度恭敬。
在宴会上,宾主需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比如进餐顺序、饮酒仪式等。
与此相比,现代社交礼仪更加注重的是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权利。
人们应尽量避免冒犯他人,注重礼貌用语和倾听技巧。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关键要素。
总结起来,古代礼仪之道和现代社交礼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古代礼仪之道注重等级和地位的体现,而现代社交礼仪更注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和尊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仪都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礼仪之道,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形成一套适合当下的社交礼仪规范。
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比分析

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比分析在传统社会中,文明礼仪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明礼仪的认识和实践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重和谦逊。
在古代社会,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态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对于传统的尊重和谦逊的观念逐渐淡化。
虽然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自主权利,但也容易导致个人主义的蔓延,社会关系的疏远和冲突的增加。
其次,在传统社会中,文明礼仪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家庭的尊严和团结,人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家族的传统和规矩。
这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传承文明和凝聚社会力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逐渐减弱。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和脆弱。
这种变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家庭暴力、婚姻不稳定等。
再次,传统文明礼仪注重道德和公德心。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守社会公德。
这种道德和公德心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价值的变化,人们对于道德和公德心的认识和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缺乏公德心。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比较普遍,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
最后,传统文明礼仪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环境,节约资源。
这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观念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的礼仪标准和差异

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的礼仪标准和差异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制定礼仪标准,人们可以在社交场合中更好地表现自己、传达心意和相互尊重。
在各个年代和文化背景下,礼仪标准都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探讨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在礼仪标准上的差异。
一、礼仪的定义在我们开始探讨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的差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礼仪的定义。
简单来说,礼仪是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风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礼仪标准是由社会习惯、文化传统、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言,礼仪标准也会存在着差异。
二、传统礼仪的礼仪标准传统礼仪是指在较为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需要遵守的礼仪标准。
在传统礼仪中,人们需要注重的礼仪标准包括:言词的恭敬、态度的谦虚、礼节的周全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传承了“以礼相待”的文化传统,要达到最高的礼仪水平需要“知行合一”,即知晓礼仪标准,并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恰当地实施。
例如,在传统礼仪中,人们在商务场合需要注意的礼仪标准包括:合适的着装、文雅的言谈举止、遵守商务礼仪等。
此外,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人们需要遵守的礼仪标准包括八大礼和嫁妆的规定。
三、现代礼仪的礼仪标准现代礼仪是指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各类社交场合中需要遵守的礼仪标准。
与传统礼仪相比,现代礼仪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宽泛和更加灵活的特点。
在如今的社交场合中,现代礼仪标准包括:礼貌的沟通、适当的表现自我、尊重他人等。
例如,在现代的商务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守的礼仪标准会侧重于开放、礼貌、沟通。
商务场合中的礼仪标准不再是那么刻板,而是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比如说企业中的“开放式”管理模式、着装自由等等都代表了一种现代礼仪的标准。
四、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的差异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要遵守的礼仪标准不尽相同。
传统礼仪要求遵循严格、刻板的规范和标准,让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恭谦、庄重、周全等品质。
而现代礼仪则更加注重个性、流行、新颖、轻松等元素,要求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侧重于表达个性特征和增强沟通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之
比较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之比较
东台市富腾学校仲惠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现代礼仪课程却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现代礼仪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发展,使礼仪教育的结构基本趋于完善,其中现代礼仪至少包含有“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国际礼仪”等五个较大的范畴。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基本构成各自完备的体系。
但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我们的教材中谈及得却微乎其微。
传统礼仪还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目前开设的现代礼仪教学中,从形式到组织手段,明显地看到,它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现代礼仪更多的是传授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形式的东西多一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某人出席各种会议佩戴各种场合的装饰物一样,很多可有可无形式化的东西。
所以,很多教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何为礼仪,而只是认为应付各种场合,多数教师运用起来比较虚假,言谈举止苍白无力,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礼。
所以,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
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古代礼仪教育,虽然就教育内容而
言,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有着一些腐朽的、封建的东西,但是,就其教育效果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效教育。
单从那些古时曾在中国游历过的外国人的描述中,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美誉的获得中,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在礼仪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向古人取经。
古人非常重视尊老敬师、真诚待人的礼仪教育,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为了更好地完善礼仪教学,针对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一些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有效地贯穿在现代礼仪教学中。
一、学习古代礼仪,从尊老敬师教育入手
当代中学学生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其父辈母辈把他们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
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当作“小皇帝”供养,在教育内容上,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
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尊老敬师礼仪教育,大学阶段的礼仪应首先从尊老敬师教育人手,让学生懂得,尊老敬师,这既是现代社交之基本礼仪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固然源于伦理观中对父母之孝道的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同时,也是因为社会需要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老自古以来就流传了不少动人的佳话,“圯桥进履”就是其中之一。
敬师,则因为老师是为我们传授宝贵的知识和技艺之人。
正如《礼记》认为,师生虽无血缘关系,然而没有老师的开导,即便血亲也不易和睦。
明末顾亭林对此曾解释道:“父子之亲,长幼之序,男女之别,非师不明。
教人以礼者,师之功也。
”故而古人对老师也非常尊敬,有“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之说。
而当今,我们有些刚入学的学生上课迟到现象屡见不鲜,并且迟到之后毫无愧疚之色,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
此外,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连站都不愿站起来。
甚至有些学生到现在还弄不清什么是“尊重”二字,更不明白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这个道理。
针对上述,我们急需要导人传统礼仪——尊老敬师。
使学生明白尊老敬师是一种高尚而优秀的品格。
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古代强调家庭礼仪教育这一观念的借鉴及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
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尊老敬师礼仪教育,韩国小学从小就让学生胸前都挂着一个“孝敬牌”。
牌的正面有父母像,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敬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到学校,路过校长亦公室、老师办公室要行鞠躬礼,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更促人深思。
新加坡在尊老敬师教育中,时时强调要为他人着想,教育小孩在玩耍时不得大声喧哗,要学会尊敬人,看电视也要注意音量调小以免影响父母的休息。
尊老敬师教育往往可以从极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人手,使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
二、学习古代礼仪,立足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
古代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儒家文化息息相关。
儒家文化正是“礼”的文化,儒家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是“札家”。
儒家治国安邦的观点是“为政以礼”,对人民“齐之以
礼”,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把礼的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
孔子认为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治国方面,他也反复强调“为国以礼”、“以礼治国”。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另外儒家很重视对人诚实中肯,襟怀坦白,“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古人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
”只有自觉地做到了“诚于中”——思想上尊重对方,才能“形于外”——态度诚恳,语言文明。
这既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我国礼仪优良传统之一。
儒家的礼治在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与封建整体、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学说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国着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过一段话彳艮能反映儒家文化与古代礼仪的关系。
他说:“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
……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
”古代礼仪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神。
因此现代礼仪教育不能单方面重视国际礼仪规则的传授,更应基于我国国情,强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来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儒家文化注重修身的精神,又能在连续传承的文化中获取礼仪知识。
我们不能被古代礼仪传统中的腐朽之物蒙蔽,而放弃其精华。
较之西方的礼仪而言,立足于儒家文化的古代礼仪的精华更能得到国人的心理认可,更有助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礼仪行为的形成。
三,学习古代礼仪,注重传统仪式的辅助作用
传统仪式不仅具有中国风味,也可以使礼仪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
中国传统仪式在古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周礼·春官,大守伯》将礼分为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待宾客、以军礼摄不协、以
嘉礼亲万民,形成了礼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
学习传统礼仪并不是指学习礼仪的形式,传统礼仪仪式中的具体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很精邃。
中国传统成人仪式就是作为正心、修身、自省的一种方式,另外,告诉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对待失败,培养坚强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都可以从仪式中得到体悟,遇到困难不要怨天尤人。
要树立的理想人格是《左传》中所说的“三不朽”,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所称“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三不朽”强调的是内心修养与外部举止相融合,共同铸就完美人格。
重视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迈进,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不仅丰富多彩,更主要的是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方面,具有先进的思想内容,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
优良传统是总结和承袭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宝贵历史经验。
它不仅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而且是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被人们长期所接受和遵循。
如果传统礼仪能在现代礼仪教学中贯穿始终,不丢弃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那会对当今中学生学习礼仪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