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合集下载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画。读者只要看一看这本书所附的那一些
总之,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
买验室中产生出来的彩色图片,很难有人 实,是无法否认的。
不感到大吃一惊的。这一些自然产生的图
可是,我想再进一步追问一句:在人
画,鬼斧神工,与中国文人笔下的画毫无 文社会科学中,科学只能同艺术交融吗?
我认为,不会的。我希望文理双方的专家
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科学虽然
区别。他说,
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
“美大教
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
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 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 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 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 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
都要考虑交融的问题。各种的情
况不同,交融的过程也不会一
样。但是,在 2 1 世纪,文理交
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我热诚推荐吴全德院士的这
一本新著,科因为我并不全懂,所以
不敢说这是一篇书评,只能说是一
篇读爱后因感斯。坦热爱音乐众所周知,他 证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 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 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 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 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智 慧就不能开创新的道路,而没有智慧 的情感就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
是整个人生,是整个自然造化。“造化”就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至
是大自然。下面一直讲到“境外之像”, 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景外之像”,最终点到“意境”,是研究 象,我们目前还无法解
中国诗歌美术的一个人所共知的术语。 释。解释过了头,就会
这些话虽然是引自叶朗教授的著作,但 濒临神秘之义,我们还

高一下第六单元测试

高一下第六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违规(wéi)翘首(qiào)折腾(zhē)惟妙惟肖(xiào)B.珠玑(jī)档案(dăng)鸩毒(zhèn)寥寥无几(liáo)C.范畴(chóu)箴言(zhēn)咀嚼(jué)偃旗息鼓(yàn)D.瘟疫(wēn)纤维(xiān)埋怨(mán)金蝉脱壳(q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干躁潮讯跋山涉水苦不堪言B.气慨贮藏各行其是甘之如饴C.枉驾云萧一筹莫展抑扬顿挫D.琐屑震怒乐不可支班门弄斧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瘟疫的来源还应该归咎于这个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等。

(追究罪过)B.鲁迅在《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的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枯寂。

(枯燥寂寞)C.讲到艺术的部分,则是豁然开朗,字字珠玑,与甘如饴,乐不可支。

(比喻词句优美)D.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在俄罗斯却渐渐式微了。

(形式微弱)4、依次填入横线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我们面对着世界科技的高度___________与_________,面对着国际上激烈的国力________,而我国的科技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又有相当大的_________。

A.发达发达比赛差别 B.发展发达竞争差别C.发达发展竞争差距 D.发展发达比赛差距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从某一角度上看,科学是在讲《天道》,人文是在讲《人道》。

B.发表一种意见而得到赞同,这也是知己的一种表现形式,我焉能不大喜呢!C.2011年11月2日,我在“北大论坛”上做了一次发言。

D.声讯时代的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等无关。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这样的局势虽然给以色列的政治生活带了了影响,但是也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科学精神: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3.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习重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意义。

【学习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要求。

【新知探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本P106-107,完成下列问题)文化交流1.意义:2.要求:文化交融1.意义:2.要求:(1)意义: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要求: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文化交融(1)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有利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④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要求: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拓展探究】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要坚持“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要“引进来”,欢迎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文化交流中要吸收和借鉴各国有益文化,同时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落后腐朽的成分,警惕文化渗透。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分析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分析
● 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 科研驱动 — 好奇心、责任心、功利心
★ 科学精神 — 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实证精神、独立精神、源理精神 …… ★ 能力锻炼 —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先天禀赋、客观机遇、社会环境、后天培养
18
—— 决定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科学技术哲学 人口经济学 各种专门心理学 科技法学 资源经济学 教育技术学 环境经济学
● 人文社会科学中反映科学技术题材的很多 科技成果作为人文学者创作的工具和器械
14
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
20世纪上半叶:“生物-医学模式”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贯穿其中的是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
亚里士多德 阿几米德 哥白尼 达芬奇
张衡 沈括 苏东坡 徐光启
诺贝尔:电化、化工、炸药、机械、生、医、文学 科学家→ 发明家 →企业家→ 慈善家 诺贝尔 诺贝尔奖 诺奖情结
4
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它
● 社会敬重博学多才的人 ● 大学问家社会地位较高,衣食无虞,潜心钻研 ● 教育制度有保证
●学校培养学生惟恐通不过考试 社会用人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 ●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时有脱节 学生求职不易 社会求才困难
25
●同一班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大不一样 成功者很多必要的能力,现代教育提供不了 捕捉机遇能力 自我定位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扬长避短能力 各种表达能力 人际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从个人来说,能文理交融最好,如做不到, 因势利导,自我定位,“天生我才必有用”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2.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3.和前一篇课文一样,本文的教学也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 示例:一、课前准备(一)浏览课文。

(二)查阅有关季羡林、吴全德及文中涉及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片或PPT。

二、导入以学过的课文《科学是美丽的》及相关图片导入,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进而导入本课。

三、检查预习学生陈述或展示相关资料,老师补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评价,给予肯定。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 试卷及答案2

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 试卷及答案2

试卷B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意境出其制胜瞩目(zhǔ)谨小慎微(sài)B. 杀戮敬业乐业莅临(wèi )鸢飞鱼跃(yuān)C. 信念随波逐流缜密(zhěn)鹬蚌相争(yù)D. 松弛老奸巨猾揣度(duó)深陷囹圄(wú)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 遏制次序善B. 遏制秩序擅长C. 遏止秩序擅长D. 遏止次序善于3.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B. 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

C. 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故意刁难。

D. 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的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一碧万顷一鼓作气B. 唯利是图搬弄是非C. 家喻户晓不言而喻D. 名正言顺名列前茅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

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

B. 细碎的微雨中、村庄、长桥、远阜、树林就像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如斯美景中,人的境界也仿佛得到了经验。

C. 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j 怎能创造 中 国风唔 的水墨画呃 l 再 美 身 没专 的 。艺 术 如 吴先生在全 书几个 地方舌 强请 了 “ j 开 美有 发 右啮” 。关于这 个作 看. 有人 臣 个 三 观 题.吴先生在本 书中 成 分 在 . 有
”我 黑曜 尔的美学 有 极长 极细 致 论述 我不 全 部 引用 。 在 。 核 心问题是 :根 据科学 家的 究 ,左 脑是 没 有深 ^ 研究 , 知 “ 理性脑 ” .右脑是 “ 感情脑 ’ 。也有人 称左 道 熊秉 明 先生 宴体的 意 脑为 “ 自身脑 ’ ,芒脑为 祖先I 。吴先 见 是 什 厶 但是 , 我 认 ” 生认为 ,建 国后 E 应试数育 ” 边忸地 为 , 如晏 把 j ,
也要有拉 斐尔那样 的亘家 :既 要有 塑必须有 贝多 巯 既要毒达尔 文 也
学 中 国 人 20 年第 3期 02
维普资讯
中 国 论 坛
9 z像 ” .最终点丑 意责 ,是研 究中匡 规霉 ,
诗歌美术 个人 知日 术语 。这些 污 不 和科 学要 求芭
前提倡 素质熬育 ,应 着重开发右船 返样 起 摆在
个魄赏者眼前 ,
就甏提 高艺术鉴 赏力 提高 创新欲 望 容 他 只要看到 画美 便舍 得到美的 享受,碍
易激 发灵感 , 人心平气; , 涯平静 专 } 生 ] 协 型 一 . 陡乐 得到 启发.得到 灵感 。他不去 , 乜
维普资讯




北京 大学教 授 季 羡 林
年 1 月 2日.我在 北 六论宏 ”上 必须有卡秉 ‘ 次 发 言 天^合
的著作 家。此种种 ,“ 皆
学 家 追 求美 感受,他1 懂得 美学 中 ] 广 =

(完整word版)语文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略表

(完整word版)语文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略表
2.学习以事明理的论证方法。
3.领悟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第二单元
责任与义务
1、从课文的学习中感悟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
2、进一步提高整体领会的阅读能力。
3、继续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学习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5学会在特定场合下进行得体的洽谈。
2.仔细阅读和品味文章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品味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句子。
3.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4.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接待
一热情欢迎客人的到来;客人离开时,要热情话别。
二对客人的谈话表现出热诚和关注。
三、与客人谈话时应在语速、音量、遣词造句等方面因人而异。
条款式文明书写法:1标题;2正文;3落款;4内容、结构、语言。
数码新品展销模拟洽谈
5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

1、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社会与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就业与选择工作时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两方面为进入社会早作准备。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把握本篇演讲词“了解听众对象、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详略内容”的写作特色。
创业:书写华美的人生乐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调查
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1、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要求,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2、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3、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与方法、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4、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流程
组建小组——收集材料——调查准备——开展社会调查——写作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课题
第十七课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授课日期
2017年与能力: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三、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具
课本、黑板等
练习
语文课本的“练习与思考”部分
教学内容:
一、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二、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五、课外延伸
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
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