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
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

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范文一:关于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大家好,我是一名在校学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
在中国,气象变化十分频繁,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反映在我们的谚语和俗语中。
首先,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些谚语和俗语中就包含着春天的特点。
比如,“春水涨波,东风吹绿,四海腾龙”、“春雨贵如油”等等都表达了春天的生命力和重要性。
其次,夏季是炎热的季节,这时的天气十分炎热,有一些锐利的谚语和俗语反映了夏天的特点。
比如,“夏日炎炎,不如抱凉扇”、“酷暑难当”等等,表达了人们在夏天感觉到的炎热与不适。
然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一些谚语和俗语中也包含着秋天的特点。
比如,“秋天的风景最美”、“秋高气爽,好个秋天”等等都表达了收获的欣喜和优美的景象。
最后,冬季是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一些谚语和俗语也反映出了冬天的特点。
比如,“冬去春来”、“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等等,表达了寒冷与季节更迭的感受。
总之,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季节的美妙。
写作重点: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分析谚语和俗语的意义。
用词分析: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词语,描述气象变化对人们的影响,比如“春水涨波”、“秋天的风景最美”等等。
范文二:关于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大家好,我是一名在校学生,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或俗语。
在中国,气象变化多变,每种气候都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月份和季节中,还反映在我们的谚语和俗语中。
比如,俗语“三九天”,指的是冬至前后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天气十分寒冷,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谚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对应着春季,这时正是植物生长的时候,但是气候也非常不稳定,容易引发灾害性天气。
同时,由于气象变化极其频繁,一些谚语和俗语也反映出了这一点。
冬至气象物候及农事农谚

冬至气象物候及农事农谚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12 月
21 日或 22 日。
以下是一些关于冬至气象物候和农事农谚的信息:
1. 气象物候:
-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此后,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
变短。
- 气温开始下降:冬至后,北半球气温逐渐下降,进入冬季。
在中国,北方地区气温通常在0°C 以下,南方地区气温也会有所下降。
2. 农事农谚:
- “冬至不离十一月”:这句农谚意思是冬至通常在农历十一月,预示着冬季的开始。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这句农谚表示,如果冬至这一天是晴天,那么新年期间可能会下雨;如果冬至这一天下雨,
那么新年期间可能会是晴天。
-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这句农谚表示,如果冬至这一天不冷,那么夏至这一天可能也不会很热。
这些气象物候和农事农谚是农民们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农事特点。
九年级(上)语文《气象物候》(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学 姜 鸿)

再读课文,提取信息
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具体说明怎样 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 列表格。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
名称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形
像鳞波
状
天气情况
天气晴朗 一般不会 带来雨雪 在天空映着 温和的阳光 云块间露出 碧蓝的天幕
像羽毛、像绫纱
像棉花团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 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 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 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 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 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像羊群
高积云
卷 云
返回
卷积云
返回
积
云
返回
高 积 云
返回
阅读第四、五节,完成表格:
名称
卷层云 高层云
形
状
天气情况
它向前推进,天 气将转阴 它预示将要下雨 或下雪 连绵不断的雨雪 就要下降 马上就会下暴雨
仿佛白色绸幕 像毛玻璃
雨层云
积雨云
布满天空
形成高大的云山
卷 层 云
返回
高 层 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雨 层 云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 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 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
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 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 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 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 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 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 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 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民谚:气象物候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

民谚:气象物候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201、六月的天,孩儿的脸。
六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晴就晴,说下雨就下雨。
202、西风不过晌,过晌成成涨。
根据古人总结的经验,偏西风一般刮半天可能就停止了,如果过了中午,还继续刮风,有可能越刮越大。
203、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北一阵黑,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西披蓑衣。
这四句俗语总结出云的走向影响天气变化的道理。
云往东飘,往往一阵风就过去了,一般不会有雨;云往北刮,天空往往黑暗一会就没事了;云往南走或向西飘去,天气就可能下雨。
另外,“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披蓑衣;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
”说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注:蓑衣,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防雨的雨具,一般是由一种极不易腐烂的水草编织而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与斗笠配合起来使用,可以全身遮雨。
)204、春雾黄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
春天出雾很容易起大风,夏天出雾极易产生炎热天气,秋天出雾很有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冬天出雾一般会有雪降临。
205、夏天连上三场雾,大雨要倾注。
夏天如果连续上雾,可能会有大雨出现。
206、秋天连上三场雾,黄河变成路。
秋天如果连续出现三场以上的大雾,很可能会出现大旱。
古人用“黄河变成路”来比喻天气干旱的程度很严重。
207、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
我市是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刮东南风有可能带来雨水,而西南季风常常不会带来雨水,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一旦风向逆转,常常会出现大到暴雨的天气,故有“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之说。
208、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转换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冷空气南下到达我市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后,转为偏北风,冷热空气交流,天气转阴有雨。
209、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变。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层的形状、高低和走向直接反映出天气的变化特点。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
以下是 8 条气象物候的谚语及例子:
1.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例子:哎呀,你看这天早上有朝霞,咱可别着急出门,这不是老话说得好嘛,朝霞不出门,难道还能错了不成?不然待会可能就要下雨啦!
2.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例子:瞧见没,天上那钩钩云出现啦,哎呀呀,那八成要下雨了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呐!
3. “早雾晴,晚雾阴。
”例子:嘿呀,今天早上这雾,你看是不是说明会是个大晴天呀,早雾晴嘛,哈哈!
4. “泥鳅跳,雨来到。
”例子:哇,你看那泥鳅在那使劲跳呢,哎呀我的天,那肯定是雨要来到啦,泥鳅跳,雨来到呀,赶紧回家收衣服咯!
5.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例子:呀!快看蚂蚁在搬家呢,蛇也在过道啦!这不是正应了那句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嘛,可得小心啦!
6.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例子:嘿,这鸡都迟迟不回窝,鸭子还欢快地叫着,这不是说明风雨不久就要到了嘛,老祖宗留下的话可真准呀!
7. “东虹日头西虹雨。
”例子:哇塞,东边出虹了呀,那肯定是日头天啊,可不是西虹哦,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多有意思呀!
8. “先雷后雨不必慌,雨后闻雷无处藏。
”例子:听,先打雷啦,那不用慌哦,要是先雷后雨嘛,但要是雨后还听到雷声,那可没地方藏啦!哈哈!
我觉得这些谚语真的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呀,特别实用,能让我们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提前对天气有所了解和准备!。
反映气象物候现象的谚语

反映气象物候现象的谚语
范文一:
谚语是民间的智慧结晶,许多与气象物候相关的谚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
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
第一句话是“燕飞来庭前,玉佩声声传”。
燕子是气象物候现象之一,燕子飞回来意味着春天来了。
这告诉我们,燕子也是迎接春天的信使。
第二句是“蝉噪山泉空,鹤影月花孤。
”这一句话描述了夏天,蝉鸣声唤醒了静寂的山泉,鹤和月亮在夜晚孤单地出现。
这是一个动静交错的时刻。
第三句是“秋蝉不知愁,振翅向南飞。
”此时的蝉已经变得半透明,听起来更加悲伤。
他们知道他们即将去南方,过冷的冬天,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
第四句是“深秋人往哪里寻,二月春权在夜深。
”这是一个典型的意境诗句,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难以找到春天的踪迹。
但春天是即将来临的,它们像一盏灯在黑暗中照亮我们。
谚语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把这些谚语运用到生活中,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
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这些谚语的重要性,更好地预防自然灾害。
专题——气象物候

3、
4、
5、
6、
7、
布满天空
8、
3、根据第6节,完成下表。
云上的色彩
天气情况
名称
位置
色彩
形状
晕
日或月周围
里红外紫
圆圈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二)初探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加以说明,本文也如此。试举一例说明。(如底3段说到卷云时,抓住了它的:“轻”“薄”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述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整体感知
1、根据文意填空。
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为线索,以
为重点来说明的关系。
2、根据2至5节填空。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
1、卷云
象羽毛,象绫纱
最高
阳光可透过它照到地面
1、朗读体会,理解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所反映的物候气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歌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0C风力:<3级
7、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事件和天气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气象物候是指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气象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季节、气象现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物候是指气候条件在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物候表现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反应,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反应的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确认,气象物候是植物生长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气象季节气象季节是指不同的气候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象差异,如日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大气湿度等。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气象物候春季是气象物候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气象的变化对于很多特定种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比如樱花。
通常情况下,预测樱花的开花时间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场霜冻发生的日期和春季暖和的程度。
夏季气象物候夏季的气象变化会影响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如玉米和其他谷物。
夏季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最繁荣的季节之一,比如草地和森林。
夏季的气象特点是高温多雨。
秋季气象物候在秋季,许多植物进入其成熟期、落叶期或进入冬眠状态。
秋季的气象特点是温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冬季气象物候冬季的气象变化对于很多植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需要经历极端的低温和降水量较少的环境。
在很多地方,气象变化通常是指降雪量的增加。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大气中发生的现象,如雨、雾、霜、露、雹、雷电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也有影响。
霜霜的发生是指在夜间,因为地表降温超过了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冷凝水。
这种现象通常会损害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
露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分对植物表面的沉淀。
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露便会形成。
露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春秋季节的寒潮来袭的时候,也可能造成霜冻和严重的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典型试题: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请你再举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诗句:物候规律:(2)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
(2分)(a)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如: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中考试题荟萃“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
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
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
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
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 0C 风力:<3级[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八、探究练习——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
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
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四)、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为什么?【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五)、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六)、《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七)、《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4.《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
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5、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
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6、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
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
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九、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
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2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十、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2分)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十一、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四、说说决定物候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北风卷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柳宗元《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首,四月熟黄梅”,苏轼《舶趠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咏梅雨入梅时间分别为三、四、五月,三人的地点分别在柳州、成都、湖州,因纬度位置不同,入梅时间也不同。
经度位置济南与烟台在同一纬度上,烟台靠海,济南稍远,济南苹果开花早于烟台。
吃河豚时间有早晚,江阴腊尽春初能吃到,常州二月初能吃到,而南京则要到三月才吃到河豚。
高下位置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两只黄鹂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
古今差异西周: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现在:秦岭淮河一带已不适宜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