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①,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
注释:①[曛(xūn)]昏暗。
②[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2.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
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
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
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
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
”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
“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
同学们积极讨论。
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3.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别董大译文及注释

别董大译文及注释《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后又各奔他方时的赠别之作。
第一首诗重在写董大,先勾勒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以表现其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中,后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展现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主要写自己,先回顾十年漂泊生涯,后勉励友人,也是自励,以调侃方式体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均是盛唐之音的生动体现。
一、作品原文别董大二首⑴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⑷,一离京洛十馀年⑸。
丈夫贫贱应未足⑹,今日相逢无酒钱。
二、注释⑴董大:名不详,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一说为董令望,事迹不详;一说为房琯门下琴师董庭兰,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据《旧唐书·房琯传》及《资治通鉴》,房琯于天宝五载(746)正月擢试给事中,天宝六载(747)春被贬宜春太守。
朱长文《琴史》卷四“当房公为给事中也,庭兰已出其门。
”⑵千里:一作“十里”。
黄云:北方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类说》:“天地曛黑,仰视又无纤云。
”雪纷纷:大雪飘落。
《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三家雰作纷。
”⑶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六翮(hé)飘飖(yáo):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六翮,鸟翅上的大羽毛,喻指有志之士的非凡才智。
《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
飘飖,飘动。
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⑹足:敦煌选本作“定”。
三、白话译文其一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其二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北师大版六语文下《32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第一二课时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送别诗。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一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古诗二首》导学案(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62金佛寺学校 六 年级 语文 学科学生导学案 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课题:《古诗二首》 计划课时数:2 主备人: 马天武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 年级主任签名: 时 间:__5__月___9__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通过朗读、搜集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来感知诗歌大意。
通过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读懂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习古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诵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1、高适(公元700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别董大》赏析(通用12篇)

《别董大》赏析(通用12篇)《别董大》赏析篇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
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
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
只有一群群叫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赏析】高适(702-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
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
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
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离魂莫愁怅, 看取宝刀雄。” ——高适 “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 笑,相送还成泣” ——王维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高适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吾亦辞家 久,看之泪满巾”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为什么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会有这 样的情感?
著名诗评人刘学锴说:“王维出身仕宦家庭,可谓少年得志。 然而就在科举成名这之后,王维遭遇了许多不幸的打击,再加上中 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 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怅婉而哀怨地感受着离愁 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常常吟诵着“遥知汉使萧天外,愁见 孤城落日边”的赠别诗,那凄凉的色调,正是诗人不幸遭逢和空寂 佛念相互融合的真实反映;高适的经历和王维恰恰相反,他幼年丧 父,深知世路的艰辛,靠了自己的苦学苦斗,终于加官封爵,虽然 他晚年官运享通,直至封侯,但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 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足以使高适炼就顽强拼捕的 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大度的风格。建 功立业的思想始终主导着高适的一生,因此他时时能把自己的功名 和社会的功利浑成一体,常常坦诚、大胆而毫无拘忌地吟唱着“穷 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良时 正可用,行矣莫徒然”。在这一系列赠别诗里,那种雄浑的音调, 豪壮的风格,正暗合着恢弘的盛形气象,顺应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 — — ︳ ︳—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1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简介《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翻译/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鉴赏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三》
•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篇作品是写高 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 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 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这首诗中 作者胸襟开阔,写别离一扫缠绵忧怨 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赏析《四》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 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 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 色。
赏析《六》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 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 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 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 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 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 慰藉。
理解填空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 景 ),通过 描写 ( 黄云 )、( 白日)、( 雪 )、 ( 北风 )、( 大雁)等景物,表现出离 别时( 凄凉 )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 隐喻( 董大 )即将远行。诗人当时处在困顿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 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 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 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 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 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渭城 春 留 依依不舍
点评: 本诗以清新的春景反衬友人离别的苦痛 后两句直接叙述临别话语,明白如话,毫 无修饰,却极为动情,最为感人,堪称送 别诗的千古绝唱!
•
你还能不能回忆起一些学过的 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董大
• 名叫董庭兰,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所以称董大。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 造诣高,受赏识。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 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高适送他正 是非常失意的时候。
重点字词解释
• • • • • • • ①董大: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⑤知己:朋友。 ⑥谁人:哪个人。 ⑦君:你。
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 以语相送,以酒相送,还是以别的相 送,其实都是以情相送。唯有真情相 送,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流传千古。
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 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 豁达的胸襟。
别董大
〈唐· 高适· 送别诗〉
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情 莫愁/前路//无/知已, 昂扬豪壮 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勉朋友,情谊深厚
凄凉悲苦
古诗小结
• 《别董大》这首诗从体裁讲是一首七言绝句 _____ 送别 诗,从内容讲是一首______ 诗。 高适 塞外 送别 • 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 在______ 董大 _________ 。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 高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董大又叫董庭兰,之所以叫他董大是因为 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一 。 _____________
听了这样的话,董大心情 又如何?
点评: 《而庵说唐诗》认为“此诗妙在粗豪。” 不难看出,高适是一个情感特别强烈的诗 人,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表情方式,而是 直泻胸怀。 全诗把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语 言质朴,风格豪放,感人至深。
赏析《一》
•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 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 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 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 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 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 风格的佳篇。
古诗二首
——离别· 诗
别
标题
董
高
大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唐代诗人, 早年很不得志。一 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由 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 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 塞诗。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赏析《五》
•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日暮 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 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处 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 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 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 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 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 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 酸。
全诗翻译
•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 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 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千里黄云白日 曛
北风吹雁 雪纷纷
这两句给人
凄凉空旷
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将与 知己分别的董大心情如何?
莫 前路无知己, 愁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昂扬、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 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