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4)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4)

气象物候课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时 2 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重点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难点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学生预习要点1.回忆说明文文体的相关知识。

2.收集一些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古诗词、成语。

3.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后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一、说明文介绍:(一)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二)说明文的分类:1.按照说明对象: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按照语言风格: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实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五)说明方法:1.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5).doc

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的介绍说明。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成语六个、诗词八首。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和《参考资料》二,弄清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有哪几个因素,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

3.阅读《看云识天气》,理清云彩与天气之间的联系。

4.观测天气情况,做三天的天气记录,内容包括风力、风向、气温、阴晴雨雪、空气污染指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它告诉我们春天的风啊把春草吹绿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它告诉我们秋天的风啊冷飕飕的,天气转凉了。

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夏天昼长夜短,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北方的冬天来得比南方早。

是啊,自然万物中不知蕴涵多少气象物候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探究。

今天就跟我一起来吧!二、新课热身:抢答: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三、合作探究:1、智能储备——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涵的物候现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穿插故事】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苏教版

《气象物候》练习一、诗歌默写(4分)1. 晓战随金鼓,。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月黑雁飞高,。

4. ,正是河豚欲上时。

5. ,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为君持酒劝夕阳,。

7. ,乱红飞过秋千去。

8.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阅读短文,回答题目(11分)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播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4.交流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诗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计划: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阅读专题材料。

2.收集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课堂学习:一.导入专题,制定教学目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语:大自然蕴藏着“真”,是一座知识宝库;也蕴藏着善与美,给人感悟和启迪。

此次专题学习,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真”,开始发现之旅。

听2 根据预习对材料的熟悉,商定专题教学目标。

讨论。

二.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读本文,找出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有哪些,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自读、寻找。

支架式教学2 组织交流。

交流。

3 组织辩论:天有不测风雨/天有可测风云辩论。

4 请对交流、辩论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doc

专题《气候物象》课题专题《气候物象》课型课时教学R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2. 了解气象候物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木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木专题的学习,学会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导入不标2分钟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天气打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你们知道哪些预测天气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通过看云来识天气的方法。

疑点探究20分钟二、检杏预习三、学习课文(一)自主探究、展示1.本文说明的主耍内容是什么?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來识别阴晴风雨。

疑点探究20分钊| 2.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旬是哪句?木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二)门主合作精读深思,细心品味研读2—6段,具体说明我们该怎样看云识天气,完成下列表格。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名称形状天气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天气晴朗卷积云像鳞波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阅读第四、五节,完成表格:名称形状天气悄况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111 马上就会下暴雨阅读第六节,完成表格:名称云彩情况天气情况晕华虹後拓展延伸5分钟四、品味语言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彖。

请再认真研读第二部分内容,找出文中形彖生动的语句加以评析。

1.运用贴切的比喻:“冇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专题气象物候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教案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反思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三、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四、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2.下面三项中用加点字组词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落飘落落忍丢三落四B 翘连翘翘开翘尾巴C 差差使差异参差不齐3.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 果实成熟答:()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发展到完善的程序。

② 冬天温和答:()A、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B.不冷不热。

③ 物候延迟答:()A、延长。

B.推迟。

4.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

1.精确() 2.损害()3.连续()4.延迟()5.茂密() 6.绚丽()5.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反义词。

① 寒冷()② 渐渐()③ 偶尔()④ 苏醒()⑤ 低陷()⑥ 归来()【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B 3.① A②B③B 4.略 5.略五、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

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

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

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

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明确: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由主到次)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

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三)写作特点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六、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看云识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4.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喻体:相似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喻体:相似点: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5.分别用一句话说明下面例子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说明了什么内容。

①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说明了②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说明了【参考答案】1.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2.C3.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4.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5.①经度差异对物侯的影响;②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七、课后作业(一)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关于雷电声光测天谚语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关于观风测天谚语1、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2、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3、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4、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5、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6、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二)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关于云的谚语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4、云交云雨淋淋5、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