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血液还扮演着维持正常体温、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常见疾病。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和无机盐组成。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它在维持体液平衡和输送溶解物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并将其传递给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结合氧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保证氧的运输。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并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血小板则与血液凝结相关,在创伤部位形成血块以防止过度出血。
二、血液的功能1.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将身体吸收的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血液还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提供能量和原料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2. 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肾脏通过过滤血浆中的废物,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同时,在肺部发生的呼吸作用中,血液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白细胞可以通过磷酸酯酶释放出溶菌酶来消灭外来细菌,或者通过吞噬作用将病原体摄入并消化。
4. 维持正常体温血液的循环还有助于维护正常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让热量从体内排出。
而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温度。
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1. 贫血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减弱的疾病。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血液基础知识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1.血液的功能✧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
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血浆蛋白质血液凝固因子红细胞血饼有形成分白细胞血小板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红细胞血液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1). 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
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
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
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
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
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二分类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形状和功能:白细胞为球状结构,细胞内有核,直径7~15μm。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其
中蛋白质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3. 红细胞(也称为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
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和二
氧化碳发生反应。
4. 白细胞(也称为血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
身体的免疫和抗感染功能。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到
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6. 血型是指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
目前,常见的
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不同的血型之间可以进行输血和配型。
7. 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确保出血区域迅速被修复。
血液凝固
过程中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将受伤
血管封闭。
8.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携带
营养物质、维持渗透压、参与免疫反应等。
9.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的运输至关重要。
正常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大约为每升红细胞中32克。
10.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肝脾等器官分解和代谢掉。
这些都是血液基础中的必学知识点,对于了解人体血液的构成和功能非常重要。
血液基础知识PPT课件

10
22C条件下,特制塑料袋振荡保存5天 (血小板) —30C条件下,速冻可保存1年; (新鲜冰冻血浆) 3。生物制剂: 白蛋白,丙球,浓缩八 因子。
24
献血影响身体健康吗?
血液的生理: 血量:一次献血只占循环血量的5— 10%,不影响血液的循环功能; 红细胞代谢:每4个月全身的红细胞就 要全面更换一次,不献血红细胞也要衰 亡; 现在观点: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对骨
髓造血机能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促进身 体的新陈代谢。
25
献血的社会实践: 国内外有千千万万的人参加献血,有 的同志坚持多年不间断的献血,身体非 常健康。
31
血小板 内科: –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 可输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 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 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3
也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胎儿出生后,肝脏造血停止,脾脏成为 造终身造淋巴细胞器官,
骨髓成为最重要的造血器官。 骨髓每秒钟可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
人体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细胞都是来 自肝脏、骨髓、胸腺里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的理化特性(2)-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
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若白蛋白明显减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浆蛋白总含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
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即可看到:在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ghost cell)。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在某些溶血性疾病中,病人的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I溶液浓度均比正常人高,即红细胞的渗透抵抗性减小了,渗透脆性增加了。
人体血液基础知识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
PK K 胶原
Ⅲ Ⅶa Ⅶ
Ⅻa
Ⅻ
Ⅺa Ⅺ
Ⅲ/Ⅶa
Ⅸa
Ⅸ
Ca2+ PL
Ⅷa PL
Ca2+
①Ⅹ
Ⅹa
Ⅹ
Ⅴa PL
Ca2+
XIII
②Ⅱ
Ⅱa XIIIa
③Ⅰ
Ⅰa CLIa
63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区别
启动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因子数 反应步骤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29
数量:
成年男性 RBC: (4.0~5.5)×1012/L Hb: 120~160g/L
成年女性
RBC: (3.5~5.0)×1012/L Hb: 110~150g/L
30
功能:
*运输O2、CO2 缓冲作用 免疫功能
31
(二) RBC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RBC可逆性卷曲变形的能力
Ⅻ 全在血浆中
多 多 较慢
外源性凝血
Ⅲ 血浆和组织中
少
少 较快
64
凝血特点
正反馈 Ca2+: 促凝血作用
(四)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关键 FⅢ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维持和巩固作用
65
(五) 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功能, 遮盖内皮下胶原组织。 合成PGI2和NO, 抑制血小板聚集。 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 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
34
⑶ ESR↑的原因 — RBC叠连
决定因素 — 血浆成分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ESR↑ 如风湿热、活动性肺结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定义:红细胞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血型分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
高校教育精品PPT
19
(二)ABO血型系统
-13
1.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F)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A B A和B 无
血清中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4.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红细胞 血清
红细胞 血清
受血者
次侧 主侧
可输血
+
+
输血禁忌
+ 高校教育精品PPT少量缓慢输血
22
(三)Rh血型系统
1.分类
Rh (+):汉族占%,血清中均不存在天然凝集素 Rh (-):若接受了Rh (+)人的血,后天产生凝集素
1.原料:Fe2+ 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内因子巨幼红细胞贫血 3.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高校教育精品PPT
10
二. 白细胞(WBC) -6
(一)按有无颗粒分(F)
1.粒细胞 中性粒 嗜酸粒:限制嗜碱粒的致敏作用,参与对的蠕虫免疫 嗜碱粒:合成组胺等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3.是H2O在各结构间转运的动力,H2O从P渗低P渗高
(二)血浆渗透压分类(F)
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高校教育精品PPT
5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二. 白细胞(WBC) 三. 血小板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按功能分
吞噬细胞:中性粒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免疫 免疫细胞:T(细胞免疫 )高、校教B育(精体品P液PT免疫 )淋巴细胞特异免疫11
三. 血小板
-7
(一)正常值
10-30/mm3 ,过多(100)血栓 ,过少(5)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F)
粘附
聚集:致聚剂 有ADP、血栓素A2 、胶原等
一. 血液凝固 二. 抗凝系统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高校教育精品PPT
14
一. 血液凝固
-9
(一)凝血因子 (F)
1.定义:血浆或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
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它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 2.特点 大多无活性
因子I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VitK参与
3.凝血时间:衡量凝血因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否正常
高校教育精品PPT
20
2.血液的免疫反应:红细胞凝集(F) 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 血清上相应凝集素
-14
相应抗原+ 抗体
免疫反应 红细胞凝集
体内: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的机制
高校教育精品PPT
21
3.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 型其它血型,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2)外源性凝血:III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简单维持凝血
3.特点:VIII和V为辅助因子若缺乏血友病
高校教育精品PPT
16
-11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
(一)过程 抑制物(-) (+)激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由内皮细胞合成
7
-4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定义: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F)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 3mm 女: 10 mm 意义: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
高校教育精品PPT
8
2.红细胞渗透脆性
-5
1)溶液分类:按渗透压的变化分(F)
释放:ADP、ATP、Ca、5-HT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高校教育精品PPT
12
(三)血小板的功能
-8
1.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F) 粘附、聚集
生理止血:局部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液凝固
释放Ca、5-HT
凝血因子—Ca—PF3
2.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高校教育精品PPT
13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第三节凝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
高校教育精品PPT
6
一.红细胞(RBC) -3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F)
1.正常值
RBC: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2.功能:运输O2和CO2
3. RBC 或 Hb贫血,红细胞大量破裂溶血
高校教育精品PPT
3.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二)血细胞
1.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F)
高校教育精品PPT
4
二.血浆渗透压
-2
(一)渗透压
1.溶液通过半透膜吸引H2O分子的能力, 2.渗透压与溶质大小和分子量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等渗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g:5%GS、0. 9% NaCl
高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萎缩
低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膨胀破裂红细胞溶血
2)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3)渗透脆性:低渗液中红细胞开始及完全溶血时低渗NaCl溶液浓度
高校教育精品PPT
9
-5*
(三)红细胞的生成 (F)
高校教育精品PPT
15
(二)凝血过程 (F)
-10
1.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2.分类:主要按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过程不同分
1)内源性凝血:XII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复杂启动凝血
又可分:表面激活 、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子宫、肺、甲状腺等
血浆激活物:与XIIa相关
高校教育精品PPT
17
第四节 血型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一. 血量 二. 血型
高校教育精品PPT
18
一. 血量(F)
-12
失血 10% ( 500ml ):机体可代偿
失血 20% (1000ml ) 失血性休克须立即输血
二. 血型
第 三章 血 液
高校教育精品PPT
1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高校教育精品PPT
2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浆渗透压
高校教育精品PPT
3
一.血液的组成
-1
(一)血浆
1.水:占90%以上
2.无机物:电解质(Na、 K、C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