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课)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1.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
“新”是因为它的内容包括()2.近代中国被喻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3.右图所示高作的核心思想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师夷长技以制夷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4.戊戌变法的要紧提倡者包括()①林那么徐②康有为③梁启超④孙中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引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缘故是()6.陈独秀以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7.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假设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这主若是指()8.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9.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政治家是A. B. C. D.10.毛泽东以为“十月革命帮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要紧缘故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1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竟然高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因此咱们要诚恳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不然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确实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1917年5月1日《新青年》3卷3号材料二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材料三那(孔教)实际上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共和招牌”指什么?国会议员高声疾呼“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2)上述材料中,作者对孔子和孔教持什么态度?分析其缘故。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AB明清时期已经显现,D是辛亥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的新思潮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3 Word版含解析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
”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解析: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这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1917年,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D项。
答案:B2.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为有系统之学理。
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给了马克思比较高的评价,但没有体现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答案:B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的争鸣时期,经过无数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终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成为改造旧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也符合中国国情B.“工读互助团”没有真正的理论家C.胡适只代表个人,李大钊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D.其他观点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解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故选A项。
答案:A4.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能表明()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

1.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
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
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
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 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3.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
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是针对()A. 思想观念B. 军事技术C. 经济方式D. 教育制度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6.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标准》分析1.鸦片战争后,首先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继而产生了兴办近代企业以与西方抗衡的洋务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课标要求学习的重点知识,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启蒙作用。
2.进入民国之后,有识之士在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同时,洞悉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新伦理代替旧伦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乘十月革命的东风,向国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传播,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得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本专题阐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在对专题内容的学习中,应熟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间的关系,了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同时要探讨思想解放潮流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课前练习]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概念阐述】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所震撼,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这一时期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
魏源在其代表作品《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它成为这一时期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新思想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他们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他们提出了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发展,种种因素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由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和发展。
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中孙中山提出并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民主共和思想的集大成。
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一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短暂的迅速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浙江专版讲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含答案 精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3)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新思想(1)核心: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①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1)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供选考学生使用)1.背景(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019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质量检测(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编译《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A.要不要社会革命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3.“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4.“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5.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
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A.魏源C.陈独秀D.孙中山6.1905年,一本书使安徽少年胡洪骍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
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
这可以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7.19世纪末,有人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014·威海)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C.反对空谈义理D.主张向西方学习【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的一页。
所以答案选D。
2.(2014·威海)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
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C.统治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采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说明了C,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禁烟期间并未出现,所以答案选D。
3.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师夷长技”说明国人已认识到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先进,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认识还谈不上“充分”,故排除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第3课
1.“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
”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
A.五四爱国运动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诞生D.中国共产党诞生
【答案】 B
【解析】“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题时注意时间1919年和人物列宁,可知是马列主义。
而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故选C 项。
3.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这种潮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新文化运动
C.资产阶级兴起D.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A、B、C三种潮流在《庶民的胜利》发表前都已出现,只有D是在中国和世界上新出现的思想潮流,故选D。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社会改良组织
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 D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比较鉴别,最终确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1921年成立了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开辟了道路。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的争鸣时期,经过无数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终于战胜了
所有的敌人,成为改造旧中国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也符合中国国情
B.“工读互助团”没有真正的理论家
C.胡适只代表个人,李大钊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
D.其他观点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成果和社会实践,再加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创造,总结出了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中国人结合本国国情,科学地改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
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材料二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管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
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印象。
——《毛泽东自传》材料三上海《劳动界》第七期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
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
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谁?
(2)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探索中的中国人指明了出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李大钊、陈独秀。
(2)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他们创办刊物、举行演讲、创办学会团体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1.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 A
【解析】结合统计数据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
”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答案】 B
【解析】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1917年,中共还未诞生,D错。
3.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能表明( ) 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
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D
【解析】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4.(2014·吉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物,主张改良,对革命,对当时许多人受到俄国十月革命鼓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的做法,不赞成,认为变革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反对急进。
他最可能是( )
A.李大钊B.陈独秀
C.胡适D.鲁迅
【答案】 C
【解析】分析材料,该人物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与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思想一致,故选C。
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
B.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传入中国
C.先进的知识分子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D.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D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并没有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
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
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车夫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各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法?
(3)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胡适认为空谈主义非常容易,但无用处,即反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存在。
应解决。
胡适企图用改良主义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马克思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3)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