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别董大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①,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

注释:①[曛(xūn)]昏暗。

②[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2.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

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

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

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

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

”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

“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

同学们积极讨论。

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3.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别董大的意思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董大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

诗的全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的意思是:
第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景象,黄云遮天,太阳显得昏暗,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表现了送别时的凄凉氛围。

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北风和纷飞的雪花,进一步强化了送别时的寒冷和孤独感,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将面临的艰难旅途。

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告诉他不要担心未来的路上没有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信任和期望。

第四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友人的高度赞扬,意思是说,你的名声和才华已经广为人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识你、欣赏你。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
气和信心。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的一篇佳作。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枫桥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来描绘夜晚的氛围。

这一景象让人感觉到夜幕的降临,周围的环境变得寂静起来。

接着,诗人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夜晚枫桥下的景象。

江岸的枫叶随风摇曳,倒映在江水中,与渔夫点着的火光交相辉映,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绪。

接下来,诗人改变了描写的角度,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他离家在外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楓葉落時枫桥孤”反映了一个人夜晚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以其细腻婉转的词藻和深情款款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感慨故乡之情的真挚之情。

别董大“别董大”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抒怀之作,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离去的无尽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词人直接将寻常的情境转化为诗的对象,用“明月别枝惊鹊”来描绘出离别的气氛。

明月高悬于枝头,惊起的鹊鸟在夜空中惊扰的场景生动形象。

接着,杜牧写道“清风半夜鸣蝉”,这里他将清风与夜晚的鸣蝉联系在一起,表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尽的思绪。

诗的第三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以写景的方式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场景,同时也表示了词人祝福朋友未来生活顺利的美好期望。

最后两句“听取蛩声知夜半,萤火虫辞晓飞”反映词人夜晚的寂寞和世事的无常。

整首诗以简洁的句式和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杜牧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之情。

暮江吟《暮江吟》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夕阳下长江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

诗的开头,刘禹锡用“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夕阳将长江染上一层金黄色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他写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描述了江风吹拂下江水的波澜之势,以及江面上红艳的景色。

再之后,诗人用“瑟瑟”悦耳的杂音来表示波浪的声音,展示了刘禹锡对长江江风特有的美景的独特感受。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资料别董大二首

2017-2018年教科版(六三制)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资料别董大二首

《古诗三首》资料别董大二首《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

作品原文别董大二首(1)【其一】千里黄云(2)白日曛(3),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4),天下谁人(5)不识君(6)。

【其二】六翮飘飖(7)私自怜,一离京洛(8)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董大:指,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日光昏暗。

(4)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5)谁人:哪个人。

(6)君:你,这里指董大。

(7)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翮(hé):鸟的羽毛。

飘飖(yáo):飘动。

(8)京洛:本意京城洛阳,后泛指京师。

白话译文【其一】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其二】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创作背景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也离开长安。

是年冬,与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品鉴赏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六年),当时高适在,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别董大》的作者是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天宝八载(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辞去,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升侍御史、谏义大夫。

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出任淮南节度使。

后又任蜀、彭二州刺史,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官终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有《高常侍集》传世。

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注释]①董大:大约是董庭兰,一位颇有名的音乐家。

原诗共二首,这是第一首。

②“千里”二句的意思是说:千里黄云把太阳遮得昏昏暗暗;北风卷着大雪送走了南去的大雁。

曛(xūn):天色昏黄。

③“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你董大的啊![译诗]一望无际的黄云搞得日光昏昏,北风呼呼,雁声凄凄,大雪纷纷。

不必担心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身怀绝技的董大您呢![赏析]《别懂大》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

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写送别的情景。

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

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

离别在即,两情依依,身怀绝艺的董庭兰还要在这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奔波,诗人自己也是飘泊不定,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著名送别诗,其全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董大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中“千里黄云白日曛”描绘了辽阔的北方景色,黄云遮天,白日显得昏暗,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北风吹雁雪纷纷”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气氛,北风凛冽,大雁南飞,雪花纷飞,象征着董大即将踏上的艰难旅程。

“莫愁前路无知己”是诗人对董大的安慰,告诉他不必担心未来的路上没有朋友,因为董大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一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董大的赞美,意味着他的名声和才华已经广为人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识和尊敬他。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也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

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同时,这首诗也鼓励我们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别董大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小学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别董大》赏析(通用12篇)

《别董大》赏析(通用12篇)

《别董大》赏析(通用12篇)《别董大》赏析篇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

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

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

只有一群群叫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赏析】高适(702-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

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

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

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

别董大的原文及解释《别董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诗,全诗通过三段短小凝练的叙事,表达出了主人公的恭敬和感慨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理念和价值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析这首诗的含义。

别董大一时空,满眼离亭水烟中。

题字已断肠明月夜,更那堪、冷落灯红。

第一段描述主人公在离别的情景下,对于董大的离去感到了非常的悲伤和焦虑。

诗人通过“一时空”这个词语的使用,表现出主人公认为董大的离去是非常突然和意外的,没有任何准备。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就会失去重要的伙伴和牵挂。

同时,诗人使用“离亭水烟中”,强调了离别的场景之美,让读者更能够感受主人公的情绪。

这也带出了诗人的感悟,即“别离之后,相思之情更容易发酵”。

第二段中,诗人通过标题的铺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对于离别的悲痛和酸楚。

诗人使用“断肠明月夜”来形容主人公的心情,表达出了非常痛苦的感受。

“冷落灯红”则从另一个侧面,强调出独享孤灯的主人公,更强烈地突出了他对于董大离去的孤独和无助。

这也暗示我们要珍惜友情,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能在我们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喜过望千重雪,谷口车行一缆树。

有情蜡炬成灰泪,无力回天扶病去。

第三段,诗中的意象更加细腻,写出主人公心中的悲凉和沉痛。

白居易通过“千重雪”,显现出一种对于逆境的乐观和突破,但是在“谷口车行一缆树”一句中,玄妙地传达出了主人公孤独和迟疑。

“有情蜡炬成灰泪”中的“有情蜡炬”是形容董大的,他对于主人公来说是一盏温暖的灯,在离去之后,主人公心中的温度一下子就降低了许多,而这份情感已经沉淀成灰,如同热情散尽之后的余温。

最后,诗人用“无力回天扶病去”,表达出了主人公在文化和人类生命环保方面的关切,也突出了我们在身体上和知识上的无力感,暗示人生无常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别董大》一首简短而精致的七绝诗,通过三段短小凝练的叙事,表达出了主人公的恭敬和感慨之情,同时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短暂,以及主人公在失去亲友和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别董大
一、概述:
1、本课是北京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21课。

2、本课共三课时,这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阅读,初步体会古诗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初步体会古诗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送别诗的产生背景有了进一步了解。

2、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能结合课外资料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学生对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
点播。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

五、学习资源:
1、本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的
2、北京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6单元第21课
3、跨越式资源平台:http://10.116.20.2:8082
4、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络资源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说一说:从这首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时刻每个人都经历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别他的好友董大。

3、学生介绍送别董大的背景。

(二)、自学课文,初步体会: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2遍古诗,边读边体会诗句的意思。

2、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在书中画出来。

3、结合注释、展开想象同桌说一说这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难忘的送别时刻。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曛”让学生说意思。

(2)交流、反馈自学的内容,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四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董大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那么此刻怀才不遇的董大又是什么心情呢?诗中有一个字描述了他的心情,赶快找一找。

他仅仅是为眼前凄凉的景象发愁吗?(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和第三句来体会
(2)师: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已经很让人苦恼了,现在这冰天雪地的黄昏,更让董大悲观和失望。

诗人高适为了化解朋友的愁绪,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知己和君各指什么?同桌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3)补充资料:董大在唐代享有很高的盛誉,许多诗人也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诗人李颀在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这样写道: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了解了董大有着这样的才华,你想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董大说什么?指导朗读。

(4)现在,你就是董大,听了朋友的一番肺腑之言,你的心情怎样?
(5)再来读题: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作者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可是你们知道吗,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这时的高适到处流浪,穷困潦倒,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他在鼓励好友董大的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指导朗读,背诵。

(6)师生小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景悲壮、大气,后两句抒情慷慨、激昂,诗人将情与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让我们更深的感受到了真情的可贵、友谊的力量。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下面我们再来品读几首送别诗,读一读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
师生小结:这几首诗都是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们从前两首诗中读出了诗人的乐观,从后两首诗中读出了诗人的伤感。

2、阅读改写文章《赠汪伦》,边读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友情的。

(五)、打写创编:
让我们仿照《赠汪伦》这首古诗的改写方法,将景物描写与送别的场面紧密相连,把《别董大》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