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明易代之际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第十一章明代诗文和戏剧第十一章分以下三节:一、明代诗文二、明代传奇三、明代杂剧第一节明代诗文一、明初诗文与台阁文风1、明初易代之际的诗文作家:他们多数是经元入明的,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乱,对社会民生及治乱兴亡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所以往往能写出一些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其中宋濂以文名,高启以诗称,刘基则诗文并著。

(1)宋濂散文创作:传记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神情毕现,细致生动;记叙文则文笔简洁清秀,景中寓情,颇有风味;为世传诵之文《送东阳马生序》,自叙求学经历之苦,以劝马生珍惜时机,进德修业,描述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2)高启诗歌创作:高启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才华横溢,诗风雄健而豪迈,且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用自如。

代表作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全诗波澜壮阔,气魄宏伟,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中,抒写他对历史的回顾;在深沉的历史回忆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重新统一的喜悦。

(3)刘基诗文成就:刘基文章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而诗歌可与高启相抗衡,是明初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他为文的主张在于“明道”,讲求“体格严正”,作品多揭露时弊,多所讽喻,名篇如《卖柑者言》,通过卖柑小贩和作者的议论,批判了元代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文笔犀利,生动有力。

刘基的诗风格古朴、雄放,古体诗成就较高。

2、“三杨”与台阁体:继刘基、高启等人之后,从永乐至成化的八十多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一种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风靡一时。

“三杨”均是“台阁重臣”,位至宰相,他们大量地写应制、颂圣以及墓志铭、神道碑、题序、赠答之作,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应酬捧场的应时文字。

虽然他们自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实是平庸呆板,毫无生气。

由于当时统治阶层的提倡和推崇,这种文风几乎垄断了整个文坛,直到前后七子起来极力反对才得以改变。

二、复古与反复古运动1、“前后七子”与复古运动明代从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的一百余年中,文坛上出现了由“前后七子”倡导并实际参加的复古运动,使曾长期占据明代文坛统治地位的“台阁体”逐渐淡出。

第一章绪论及概说

第一章绪论及概说
第一章绪论及概说
一.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
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 2.正统文学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 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3. 文学理论的繁关于教学 ¡ 关于参考书目
4.《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徐子方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喆 全真养性 敬天爱民
第三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1.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分化得到加强。 2.正统文学的复古之风盛行。 3.通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参考书目
1.《中国通史·元代卷》,白寿彝主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
2.《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8 。
3.《元代文人心态》,么书仪著,文化艺术出 版社,1996。
第一节 元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 蒙古族入主中原,结束了自宋以来的分裂局面 ¡ 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 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 ¡ 大力推行全真道教 ¡ 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 ¡ 交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第二节 元代的文人心态与文学
1.天崩地解的遭遇和夷夏观念的折磨。
“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科举废除的尴尬和全真道教的影响。

蒙元之贰臣,朱明之废宦,易代之文人——论元明之际作家危素

蒙元之贰臣,朱明之废宦,易代之文人——论元明之际作家危素

厦 门教 育学 院学报
21 0 0焦
散 见于方 志 、他 书 的也 不在 少数 。这些作 品大多
以说 和整个 元代 中期 的文 学标准 初无二致 ,换 言 之 ,是 中期 诗 文 那 种 “ 大 舂 容 ” 的 文 风 在 晚 盛
数作 于元 代晚期 ,人 明 以后 的较少 ,读者 能借 以
观察 了解元 明之 际 的社会 和文 化情 况 。
期 的 自然 延 续 。唯 一 的不 同 ,是 时 代 不 同 了 。
二 、诗 歌 散 文 之 趣 尚
危 素 曾在 《 苏 参 议 ( 与 即苏天 爵 ) 书 》 中 谈及文 章 的意 义 、价 值 、传统 和功用 ,并 评 论古
来 直至 隋唐 的文 章 云 :
论 元 明之 际 作 家 危 素
张 文 澍
( 北京师范 大学 古籍 与传统文化 学院 ,北京 10 9 ) 0 12
[ 摘
要】本 文论 述元、明 易代作 家危 素 的诗 文创 作 内容 和风 貌 ,及 因其 自身性格 和外部 原 由造成 最
后 的 悲剧 性 结 局 ,认 为 他 的 作 品 既 歌 功 颂 德 ,体 现 出元 代 中期 “ 大 舂 容 ” 文 风 延 续 到 元 代 晚期 的一 面 ; 盛 又 不 得 不 睁 开 眼 睛 ,如 实描 写 易代 过 程 中残 酷 的社 会 现 实 ,反 映 了元 代 晚 期 文 学 创 作 向 现 实 回 归 的 一 面 。


缘起
京) ,才 仓促 应 召 复 官 ,才人 官 署 而 敌 师 已经 入
危 素 ( 3 3 l7 ,字 太 朴 ,抚 州 金 豁 1 0 一 3 2) ( 江西 金溪 ) 人 ,是 由元 人 明的重 要 学 者 和 作 今 家 ,《 明史 ・ 苑传 》 有传 。他在 元 、明两 朝 的 文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欢迎分享。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古代文学明清时期知识点

古代文学明清时期知识点

㈠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明前期: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XX四梦》、吴承恩《西游记》、XX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

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㈡明代俗文学的繁荣: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XX、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

易代之际的诗文(了解下人物就行)p2361)宋濂:《宋学士文集》2)X基:《诚意伯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3)高启:《高青丘集》“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X,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4)方孝孺:《逊志斋集》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明前期上层官僚形成的一种文风,主要是粉饰太平之作)P238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作品特征:内容贫乏,多应制之作,题材多为“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阳(试图以雄浑之体改变萎弱诗风)主X:诗学汉唐p238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前后七子(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理论:主X:“真诗乃在民间”,主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模拟以形式为主。

5、“吴中四才子”是指谁。

p240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XXXX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主X: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7、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什么。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章回小说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特点怎样?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除分回分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这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等。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题,决定了全书贯穿始终的拥刘反曹倾向。

这个倾向,实际上反映的是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故历史上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在正宗的历史著作中,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

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皇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

2.《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集团来表现的,每个集团各代表什么理想?《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是通过三个集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唯在牡丹) (三)《南柯记》淳于棼、契玄禅师 (四)《邯郸记》 卢生、吕洞宾
牡 丹 亭 游 园 惊 梦
·
三、《牡丹亭》
(一)思想内涵
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改造
矛盾冲突:情与理的冲突
正方: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苗舜宾、判官、
皇帝
反方:杜宝、陈最良、石道姑、李全
(二)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 书。她由《诗经· 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 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 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 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 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 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 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 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 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 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 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 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 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传 奇
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曲律更为严格
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明初传奇
(一)教化传奇作品
丘浚《五伦全备忠孝记》伍伦全、伍伦备
邵灿 《香囊记》张九成、贞娘
(二)下层文人的作品
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金印记》(苏秦)、《双 忠记》(张巡、许远)、《连环记》、《精忠记》 以平民生活为题材的:《寻亲记》、《跃鲤记》 (姜诗、庞氏1、生平(1521-1591) “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2、剧作:讽世杂剧“四声猿”(狂鼓史渔阳 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凤得凰) 3、理论著作:《南词叙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 殷
江 南 奎
江南忆,何处忆当先?先忆吾家春水船。有酒有花重 庆日,无风无雨太平年 。朝夕侍宾筵。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 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 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 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洪武七年,朱 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 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古之为士者以登仕版为荣,以罢职不叙为辱;今之为士 者以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 之罪,以鞭笞捶士大夫多矣。”
遇史克敬询故园
杨 基
三年身不到姑苏, 见说城边柳半枯。 纵有萧萧几株在, 也应啼杀城头乌!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邻叟收饥犬,途人折好花。 林空烟不起,门掩日将斜。 ——《江上见逃民家》
步至东皋 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 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
高启《梅花九首》其一 高启《梅花九首》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指南朝梁何逊, 何郎,指南朝梁何逊,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早知应飘落,故逐上春来! 早知应飘落,故逐上春来!
舟泊南湖有怀(二首) (二月十二日,舟泊彭蠡南湖嘴,风雨甚寒。忆吴中是日 郡人皆试夹纱衣,单罗扇,往范家园看杏花。入春来此,为行 乐之首。) 纱衣罗扇一时裁,两两三三作伴来。 正是吴中好风景,范家园里杏花开。 单罗小扇夹纱衣,冠子梳头插翠薇。 知是范家园里醉,无人不戴杏花归。
忆昔行赠杨仲亨 杨 基 嗟我忆昔来临濠,亲友相送妻孥号。 牵衣上船江雨急,辟历半夜翻洪涛。 濠州里长我所识,怜我一月风波劳。 呼儿扫榻妾置酒,买鱼炊饭羞溪毛。 酒酣话旧各涕泣,邻里怪问声嘈嘈。 明朝府帖促盖屋,旋飖瓦砾除蓬蒿。 ……
《青丘子歌》
凉风吹广泽,日暮多浮埃。中有失侣鹤,孤鸣迥且哀。修翮既摧残, 一飞四徘徊。矫首望灵峤,云路何辽哉。渚田有遗粟,欲下群鸿猜。 岂不怀苦饥,惧彼罗网灾。
荫之长林下,濯之清涧隈。圆吭发高唳,华月中宵开。 (《孤鹤篇》)
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雨中客僧舍》) 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 毛泽东《 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
元明易代之际文学概述
吾所用诸将,皆濠、泗、汝颍、寿春、定远诸州之人,勤苦 俭约,不知奢侈,非比浙江富庶,耽于逸乐。 人莫不慕富贵,然致富贵易,保富贵难。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统计,苏、松、常、镇、湖、嘉六府 土田仅占全国总数的4%,而田赋占全国总数的22%。
江南赋税甲天下,苏松赋税甲江南
政治环境的变化与诗风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