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影响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 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 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
唐宗室弟子李洞屡考不中,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 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问题设计: 通过孟郊、刘得仁、李洞三人的人生经历,你能提取出哪些信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 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将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在地方设中正 官,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 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 “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 评定每个人的“品”。将人物等级分为九个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 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 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 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 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武则天时期,刘祎之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 品(三省长官名)。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 死,时年五十七。时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怀集庸调银饼
问题设计: “庸调银”反映了唐朝的什么赋税制度?有何影响?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执有行未诏当令,则门审核诏令 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
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 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礼部
——《朱子类语》
草拟诏令
工程 营造
司法 刑狱
兵籍 军令
祭祀 教育
户籍 赋税
铨选 考核
皇帝
同意后交予审议
中书省
封驳
起草政令
门下省
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朝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 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 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汉代
品行才能(孝廉)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
察举制
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 察举制
一(种常岁由举举下)而上推察荐人举才制为非(常特官科举的) 制度。
察举制难以维持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 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 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基础。 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交 结朋党,干扰选拔,威胁中 央集权。
乡里清议图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作用;选举权复归中央,巩固了中 央集权。 局限性:后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官吏素质;选官范围狭小,朝廷无 法选择真正的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盛世→动荡
京杭大运河的 重要意义?
唐朝灭亡的时间?
谁在位期间将唐朝 推向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是 什么转折点?
唐朝通过什么方式处理与吐蕃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 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 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 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 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 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 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 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ppt

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ppt
影响: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 机隐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 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历史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 唐制度 的变化 与创新P PT课件 【精品 课件】
历史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 唐制度 的变化 与创新P PT课件 【精品 课件】
历史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 唐制度 的变化 与创新P PT课件 【精品 课件】
宗主督护制
宗主:十六国大动乱时期,留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世家大族与地方 豪强通过作坞自保的方式而成为坞主或壁帅,他们拥有众 多的宗族、部族,修有坞壁,建有甲兵。这些豪强被称做 宗主。
宗主督护制: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 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 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 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 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 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三省六部制
形成、发展与完善: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
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
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历史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 唐制度 的变化 与创新P PT课件 【精品 课件】
影响 ①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促进社会阶
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提高了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
历史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 唐制度 的变化 与创新P PT课件 【精品 课件】

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

统编版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
◎唐代三省位置图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职能及运转:
男厕太多, 增加女厕!
最近有群众反映, 景点女厕不够啊!
皇帝
没毛病
开干!
相权三分 职掌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 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 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 一问题呢?
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曹魏时中央任命一些“贤有见识”的人 充任中正官,派他们分赴各地,由中央分 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按家世、才能、道德, 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分别品第,并 加评语。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 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造成了士族、大家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化。
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
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
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且由于中正官 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 举 制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 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 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内容:分制举和常举
(1)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 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3)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方可正式任官。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立和发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
宰相。
二、中枢之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影响: (1)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有利于提 高行政效率; (2)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重视程序合法性,有利于节制君 权,弥补君主才干不足,减少决策失误; (4)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影响深远; (5)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如 日本大化改革。⑷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 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 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西周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战国至秦
察举制 依据品行
汉朝
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
魏晋南北朝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概念: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 初创之举时秀,才犹,能不“知盖书以。论
选官制度中央委任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 人才优举劣孝,廉非,为父世别族居高。
(2)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劳 动者能占有一小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按人丁计征才有可能。一旦均田制 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三、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初 租庸调制
780年 两税法(唐朝中后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PPT课件
”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九品中正制( )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由此可见,尚书省( )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
(2)三国:曹丕设中书省,起草发布诏令;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1)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国家政治被士族门阀世代所把持。
科பைடு நூலகம்制
“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
一种由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作用:“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科举制的进步性。
(1)信息
①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②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③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 ④进士科很难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均田制实施
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 收入
标准
人丁为主
均田制无法推行

①唐三太省宗职:权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省 )
②宰相相权会三议分(,政三事省堂长)官都是宰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2.职责和特点

草 拟

诏 令

)省
皇帝
讨论回答:唐朝宰相与秦朝相比, 权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负 责

执 行

)省
减少了,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
门 (

审议权、执行权。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下 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 阅读教材前两段,完成表格:
演变趋势:
时代
选官制度
标准
选拔方式 ①标准:由家世、 财产血缘等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2.科举制度 (1)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完善: ①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 进士 和 明经 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意义: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我的结论】 特点:选拔标准是才学、道德、品行, 选拔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积极影响:打破了先秦 贵族血缘世袭制,拓宽了选官渠道,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 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 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思考】 唐朝的皇帝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 部门选择新的办公场所,让一名工匠来设计图纸,这名工匠设 计了很多方案,只有下面这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1)据材料一,说明察举制选官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教你读史】 材料一说明了察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和 方式,“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了汉朝选拔人才 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当时选拔人才的 方式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向中央推举。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皇帝为什么认可这一份设计方案? 答案:便于皇帝控制权力。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 开始实行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时期 颁布 均田令 , (1)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2)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3)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 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 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这种……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 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托 中正官 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 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由重视 家世 、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 主要看重家世。 (4)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思考】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 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心智 不全者也可出任高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3.唐朝 (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 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称为庸。 (2)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①内容:每户按 人丁 和 资产 缴纳户税,按 田亩 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 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省、 中书省 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期 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知道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以唯物史观 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2.识记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理解君权、相权的博弈过程,认识古代中央机构的演进规律。 3.了解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评述赋税制度的演变规 律,认识制度创新的进步性和影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习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 史高中 必修中 外历史 纲要上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教你读史】 材料二以句号为界,划分为两个层次,分 别从“创新之处”和“最大合理性”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 响。 【我的结论】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 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