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2)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枫桥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来描绘夜晚的氛围。
这一景象让人感觉到夜幕的降临,周围的环境变得寂静起来。
接着,诗人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夜晚枫桥下的景象。
江岸的枫叶随风摇曳,倒映在江水中,与渔夫点着的火光交相辉映,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绪。
接下来,诗人改变了描写的角度,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他离家在外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楓葉落時枫桥孤”反映了一个人夜晚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以其细腻婉转的词藻和深情款款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感慨故乡之情的真挚之情。
别董大“别董大”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抒怀之作,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离去的无尽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词人直接将寻常的情境转化为诗的对象,用“明月别枝惊鹊”来描绘出离别的气氛。
明月高悬于枝头,惊起的鹊鸟在夜空中惊扰的场景生动形象。
接着,杜牧写道“清风半夜鸣蝉”,这里他将清风与夜晚的鸣蝉联系在一起,表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尽的思绪。
诗的第三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以写景的方式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场景,同时也表示了词人祝福朋友未来生活顺利的美好期望。
最后两句“听取蛩声知夜半,萤火虫辞晓飞”反映词人夜晚的寂寞和世事的无常。
整首诗以简洁的句式和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杜牧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之情。
暮江吟《暮江吟》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夕阳下长江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
诗的开头,刘禹锡用“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夕阳将长江染上一层金黄色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他写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描述了江风吹拂下江水的波澜之势,以及江面上红艳的景色。
再之后,诗人用“瑟瑟”悦耳的杂音来表示波浪的声音,展示了刘禹锡对长江江风特有的美景的独特感受。
别董大二首注音版

别董大二首注音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别董大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内容概述:概括《别董大二首》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注音版解析:介绍《别董大二首》的注音版及其对诗歌鉴赏的帮助
4.结论:总结《别董大二首》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组离别诗。
诗人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不舍的心情。
这两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第一首诗中,王之涣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
了离别时的苍凉氛围。
同时,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第二首诗中,王之涣继续描绘离别情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
雪中思妇遥相忆,灯下裁缝夜寄梦。
”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
勾勒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雪上空留马行处”和“灯下裁缝夜寄梦”的描绘,诗人将离别时的思念和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
《别董大二首》的注音版对于诗歌鉴赏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注音,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注音版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解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别董大二首》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
个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首优美诗歌的工具。
四年级下册古诗20首必背

以下是四年级下册常见的20 首必背古诗:1.《独坐敬亭山》2671.作者:唐・李白2.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望洞庭》671.作者:唐・刘禹锡2.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译文:洞庭湖水光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3.《忆江南・江南好》671.作者:唐・白居易2.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3.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4.《乡村四月》61.作者:宋・翁卷2.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乡村里没有闲着的人,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1.作者:宋・范成大2.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6.《塞下曲》21.作者:唐・卢纶2.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7.《墨梅》21.作者:元・王冕2.原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别董大等2首古诗教案汇编

《别董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
(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
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
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人:高适2、作品名称:《别董大二首》3、诗歌体裁:七言绝句4、创作背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短暂相聚后又各奔他方时所作5、诗歌原文6、诗句翻译7、诗歌赏析要点11 诗人简介高适(约 704—约 765 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111 高适的诗歌风格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12 高适的文学成就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别董大二首》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失意之时,高适以诗相赠,予以慰藉和鼓励。
21 诗歌原文《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1 诗句翻译《别董大·其一》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别董大·其二》就像鸟儿四处飘飞、居无定所,自我怜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41 诗歌赏析411 意境营造第一首诗开篇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景象。
黄云蔽天,白日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给人以一种沉重压抑之感。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豪迈豁达的语调,鼓舞友人不要为离别而忧愁,因为他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到处都会有赏识他的人。
这种以悲景衬豪情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坚定信心。
412 情感表达第二首诗中,“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诗人通过对董大身世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漂泊不定的同情。
别董大等2首古诗教案

《别董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
(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
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
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
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
别董大·其二原文及赏析

别董大·其二原文及赏析别董大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原文:[唐代]高适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分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诗人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5、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6、情感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诗人信息111 《别董大二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112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12 诗歌原文121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2 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13 翻译内容131 其一: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132 其二: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4 诗歌背景141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142 当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15 艺术特色151 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黄云蔽天、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152 对比手法:在第一首诗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豪迈的语句,与前面的凄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与祝福。
153 直抒胸臆:第二首诗中,“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贫贱之叹和对生活的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学习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
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
(生朗读)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
听老师读读。
(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生谈)。
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
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景)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
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
“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听。
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
(全班练读)2.指名个别读。
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
谁再来读?提名读。
(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
)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
(生齐读)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
(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
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
(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
“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心壮志,要有远大的理想。
有一位心理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懒洋洋地说:“我在砌砖。
” 第二个工人缺乏热情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 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高楼!”听完回答,心理学家判定:第一个人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只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位技术员;而第三个人心中已经立起了一座殿堂,因为他心态乐观,胸怀远大的志向!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只能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登上五岳的人,才能感觉“一览众山小”;看到大海的人,就会顿感心胸开阔舒畅;心中没有希望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心中没有梦想的人,是普天下最平庸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是最没有希望的人。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可见,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决定了他志向的短浅或高远;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决定了他的人生暗淡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