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16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本章专题总结拓展2

RJ·化学·必修二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第9页
系列丛书
b.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 c=4.18 J·(g·℃)-1,由此可 以计算出 50 mL 0.50 mol·L-1 盐酸与 50 mL 0.55 mol·L-1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m1+m2)·c·(t2-t1)=0.418(t2 -t1)kJ。
RJ·化学·必修二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第7页
系列丛书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 50 mL 0.50 mol·L-1 的盐酸,倒入小烧杯 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 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 50 mL 0.55 mol·L-1 的 NaOH 溶液,并 用温度计测量 NaOH 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RJ·化学·必修二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第10页
系列丛书
谈重点:测定中和热时应用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因为浓 酸、浓碱稀释时放热,影响热量的测定,也不能用弱酸或弱碱, 因为弱酸、弱碱电离时吸热,也影响热量的测定。另外,还应 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温效果一定要好,小烧杯与大烧杯的杯口要相平。 ②盐酸和 NaOH 的浓度要准确。 ③宜用 0.1 分度的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浸没在溶液 中。 ④读取反应温度时要谨慎细致,读准最高温度。
RJ·化学·必修二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9 化学能与热能
RJ·化学·必修2
第1页
系列丛书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已知断裂 1 mol 共价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H—H 键:436 kJ;I—I 键:153 kJ;H—I 键:229 kJ。下列对反应 H2(g)
+I2(g) 2HI(g)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B )
RJ·化学·必修2
第12页
系列丛书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
坏 1 mol 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 Q1kJ,破坏 1 mol 氯气中
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 Q2kJ,形成 1 mol 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
的能量为 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D )
A.Q1+Q2>Q3
RJ·化学·必修2
第7页
系列丛书
解析:由图象知,1 mol A2 和 1 mol B2 的总能量高于 2 mol AB 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放热。
RJ·化学·必修2
第8页
系列丛书
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C )
A.铝片与稀 H2SO4 反应 B.Ba(OH)2·8H2O 与 NH4Cl 反应 C.灼热的炭与 CO2 反应 D.甲烷在 O2 中的燃烧反应
A.Q1>Q2
B.Q1=Q2
C.Q1<Q2
D.无法确定
解析:反应物相同,生成物状态不同,能量的变化是不一样 的。H2 燃烧生成气态水,气态水再液化成液态水要放出热量,所 以 Q2>Q1。ຫໍສະໝຸດ RJ·化学·必修2第14页
系列丛书
9.如图为反应 2H2(g)+O2(g)===2H2O(g)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1-2-1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13页
系列丛书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电子数不 能超过2个)。
(5)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6)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 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14页
系列丛书
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 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 层上的电子数。例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15页
系列丛书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 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 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 中,二者不相等。例如: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9页
系列丛书
③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____8_______个(K层为最外层时 不超过_____2______个)。
④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____1_8______个,倒数第三层不 超过____3_2______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 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_____8______个电子,当M层不是 最外层时,最多可排_____1_8_____个电子。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6页
系列丛书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第7页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课时作业25

RJ·化学·必修2
第8页
系列丛书
5.某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溴水(使其褪色),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使其黑色变红色),通过无水 CuSO4 白色粉末(使其变蓝色),通过 澄清石灰水(石灰水由清变浑再变清),最后剩余气体在空气中点
燃,火焰呈淡蓝色,该混合气体是( B )
A.水煤气
B.焦炉煤气
C.石油液化气 D.高炉煤气
RJ·化学·必修2
第2页
系列丛书
解析: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A 正确; 含 C18 以上烷烃的重油经过催化裂化得到汽油等轻质油,B 正确; 煤的成分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C 正确;煤经干 馏后得到的煤焦油中含有苯和甲苯,D 错误。
RJ·化学·必修2
第3页
系列丛书
2.下列有关石油和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系列丛书
课时作业25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 综合利用
RJ·化学·必修2
第1页
系列丛书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石油中含有 C5~C11 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 油
B.含 C18 以上烷烃的重油经过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C.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D.可以用分馏或蒸馏的方法从煤中获得苯和甲苯
RJ·化学·必修2
第15页
系列丛书
10.以下非金属氧化物与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及主要来源对应
正确的是( D )
选项 氧化物 环境问题
主要来源
A
CO2
酸雨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SO2 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的排放
D.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 大类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专题综合检测1

专题综合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6分)一、选择题(1~8题,每小题2分,9~18题,每小题3分)1.据报道,科学家新合成了一种抗癌、治癌的药物,其化学式可表示为10B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10B20为硼元素的一种原子B.10B20为硼元素的一种单质C.10B20的中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D.10B20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透彻理解10B和10B20表示的含义。
10B 表示质量数为10的一种B原子,其中子数和质子数即核外电子数都相等,是B元素的一种同位素;10B20既表示一种由B元素组成的单质,又表示该单质的一个分子由20个10B原子构成。
因此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2.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 X m+、b Y n+、c Z n-、d R 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a-b=n-m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③元素非金属性Z>R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A.②③B.只有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①离子a X m+、b Y 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即a-m=b-n,故①错误;②由题意可知,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阴前阳后,X、Y在下一周期,Z、R在上一周期,若m>n,则Y 在X的前面,R在Z的前面,所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b>c>d,故②正确;③Z、R为上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且元素的原子序数c>d,同一周期元素非金属性从左向右逐渐增强,即非金属性Z>R,故③正确;④四种主族元素中X、Y为下一周期的金属元素,且元素的原子序数a>b,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向右逐渐减弱,即金属性Y>X,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Y>X,故④错误。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1-2-3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第13页
系列丛书
2.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规律 (1)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为周期序 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2 12种,偶数周期中为n+2 22种。 (2)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别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第ⅠA、Ⅱ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该周期元素 的数目=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②第ⅢA~Ⅶ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 素的数目=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第12页
系列丛书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体推―现→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从左同到周右期:位置]非金最属性外增层强电―,子―金数→属递性增减结弱构性 质 [从上同到主下族:位置]金属性增电强子,层―非数―金递→属增性结减构弱 性质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第7页
系列丛书
二、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或价电子数。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RJ·化学·必修2
进入导航
第一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第8页
系列丛书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 原子结构 和性质 提供线索。 2.指导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 (1)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半导体材料。 (2)在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区域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3)在过渡元素中寻找 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 的合 金材料。
02课堂互动探究 课时作业
RJ·化学·必修2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全书配套课件课时作业18

RJ·化学·必修2
第5页
系列丛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若变蓝 说明乙醇中含水
②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③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是直接加热蒸馏 ④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是先用生石灰吸水,然后再加热 蒸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第17页
系列丛书
10.在常压、100 ℃条件下,乙烯和乙醇的混合气体 V L,完 全燃烧后生成 CO2 和 H2O,消耗相同状态下氧气 3V L,则混合
气体中乙烯和乙醇的体积比为( D )
A.1 1 B.2 1
C.1 2 D.任意比
RJ·化学·必修2
第18页
系列丛书
解析:乙烯的分子式为 C2H4,乙醇的分子式为 C2H6O,可变 点燃
A.4 种 B.5 种 C.6 种 D.7 种
解析: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
RJ·化学·必修2
第10页
系列丛书
6.某饱和一元醇 CnH2n+1OH 14.8 g 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
H2 2.24 L(标准状况),则燃烧 3.7 g 该醇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为
( B)
A.0.05 mol
B.0.25 mol
系列丛书
课时作业18 乙醇
RJ·化学·必修2
第1页
系列丛书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
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 K2Cr2O7 酸性水溶液与乙醇可迅速 反应生成蓝绿色的 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
是( A )
A.乙醇具有还原性
生氧化反应的是( D )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17

课时作业17苯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苯的分子是环状结构,其性质跟环烷烃相似B.苯分子的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苯的性质跟烯烃相同C.苯的分子式为C6H6,分子中的氢原子远远没有饱和,因此能和溴水反应D.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大多数苯的同系物却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2.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上的碳原子直接和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下列过程与加成反应无关的是(A)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B.裂化汽油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C.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乙醇D.乙烯与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解析:A为萃取过程,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导致水层颜色变浅,其他为加成反应。
3.对于苯乙烯()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①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可发生加成反应;③可溶于水;④可溶于苯中;⑤能与浓硝酸在浓H2SO4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⑥所有的原子可能共平面。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⑥C.①②④⑤⑥D.全部解析:因苯乙烯中同时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因此苯乙烯同时具有苯及乙烯的性质。
由含碳碳双键可知苯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反应;由苯的性质可推知苯乙烯能与浓HNO3发生取代反应;由苯和乙烯的结构特点可推知苯乙烯中所有的原子可能共平面。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选C。
4.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常温下苯是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解析:苯是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苯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 ℃,沸点80.1℃;苯在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和溴发生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苯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故选项中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6乙烯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乙烯的电子式为B.乙烯的球棍模型为C.乙烯分子是空间平面结构D.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解析: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间是双键,有两对共用电子对,A错误;碳原子半径应比氢原子大,B错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D错误。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认识正确的是(C)A.C2H6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C2H4与HCl发生加成反应均可得到纯净的C2H5ClB.将甲烷与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溴水的洗气瓶,即可提纯甲烷C.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新戊烷的二氯代物有2种D.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都能褪色,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解析:C2H6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取代产物有多种,无法得到纯净的C 2H 5Cl,A 错误;浓溴水易挥发,气体通过它时会带出溴蒸气和水蒸气,B 错误;甲烷中所有氢原子均相同,所以其二氯代物只有1种,新戊烷的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取代同一甲基的氢原子的同分异构体有1种,取代不同甲基的氢原子得到的二氯代物有1种,总共含有2种二氯代物,C 正确;乙烯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D 错误。
3.若用乙烯和氯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制取四氯乙烷,这一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反应类型及消耗氯气的量是(设乙烯为 1 mol,反应产物中的有机物只有四氯乙烷)( D )A.取代反应,4 mol Cl 2B.加成反应,2 mol Cl 2C.加成反应、取代反应,2 mol Cl 2D.加成反应、取代反应,3 mol Cl 2解析:由乙烯和氯气制备四氯乙烷的过程中,乙烯和氯气先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 2Cl —CH 2Cl,CH 2Cl —CH 2Cl 再与Cl 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四氯乙烷,加成反应中消耗1 mol Cl 2,取代2 mol 氢原子需要2 mol Cl 2,故D 正确。
4.下列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B )A.CH 4+2O 2――→点燃CO 2+2H 2OB.CH 3CH===CH 2+Br 2―→CH 3CHBr —CH 2BrC.CH 3CH 2CH 3+Cl 2――→光CH 3CH 2CH 2Cl +HClD.CH 3CH 2CH 2CH 3――→高温CH 2===CH 2+CH 3—CH 3解析:CH 4在O 2中燃烧,是氧化反应,A 项错误;CH 3CH===CH 2与Br 2发生的是加成反应,B 项正确;CH 3CH 2CH 3与Cl 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C 项错误;CH 3CH 2CH 2CH 3发生的是分解反应,D 项错误。
5.1 mol 某烃完全燃烧后,能生成二氧化碳112 L(标准状况下),此烃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加成,最多能消耗两倍于其体积的氢气,则此烃的结构简式可能为(B)解析:由题意,该烃与氢气加成时,最多消耗氢气的体积为该烃体积的2倍,由此可知该烯烃分子中含2个碳碳双键,故排除答案A和C。
由1 mol该烃燃烧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为5 mol,可知该烃分子中含5个碳原子,故正确答案为B。
6.下列有关乙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D)A.乙烯分子的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B.乙烯分子里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且碳氢键之间的键角约为120°C.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D.乙烯和环丙烷()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 n H2n,因此它们属于同系物解析:乙烯和环丙烷分子式不相同,结构不同,一个是链状且存在,一个是环且只由C—C单键构成,不是同系物,故选D。
7.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D)A.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 AB.常温常压下,7.0 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 AC.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D.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解析:乙烯和环丁烷的最简式均为CH2,故28 g该混合气体中含有2 mol碳原子,A项正确;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均为CH2,可认为7.0 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C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所含氢原子数为N A,B项正确;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甲烷只能在光照条件下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反应,C项正确;甲烷和Cl2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而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D项错误。
8.烷烃是烯烃R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则R可能的结构简式有(C)A.4种B.5种C.6种D.7种解析:用还原法考虑。
烷烃是烯烃加氢后的产物,即烷烃中可以减氢的相邻两个碳原子可能原来是烯烃双键的位置。
只要烷烃中C—C 键两端都有氢原子就可以减氢。
题中—C2H5易被忽略,而且相同位置的不要重复计算。
9.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A.分子式为C9H12B.1 mol此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与4 mol H2发生反应C.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D.此物质属于烯烃类物质解析:根据结构简式可直接数出碳、氢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出分子式C9H12,A正确;1 mol该分子含4 mol碳碳双键,故可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B正确;因含碳碳双键且只有C、H两种元素,因此属于烯烃类物质,D正确;该分子中最中间的碳原子为饱和碳原子,与之相连的四个碳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结构,C不正确。
10.将29.5 g乙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溴水后,溴水质量增加7 g,则混合气体中乙烯的体积分数是(B)A.21%B.25%C.30%D.35%解析:乙烷不与溴水反应,乙烯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因此溴水质量增加是因为吸收了乙烯,故n(C2H4)=7 g28 g·mol-1=0.25 mol,则n(C2H6)=29.5 g-7 g30 g·mol-1=0.75 mol,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因此混合气体中C2H4的体积分数为0.25 mol0.25 mol+0.75 mol×100%=25%。
11.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混合烃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混合烃的判断正确的是(C)①可能有C2H4②一定没有C2H6③一定有C3H8④一定有CH4⑤可能有C2H6A.②⑤B.④⑤C.①②④D.②③解析:由图可知,该混合烃的平均组成为C1.6H4,则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H4,另一气态烃中氢原子数为4,故①②④正确。
此推断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的氧化产物有(B)A.2种B.4种C.5种D.6种解析:C4H8有如下三种同分异构体:二、非选择题13.现有A、B、C三种烃,其球棍模型如下图:(1)等质量的以上物质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A(填对应字母,下同)。
(2)同状况、同体积的以上三种物质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C。
(3)等质量的以上三种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的是B,生成水最多的是A。
(4)在120 ℃、1.01×105 Pa 条件下时,有两种气态烃和足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这两种气体是A 、B 。
解析:据球棍模型可知A 为CH 4,B 为C 2H 4,C 为C 2H 6。
(1)等质量的烃C x H y 完全燃烧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量越大,即碳氢原子个数比越小耗氧量越多。
CH 4、C 2H 4、C 2H 6中的x y 依次为14、24、26,故CH 4耗O 2最多。
(2)等物质的量的烃C x H y 完全燃烧时,x +y 4的值越大,耗氧量越大,CH 4、C 2H 4、C 2H 6的x +y 4依次为1+44=2、2+44=3、2+64=3.5,故C 2H 6耗O 2最多。
(3)等质量的三种物质,C 2H 4的含碳量最高,故C 2H 4燃烧生成的CO 2最多;CH 4的含氢量最高,故CH 4生成的H 2O 最多。
(4)温度大于或等于100 ℃条件下,当烃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时,该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故答案为CH 4、C 2H 4。
14.实验室中通常用加热无水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乙烯,浓硫酸是乙醇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
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常因加热的温度过高导致副反应发生而使乙烯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
下图所表示的装置可以用于确认乙烯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
可选择的化学试剂有A.品红溶液B.烧碱溶液C.浓硫酸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由乙醇生成乙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H 3—CH 2—OH ――→浓硫酸170 ℃CH 2===CH 2↑+H 2O,该化学反应所属的类型可以是C 。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脱水反应D.分解反应 (2)图中①、②、③、④的容器内盛放的化学试剂分别是(填写代号)①A 、②B 、③A 、④D 。
(3)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①中品红溶液褪色。
(4)使用装置②的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硫;使用装置③的目的是帮助判断二氧化硫是否除尽。
(5)确认乙烯气体存在的现象是 ③中品红溶液不褪色,④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6)实验室中可以采用将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方法证明乙烯具有容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
在将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之前要进行的一项实验是除去乙烯中的二氧化硫。
解析:加热无水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即生成乙烯,浓硫酸的作用是乙醇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故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OH ――→浓硫酸170 ℃CH 2===CH 2↑+H 2O,由“浓硫酸的作用是乙醇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和“反应生成水”的信息可知,该化学反应属于脱水反应。
从解答本题的角度来说,乙烯和二氧化硫的性质的相同点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同点是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乙烯不能;二氧化硫能溶于烧碱溶液而乙烯不能。
所以应该先确定二氧化硫的存在后再确定乙烯的存在。
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灵敏度很高,品红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很小,所以在确定了二氧化硫的存在以后,还要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
15.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用乙醇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取乙烯(CH 3CH 2OH ――→浓H 2SO 4170 ℃CH 2===CH 2↑+H 2O),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推测在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其理由是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