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有趣的日常用品》章节,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布的来源、种类、特点和用途,培养幼儿对日常用品的认知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布料。
2. 学会观察布的质地、颜色和图案,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布的用途,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以及不同布料的特性。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布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布料样本、布料制作过程的图片、布料制成的物品、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窗帘、桌布等布料制品,引导幼儿发现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布料的产生。
(2)展示不同种类的布料样本,让幼儿观察、触摸,认识各种布料的质地、颜色和图案。
3. 例题讲解(10分钟)请幼儿观察一块布料,分析其质地、颜色和图案,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自己喜欢的布料图案。
(2)用剪刀剪下描绘的布料图案,粘贴在另一张纸上,组成一幅布料画。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布的来源: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
2. 布的种类:棉布、麻布、丝绸、呢绒、化纤布等。
3. 布的特点:质地、颜色、图案。
4. 布的用途:服饰、家居、工艺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布料画。
2.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布料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纺织厂,了解布料的制作过程。
2.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布料,制作成手工艺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材料》第三节《神奇的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布的来源、种类、特点和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布的来源、种类、特点和用途,认识到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布的种类和特点。
重点:布的用途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布样品、布制品、图片、PPT。
学具:彩笔、剪刀、胶水、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块布,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这块布的特点。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孩子们关注布的质地、颜色、图案等特征。
2. 讲解布的来源和种类(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布的来源和种类,让孩子们了解布是从棉花、麻、丝等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并介绍常见的布料如棉布、丝绸、呢绒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出示各种布制品,让孩子们分析它们的用途,并讨论为什么这种布料适合制作这种物品。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布样品,让孩子们根据观察和思考,将布样品与相应的用途配对。
5. 动手操作(15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制作布制品的活动,如制作小袋子、小帽子等。
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讨论如何节约使用布料,培养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布的来源:棉花、麻、丝等。
2. 布的种类:棉布、丝绸、呢绒等。
3. 布的特点:质地、颜色、图案等。
4. 布的用途:衣物、家居用品、工艺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布料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孩子们参观布料市场或工厂,了解布料的更多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布》科学活动教案 (一)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布》科学活动教案 (一)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布》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帮助幼儿园大班学生认识布的特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二、活动准备1. 制作实验材料:准备不同材质的布,如棉布、丝绸、麻布等,以及一些小物品,如针、纽扣、绳子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布贴图、儿童科学图书等。
3. 授课环境:教室或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给幼儿看一些不同材质的布贴图,让他们观察分析布的不同特性,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不同?2. 实验探究(1)实验一:吸水性的观察准备两块相同大小的布,一块是棉布,一块是丝绸。
在教学辅助工具上准备一些颜色不同但大小相同的水滴,让幼儿将水滴滴在布上,并观察水滴在两种布上的表现。
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棉布吸水性比丝绸好。
(2)实验二:染色实验准备一块新的白色棉布和一些颜色鲜艳的墨水,让幼儿将墨水倒在布上并搓揉,观察布的表现。
通过实验,让幼儿发现搓揉时墨水会渗透进去,会染色。
3. 拓展应用(1)让幼儿制作布艺品:准备棉布、丝绸、麻布、针线、纽扣、绳子等材料,让幼儿制作一些简单的布艺品,如小背包、手绢等。
(2)使用布作为环保袋:让幼儿认识布的环保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使用布袋子。
四、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反馈问答的方式,对幼儿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是否能够准确观察物体、发现特性和加以分析的能力。
五、延伸思考(1)继续探究布的特性:对其他布的吸水性、染色情况等进行探究。
(2)与生活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使用布袋、毛巾等环保布制品,推广环保理念和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篇1)活动目标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领衔技能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活动准备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
(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
(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
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
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
你是用折的方法。
你折了几下啊?两下。
你呢。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布》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布》科学活动教案教案目标通过学习《神奇的布》科学活动,幼儿将能够: 1. 认识布料材质的不同特点;2. 理解颜色与光线的关系; 3. 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材准备1.五种不同材质的布料(棉布、丝绸、尼龙、毛料、塑料布);2.白色纸板;3.手电筒;4.彩色透明玻璃片;5.水。
活动内容1.布料特点观察–让幼儿触摸五种布料,并描述不同的手感。
–用手电筒透过不同材质的布料照射到白色纸板上,观察布料对光线的透过程度。
2.颜色与光线–提问:你认为布料的颜色会影响光线透过布料的情况吗?–让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布料遮挡手电筒照射在白色纸板上的光线,观察不同颜色对透光情况的影响。
3.水的透光性实验–将玻璃片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浇一些水在玻璃上,观察水滴的光线透射情况。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观察和摸索不同材质的布料,让他们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各种布料的手感和特点。
2.设置实验现场,分组进行布料光线透过实验,辅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幼儿通过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布料对光线透射的程度与布料材质之间的关系。
4.进行水的透光性实验,观察水对光线的反射和透射情况,并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拓展活动1.让幼儿用其他材质制作类似布料的手工制作品,并观察它们的光线透射情况。
2.导入颜色与光线的关系,让幼儿观察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片对光线的影响。
3.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小实验探究其他材料的透光性质,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次《神奇的布》科学活动,幼儿不仅能够认识到不同布料的特点和光线透过程度,还能培养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为他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基础。
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开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之旅。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布》(三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布》教案名称:神奇的布教学目标:1.了解布的特性和用途;2.观察和探索布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布的类型、特性和用途;2.探究布在水中、火上、阳光下的变化。
教学准备:1.布样品(棉布、丝绸等);2.盛水的容器;3.火源和防火措施;4.阳光灯或太阳光。
教学步骤:Step 1:引导思考(5分钟)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布样品,并询问学生对布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布有哪些特点?布可以用来做什么?Step 2:实验观察(15分钟)1.将一块布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布在水中的变化。
观察完毕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结论。
2.在安全的环境下,将一块布放在火源上加热,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布在火上的变化。
观察完毕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结论。
3.将一块布暴露在阳光下,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布在阳光下的变化。
观察完毕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结论。
Step 3:讨论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实验观察到的布的变化和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布会在水中变湿?为什么布会在火上变黑?为什么布会变色或褪色?Step 4:补充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布的吸湿性、易燃性和光敏性等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布的这些特性是如何与实验观察到的变化相对应的。
Step 5:呈现总结(5分钟)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并强调布的特性和用途。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拓展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布料可以吸湿,有些不能?为什么有些布料容易着火,有些不容易?为什么有些布料容易被阳光下的紫外线照射后变色或褪色?Step 7:实践探究(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并进行一些布相关的实验,如:测试不同布料的吸湿速度、易燃性或光敏性等。
Step 8: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布》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布》一、活动背景《神奇的布》是一堂针对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课程。
通过这堂课,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不同类型的布料。
在活动中,他们将会通过触摸、观察和比较不同布料的特性,探索布料的柔软性、强度和透气性等特点。
二、活动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布料的特性和用途;•提高观察和比较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思考能力。
三、准备工作•不同类型的布料,如棉布、丝绸、麻布等;•放大镜;•实验记录表;•进行比较和观察的工具,如尺子、剪刀、记号笔等;•大纸板或桌布作为实验台。
四、活动步骤1. 引入(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们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布》。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布料,鼓励幼儿们观察并讨论每种布料的外观和质地等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布料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吗?”鼓励幼儿们积极参与讨论。
2. 实验探索(30分钟)•教师将不同类型的布料放在实验台上,让幼儿们触摸和感受不同布料的柔软度、强度和透气性等特点,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教师引导幼儿们用放大镜观察不同布料的细节,比较它们的纹理、质地和颜色等特点。
•幼儿们自由探索不同布料的用途,并向教师提问、分享和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3. 活动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和总结他们对不同布料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或大纸板上。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对布料的认识和不同用途的想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幼儿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提高了观察和比较的能力,并对不同布料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向幼儿们提问,帮助他们思考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活动延伸•布料面料游戏:幼儿们分组进行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和比较不同布料的特性,然后通过触摸和感受的方式,将布料分成不同的类别。
•布料探索实验:幼儿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布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验。
他们可以用剪刀剪下一小块布料,并观察如何撕裂,或将其浸泡在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材料》第二节《神奇的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布的来源、种类、性质和用途;探索布的吸水性、透气性和保暖性;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布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布的来源、种类、性质和用途,提高幼儿对布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环保意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布的吸水性、透气性和保暖性。
难点:让幼儿理解布的这些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布料、布制品、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布料和布制品,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1)这些布料和布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探索布的性质(10分钟)(1)吸水性:将不同布料放入烧杯中,观察吸水情况,记录结果。
(2)透气性:将布料蒙在烧杯口,观察透气情况,记录结果。
(3)保暖性:将不同布料包裹在温度计上,观察保暖情况,记录结果。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讲解:教师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布的吸水性、透气性和保暖性。
(2)练习:幼儿分组,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不同布料的性质,并讨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布的来源、种类、性质和用途。
2. 布的吸水性、透气性和保暖性实验结果。
3. 不同布料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使用的布料,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答案示例:(1)棉布:吸水性较好,透气性一般,用于制作衣物、床单等。
(2)丝绸:吸水性较差,透气性较好,用于制作高档衣物、围巾等。
2. 作业题目:和家人讨论,如何利用布料的性质来改善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布的性质和用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设计意图】
初夏雨水多,阳光烈,伞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他们通常对伞都很感兴趣。
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了解伞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
【活动过程】
1、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
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
(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
4、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
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
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
再多滴几滴试一试。
滴完水后,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