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赏析拙政园(终审稿)

合集下载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在船头,四面开敞明亮,满园
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
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凉爽。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旳题 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西
香洲

香洲顶层平面
小飞虹
小飞虹作为架空旳廊桥,既有 分割空间旳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 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旳层次 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
自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 自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旳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园林旳骨髓—山石 园林旳五官—建筑
园林旳血脉—水系 园林旳毛发—花木
私家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1523年明朝正 德年间,是中国一座著名旳园 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 后拓建而成,四百数年来拙政 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 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 政园为中国旳四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旳避暑山 庄,苏州旳留园齐名。作为苏 州园林中旳经典作品,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 要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 83.5亩,其中开放面积约73亩 。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 晚清建筑园林遗产。
透过枇杷园旳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绣绮亭
荷花池
远香堂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 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 远眺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 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 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 桃”这么旳应景之对。
绣绮亭平面图 枇杷园
海棠春坞
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 从西部可经过平坦旳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 山廊或假山石级。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 黛瓦,色彩淡雅,楼上旳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 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 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旳景物构成均衡旳图画。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拙政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素有“江南园林之首”的美誉。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南,总面积为1.86万平方米,始建于1764年,由明代官员、诗人和书法家王熙凤所建。

如今,拙政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

整个园林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东园是主要景区,西园则是次要景区。

东园以山水为主题,有大型的人工山水景观,如著名的“万斛泉”,以及桥梁、亭台和假山等。

西园则以林木花草为主,有众多的花卉和果树,以及中式园林的典型元素如曲径通幽、假山散点等。

整个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置都充满了变化和惊喜,每一步的景色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拙政园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每一个建筑和景观都注重细节和造型,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例如,园内的亭台楼阁、廊道、石桥等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同时,园内的石刻、雕像、雕花等艺术品也是园林的一大亮点,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工艺水平。

除了景观和建筑,拙政园还有很多隐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园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如兰亭、横山书屋、琴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所,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文人的题字和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拙政园作为一座古典园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和独特之处,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拙政园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

尽管如今的拙政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但它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古代园林的特色和风貌,没有过多的商业氛围和商业化的打扮,使游客能够真正体验到古代园林建筑和艺术的魅力。

同时,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拙政园还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工程,使其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沧浪亭”,后因得主溥仪的点化而得名“拙政园”。

这座园林占地约为5.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中部是最主要的景点,包括了白塔、景德楼、翠鸟楼等建筑。

东部的特色是漫步的长廊和见证历史的展览馆。

西部则以静谧的花园和复古的建筑为主。

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原则之一,即以水为中心。

整个园林布局围绕着人工湖展开,湖水被半抱园的布局环绕。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小岛,名为柏梁亭,是园林的最高点,也是游人欣赏湖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湖水之外,还有许多小溪、小桥和人工山石,它们与植被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景观。

除了水景,拙政园的建筑也是园林艺术的亮点之一、园林内建有多座楼阁、亭台和假山。

白塔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它是园林中最高、最精致的建筑之一,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拍摄点之一、景德楼则是一座仿古建筑,它用红木和瓷砖来装饰,展示了传统的工艺美术。

翠鸟楼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木结构亭子,提供了俯瞰园林的绝佳视角。

拙政园的设计还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整个园林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和石头,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

园林内也设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的核心是以水为中心,水景与建筑和植被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园林内还有多座精致的建筑和花卉、草木展示。

此外,园林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拙政园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欣赏和学习。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拙政园赏析为期两周的华中调研终于结束啦。

两周内,我们踏及杭州、苏州和南京,参观了很多现代建筑以及拙政园、留园。

我个人认为,现代建筑固然是满足我们教学需求的项目,但相对比较虚的园林也是这次调研活动的重点,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寻觅到自己的园林理解,从而将其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所以这次调研心得将重点讲述拙政园来讲述中国园林的内涵。

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摘自百度百科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

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

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绿化及建筑本身为主进行限定,与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不同(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限定)。

多用灰空间,采用对景与借景的手法,画中有画,结合波光粼粼的水面及水中倒影,形成层次复杂,富于变化的趣味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

拙政园中各种空间构成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空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来阐述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中,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空间序列
空间分隔
利用廊道作为辩解的处理 可以虚化边界,同时扩大空间 感。
利用廊道作为分隔空间的手段, 有人行走其中时能同时观赏两边的景 色,这时被分割的两个空间似乎交融 在一起。
空间序列
墙体前面的叠石和半亭弱化 了边界,同时在墙体上采用漏景 手法,墙外景色融入其中,式庭 院显得典雅大方,景色宜人。
园林总体布局的空间序列节奏
空间序列组织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它具有 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因此我们不仅 仅要考虑到在某个视点的景观效果,而且还必须考虑 人在走动过程中能否获得连续的优美景观。
拙政园的中部景区的空间序列结构犹如诗文结构,其 空间序列可简化为:封闭、山石景、小空间——半开 敞、水景、小空间——开敞、山水主景、大空间—— 封闭、水乡风貌、小空间——开敞、建筑与山水主景、 大空间——封闭、花木景、小空间。空间大小的序列 是:小、小、大、小、大、小、大、小;空间敞闭的 序列是:闭、半敞、敞、半敞、敞、闭、敞、闭。
错落有致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 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 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 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 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错落有致
志清意远
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
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 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 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 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待霜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 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西部主要 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 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 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西部另一 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与谁同坐”取自苏 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西部其它建 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小飞虹
小沧浪
听松风处
得真亭
错落有致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 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 组院落组合而成,主 要建筑为玲珑 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 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 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 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 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 开阔。
民国二十六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
谢谢观赏 欢迎指正
待霜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 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西部主要 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 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 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西部另一 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与谁同坐”取自苏 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西部其它建 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三十六鸳鸯馆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
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 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 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 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 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 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 品.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 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 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 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 亭”。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 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 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充公。康熙年初, 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 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康熙十八年,为 苏松常道署。乾隆三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 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 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光绪三年富贾张 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赏析拙政园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中国园林拙政园赏析为期两周的华中调研终于结束啦。

两周内,我们踏及杭州、苏州和南京,参观了很多现代建筑以及拙政园、留园。

我个人认为,现代建筑固然是满足我们教学需求的项目,但相对比较虚的园林也是这次调研活动的重点,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寻觅到自己的园林理解,从而将其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所以这次调研心得将重点讲述拙政园来讲述中国园林的内涵。

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摘自百度百科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

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

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绿化及建筑本身为主进行限定,与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不同(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限定)。

多用灰空间,采用对景与借景的手法,画中有画,结合波光粼粼的水面及水中倒影,形成层次复杂,富于变化的趣味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

拙政园中各种空间构成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空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来阐述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中,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接着直接指出,苏州园林在各个园林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可见,叶老的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苏州园林设计的图画美来具体介绍的。

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拙政园中意义捕捉到。

图画美这一点,相信同样去过拙政园和留园的任何人都会觉得是对的吧。

中国园林中,常用借景手法。

用窗,廊,门洞将远景引入,画中有画,层次复杂,多重空间叠加,将各处景观的作用发挥至极致,展现给诱人生动、灵动的如画风景,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舒适的游览体验。

这一点,我们也在随后参观的苏州博物馆看到,王澍在他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借景手法。

另外,用串联的动线组织,将交通空间与景观结合,用廊,柱,桥,亭,使交通路线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延长,交叉。

在作为功能性的交通空间时又是别致的景物,没有严格的区分,游人可以自行定下游玩路线,也可以随意行走。

游人在行走同时感受丰富的风景变化,回环曲折,意味丰富,让游人有连续的空间体验,回环往复,曲径通幽,余味无尽。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园林的内涵,先总体介绍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在联系到美术画的不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

很显然,作者向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

再到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决不雷同的桥梁。

池沼的边沿很少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谓是神似。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

更何况,还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些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副画的效果。

不仅如此,还在池沼里养金鱼或各色鲤鱼,还种上荷花或睡莲,游人们在观赏“鱼戏莲叶间”的图画的时候,自然也很容易联想到《诗经》里的民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自然也就感染了柳宗元所感受到的“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单纯的快乐。

人的审美感受也就不仅停留在优美的图画,更有朗朗上口的诗文的魅力了,自然也就更能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

在提到苏州园林的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树木的俯仰生姿,相间自然让四季都不寂寞,几个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本身就是一副绝好的图画,假如在开满花,简直就是珠光宝气的美人了,朴素的园林也有了富贵之气。

至于花墙、廊子,镂空的图案,大镜子,更是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富有层次,错落有致。

至此,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来看,苏州园林都已经很完美。

但是即使如此,设计者们更是连细小的细节也不放过。

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比如阶砌旁的草、墙上的爬山虎,白墙前的竹子芭蕉;门、窗的图案设计雕琢;色彩的基调,极少彩绘,为的是突出草木,给人安静闲适的感觉以及花开时节更能映衬出花的明艳。

下面我们更加具体的说明一下拙政园中各景的作用1. 廊: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2.阁: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糅合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3.亭: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各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

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作“天泉”。

涵青寺:涵青寺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园中运用了许多营造意境的手法,如:1.对景“雪香云薇亭”、“待霜亭”与远香堂互为对景。

2.框景芙蓉榭: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

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

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

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

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

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凌空架于水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

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淡红色,中午紫红色,傍晚粉红色。

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

框景手法:圆光罩、长方形落地罩:封闭与开阔对比。

就像加了镜框的中国山水画。

3.分景分景可构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式,造成了景物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的丰富变化。

有障景和隔景两种。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和经典景观。

起隔景作用。

4.借景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有形成了苏州园林一年四季,南面春景(桃树、柳树),西面夏景(荷花),北面秋景(梧桐树、竹子),东面冬景(梅花、白墙)。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徽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法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2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

5.夹景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做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6.漏景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

秫香之名,亦由此得。

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

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拙政园的总体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Ps:以上资料均来自网络,本人只是将其进行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