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二、从电影语言看电影的发展

1、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术”

2、梅里爱的“戏剧化”电影

3、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4、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对蒙太奇进行补充

三、如何理解电影

根据理论家对电影的内容、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理解或主张,可以见出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作者论三种电影观念形态。

1、形式主义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电影根本就不是日常现实,而完全是一种艺术家发明出来的影像幻觉,一种有组织、有意义和形式或结构,因而完全是一门创造的艺术。

2、现实主义的电影观念。以法国的安德烈·巴赞、德国的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为代表.这种观念把电影理解成反映现实和生活的机器,强调电影艺术的纪实品性。

3、作者论。以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一种电影理论。他们反对传统电影观念,特别反对那种以票房和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他们认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像机去写作”。

四、电影艺术的外部特征

总结而言,影像及其运动是电影最主要的特征。电影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主要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形成以视听为中心的逼真幻觉,这正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和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一个主要审美标准。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只有,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四、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与功能

电影是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一种.这里把电影视为大众文化,强调的是电影的大众媒介形态及其与现代民众间之的紧密联系。在西方,电影主要指娱乐性电影或商业片,他体现了大众观念和艺术趣味的选择,也常常是大众欲念的表现和心理压力的释放。

电影确实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文化产品化。电影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经济利益,这正是电影制作的一个主要目的。第二,产品娱乐化。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制作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大众趣味的培养和满足为基本导向。第三,故事类型化。电影讲究故事性、情节化,以易于大众接受。

从总体上看,电影自诞生百年以来,既是具有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艺术,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产品。关于电影的功能,许多学者往往从观众的角度来把握住它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的认识、教育和娱乐功能。许多学者又常常用“窗户”、“画框”、“梦境”、和“镜子”这几个有意思的隐喻来概括电影的功能,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1、窗户

本世纪初电影诞生不久,便有人发现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讲述的“洞穴”寓言与电影影院空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镜头呈现的可能是表象和幻象,也可能是真实或真理,但也正是电影使人们可以从这扇窗户中看到这个纷繁变化中的世界,从这个通俗易懂的艺术中得到消遣、娱乐和游戏,从而逃离机器,消除疲劳,得

到精神的滋补。也就是说,虽然影像并并不意味着真理和现实,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认知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2、画框

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把银幕比喻成画框,因为影像是纵深的,它的透视效果总是确定在某一点上,因而更像绘图。虽然电影可以成为对人类行为真实客观的目击者,但电影影像向我们展现的始终是一个画框里的世界,画框使电影隐藏起叙述人(即摄像机)的存在,似乎是故事本身在讲述自己、表现自己。

3、梦境

著名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认为:“电影与梦境有某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说,电影与梦境具有相同的方式”,“就其与形象、动作、事件以及清洁等因素的关系而言,可以说,摄像机所处的位置与做梦者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

4、镜子

按照法国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往往通过镜中自我来确认自己。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观众的观影活动与此类似,因为镜子的外形与银幕相似,都是有框架的二维画面。银幕使电影影响与现实世界分离,构成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观影者凝视银幕的情景,与婴儿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时的情景是十分相似的,都处于不动和被动的状态。

五、类型片简介

所谓类型片,主要是指在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上按照某种相对固定套路(比如有关情节角色、布景、主题、技巧以及明星等元素的处理)进行摄制和观赏的故事影片。

1、爱情片。该类型影片往往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着重铺陈爱情,从萌发、发展,到波折、磨难,直到恋人的大团结或离散悲剧的情节过程。

2、西部片。该类型片产生于美国,是最经典的类型片品种之一。西部片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整的模式,常常以美国西部拓荒时代为背景,反应文明与荒蛮、个人与社会、本族文化与异域文明之间的基本矛盾。

3、惊险片。又名悬念片、惊悚片。该类型电影善于让观众体验悬疑和惊悚的情感。

4、动作片。主要指以人或机械的快节奏动作为主要形式来制造趣味的电影。5、武大/武侠片。在中国电影中,动作片主要就是武打片和武侠片。武打片与武侠片可以统一,但略有差别,武打片偏于表现人物的动作,比较写实,从李小龙的实战搏击到成龙的亲身体验,都力求以真功夫折服观众。

6、科幻片。主要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的远景,其主要特色在于情节中包含了科学奇想。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电影经过大众化转型,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电影的意识形态和精英取向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影产业化语境中发生一步步转型的结果。首先,当代中国电影的大众化转型,是随着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深入的。其次,当代中国电影的大众化转型,是电影遵照自己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娱乐化产业化定位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