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文化交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觉得文化交融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激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内容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形式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文化的定义,进而引出文化交流的概念。解释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传递、分享、吸收彼此的文化成果的过程。接着,详细讲解以下几种文化交流形式: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讨论等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和实践任务,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成长记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组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现象,如国际电影节、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活等。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到文化交流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三种你所知道的文化交流形式,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请解释文化交融的实质,并给出一个实例。
3.你认为文化交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意义?
2.采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word教案1-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划分段落 .
明确:第|一局部 (第|一自然段 ):由自己 "天人合一 ,文理互补〞的学术讲座引出吴全德院士的新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 -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 .
第二局部 (第2自然段 -第8自然段 ):结合吴全德先生的书论证科学与艺术交融的重要性 ,肯定吴全德先生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
3、从侧重点看:
读后感侧重 "读〞后有所 "感〞 .
书评侧重评论或介绍书籍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 ,具备读后感的根本特点和思路 ,即先交代读了何书 ,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 ,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 (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 ) ,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 .请根据这一特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 .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
散文随笔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 .
二、相关知识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是季羡林先生读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 -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所写的读后感 ,也有人会评 ,那这是否是一种书评呢 ?
(一)读后感和书评的区别:
1、从定义上看:
读后感 ,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或读了一段话 ,或读了几句名言后 ,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交流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包容不同文化。
3.学会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文化交流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交流的案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案例分析:请同学们从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交流或文化交融的案例分析。
-主题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主题二:中外教育交流对双方教育制度的影响。
-主题三: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
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理解、支持。
5.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在文化交流中遵循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对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认识不够深入。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文化交流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如孔子学院、国际艺术节等,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思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图片中的场景有什么看法?这些场景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今天我们将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相关知识。”
3.教学目的:强化学生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交流案例,分析其形式、途径以及产生的影响。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1.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交融中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针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策略:
(1)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内涵。
(2)采用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分析

★ 科学精神 — 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实证精神、独立精神、源理精神 …… ★ 能力锻炼 —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先天禀赋、客观机遇、社会环境、后天培养
18
—— 决定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科学技术哲学 人口经济学 各种专门心理学 科技法学 资源经济学 教育技术学 环境经济学
● 人文社会科学中反映科学技术题材的很多 科技成果作为人文学者创作的工具和器械
14
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
20世纪上半叶:“生物-医学模式”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贯穿其中的是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
亚里士多德 阿几米德 哥白尼 达芬奇
张衡 沈括 苏东坡 徐光启
诺贝尔:电化、化工、炸药、机械、生、医、文学 科学家→ 发明家 →企业家→ 慈善家 诺贝尔 诺贝尔奖 诺奖情结
4
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它
● 社会敬重博学多才的人 ● 大学问家社会地位较高,衣食无虞,潜心钻研 ● 教育制度有保证
●学校培养学生惟恐通不过考试 社会用人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 ●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时有脱节 学生求职不易 社会求才困难
25
●同一班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大不一样 成功者很多必要的能力,现代教育提供不了 捕捉机遇能力 自我定位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扬长避短能力 各种表达能力 人际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从个人来说,能文理交融最好,如做不到, 因势利导,自我定位,“天生我才必有用”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5篇范例)

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思想政治年级高二学期秋季学期课题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科书书名:《哲学与文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 年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讲授,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含义。
2.通过分析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案例,能阐释中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能结合典型事例论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
3.通过分析沈绣案例,能阐释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了解促进文化交融的途径。
4.通过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相关内容,树立做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意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教学重点:1.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3.推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1.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2.自觉树立做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意识,推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分钟环节一教师活动:通过孔子文化展、儒家学说对欧洲思想家的影响的事例,展示儒家学说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过程,阐释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的讲授,通过儒家学说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发展事例,理解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钟环节二教师活动:通过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并阐释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的讲授,感受文化交流互鉴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古丝绸之路的事例,理解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钟环节三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在视频播放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三)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在21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四)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1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专业课上自己动手做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收音机、旋转彩灯、话筒等,请大家用语言表述一件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从表现手法看:
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
书评则公认有趣而充满智慧,实事求是分析。
从侧重点看:
读后感侧重“读”后有所“感”。
书评侧重评论或介绍书籍
活动三:在古代知识积累有限,从来不分文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是知识,有学问的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大学问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你知道哪些人在多个领域取处了杰出成就吗?
明确:
(1)本文的叙事,非常详细、准确、真实。比如开头的叙事和收到《中国书法》的事。
(2)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时,季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第二段“我是搞语言的,物理只有高中水平,电子则一窍不通。我读这一本融合文理的书,真是苦乐参半。读到讲物理学的部分,则若读天书,不知所云,味同嚼蜡,苦不堪言。谈到讲艺术的部分,则豁然开朗,字字珠玑,其甘如饴,乐不可支。”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内涵、形式与作用。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体验文化交流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逐步引导他们从表层的文化交流现象,深入到文化交融的内涵与价值层面。
2.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化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文化差异、交流与交融的内在动机。
3.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消除误解和偏见。
4.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书面作业:
a.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观察报告,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案例,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作用及影响。
b.设计一份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的调查问卷,并邀请身边的同学、家人或朋友参与填写,收集数据后进行分析,总结文化交融在生活中的体现。
2.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跨文化交流活动,如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社区文化体验活动等,并撰写活动心得,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看待文化交融的价值。
2.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消除学生对异质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着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
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直接引用: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
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着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
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附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
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
主要着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着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集》(1987年)、《》(1998年)等。
吴全德简介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
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
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天人合一,文理互补季羡林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
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
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
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
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
”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
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
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
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
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
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
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
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
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
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
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
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
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
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
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
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
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