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基础知识-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血液还扮演着维持正常体温、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常见疾病。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和无机盐组成。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它在维持体液平衡和输送溶解物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并将其传递给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结合氧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保证氧的运输。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并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血小板则与血液凝结相关,在创伤部位形成血块以防止过度出血。

二、血液的功能1.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将身体吸收的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血液还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提供能量和原料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2. 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肾脏通过过滤血浆中的废物,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同时,在肺部发生的呼吸作用中,血液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白细胞可以通过磷酸酯酶释放出溶菌酶来消灭外来细菌,或者通过吞噬作用将病原体摄入并消化。

4. 维持正常体温血液的循环还有助于维护正常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让热量从体内排出。

而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温度。

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1. 贫血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减弱的疾病。

公共基础知识血液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血液基础知识概述

《血液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血液,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如同一条不息的河流,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同时带走代谢废物,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认识生命、保持健康以及应对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的基本概念1. 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 55%,其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总体积的 45%。

(1)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白细胞:又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可以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类型,它们具有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3)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2. 特性血液具有流动性、黏滞性、渗透压等特性。

血液的流动性使其能够在血管中顺畅地流动,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营养和氧气。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黏滞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液循环。

血液的渗透压则维持着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平衡。

三、血液的发展历程1. 古代认识在古代,人们对血液的认识非常有限。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血液是人体的四种体液之一,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医学也对血液有一定的认识,如《黄帝内经》中提到“血者,神气也”,认为血液与人体的精神状态有关。

2. 近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血液的认识逐渐深入。

17 世纪,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为现代医学对血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它们的功能。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占整个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脂类、激素、维生素、盐类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它们能够对体内的离子平衡和渗透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输送氧气、免疫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输送氧气: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使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2)运输养分:血液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养分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以维持生命的运转。

(3)排除废物:血液可以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从细胞中带到肺部和肾脏,然后被排出体外。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热量的平衡调节,能够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5)凝血和免疫: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能够保持血液的凝固功能和免疫功能,以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和出血。

3. 血液的生产血液细胞都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都是在红骨髓中生成的,而少部分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则是在淋巴组织中生成的。

骨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疾病的发生。

4. 血液常见疾病(1)贫血:贫血是造成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减少的一种疾病。

贫血会导致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2)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者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导致的白细胞疾病。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会大量增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和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4)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容易在身体受伤或者手术时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

5. 血液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中蛋白质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3. 红细胞(也称为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
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和二
氧化碳发生反应。

4. 白细胞(也称为血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
身体的免疫和抗感染功能。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到
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6. 血型是指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

目前,常见的
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不同的血型之间可以进行输血和配型。

7. 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确保出血区域迅速被修复。

血液凝固
过程中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将受伤
血管封闭。

8.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携带
营养物质、维持渗透压、参与免疫反应等。

9.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的运输至关重要。

正常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大约为每升红细胞中32克。

10.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肝脾等器官分解和代谢掉。

这些都是血液基础中的必学知识点,对于了解人体血液的构成和功能非常重要。

血液医学基础知识doc6)(1)

血液医学基础知识doc6)(1)

血液医学基础知识➢血液概述➢血液的生物特性及功能➢红细胞的理化及生物特性➢血型血液概述➢正常人体内有多少血?➢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血液有多重?➢血液的颜色?➢人体内的血细胞能活多长时间?➢人体的血液从哪里来?正常人体内有多少血?➢正常成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

➢幼儿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9%。

➢例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3500~4000毫升。

➢参与循环的血量占全身血量的70%~80%,其余的则贮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

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血浆:55~60%➢有形成份:40~45%红细胞(R B C)白细胞(WB 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P L T)血液有多重?➢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浓度。

➢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

➢红细胞的比重为:约1.090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浓度。

➢血小板的比重为:约1.032正常人的血液是什么颜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因红细胞含氧量不同而有所差别。

➢动脉血:含氧量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少,呈暗红色血细胞能活多长时间?➢RBC约120天➢WB C约7~14天➢P LT约7~9天人体的血液从哪里来?➢W B C、P L T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

➢卵黄囊:第3~6周。

➢肝脏:第6周~出生后。

➢脾:第3个月~出生后。

➢骨髓:第4个月后~终身,它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

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

血液的生物特性及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的P H值➢凝固性➢血液的功能➢血浆的组成及功能血液的粘滞性如何?➢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粘滞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全血的相对粘滞性为纯水的4~5倍。

➢血浆粘滞性为1.6~2.4倍。

➢血清粘滞性为1.5倍。

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有哪些?➢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很快时,粘滞性小且不随流速变化;血流速度低于一定限度时,粘滞性与流速成反比关系。

人体血液基础知识

人体血液基础知识
62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
PK K 胶原
Ⅲ Ⅶa Ⅶ
Ⅻa

Ⅺa Ⅺ
Ⅲ/Ⅶa
Ⅸa

Ca2+ PL
Ⅷa PL
Ca2+
①Ⅹ
Ⅹa

Ⅴa PL
Ca2+
XIII
②Ⅱ
Ⅱa XIIIa
③Ⅰ
Ⅰa CLIa
63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区别
启动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因子数 反应步骤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29
数量:
成年男性 RBC: (4.0~5.5)×1012/L Hb: 120~160g/L
成年女性
RBC: (3.5~5.0)×1012/L Hb: 110~150g/L
30
功能:
*运输O2、CO2 缓冲作用 免疫功能
31
(二) RBC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RBC可逆性卷曲变形的能力
Ⅻ 全在血浆中
多 多 较慢
外源性凝血
Ⅲ 血浆和组织中

少 较快
64
凝血特点
正反馈 Ca2+: 促凝血作用
(四)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关键 FⅢ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维持和巩固作用
65
(五) 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功能, 遮盖内皮下胶原组织。 合成PGI2和NO, 抑制血小板聚集。 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 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
34
⑶ ESR↑的原因 — RBC叠连
决定因素 — 血浆成分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ESR↑ 如风湿热、活动性肺结核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了血液约55%的体积。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盐类和废物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占据了血液约45%的体积。

2.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红细胞被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并摧毁体内的致病微生物,同时也可以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白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它们在人体抵抗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结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块,阻止出血。

血小板也参与了血液凝结的起始过程,它们在伤口处释放了一些活性因子,促进血浆中的凝血蛋白生成凝块。

5.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它能够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细胞的生存需要。

其次,血液也可以运输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到肺部和肝脏,进行排泄。

此外,血液还能够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对维持体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6. 血型人体的血液有四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A型、B型、AB型和O型。

它们的区别在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

人的血型是遗传的,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孩子的血型。

了解血型并且进行配对输血,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7.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是指那些影响血液组织和功能的疾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栓性疾病、血友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疾病引起,它们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

8. 血液与心血管健康血液健康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液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得脆弱,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液专题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血液专题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血液疾病的分类
血液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铁吸收障碍导致铁元素缺乏而引起的贫血。预防方法包括增加铁摄入,如多吃富含铁的食物,避免长期腹泻等。
常见血液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预防方法包括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和化学物质,积极治疗病毒感染等。
2023-10-26
血液专题知识培训
目录
contents
血液基本知识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血液检查和诊断血液病患者的护理和治疗血液病患者的康复和预防
01
血液基本知识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荷尔蒙,同时清除废物和有害物质。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0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同时,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胃肠道和预防出血等。
03
血液检查和诊断
血液检查的项目和意义
检查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炎症或凝血障碍。
血常规检查
血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血液中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协助诊断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
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抗原等物质,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
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肿瘤疾病。
血液检查的取样和送检注意事项
避免饮食对血液成分的影响,通常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样本。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血液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Rh (-) 的母亲怀孕时
23
-15 Rh (-) 第一次输Rh (+)人的血
血清中产生Rh 抗体
第二次输Rh (+)人的血
产生输血反应
Rh (-) 的母亲第一次怀孕生了一Rh (+)的胎儿 胎儿血进入母体
母亲血液中产生Rh抗体 若第二次怀的还是Rh (+) 胎儿(F)
胎儿溶血死亡
8
2.红细胞渗透脆性
-5
1)溶液分类:按渗透压的变化分(F)
等渗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g:5%GS、0. 9% NaCl
高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萎缩
低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膨胀破裂红细胞溶血
2)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3)渗透脆性:低渗液中红细胞开始及完全溶血时低渗NaCl溶液浓度
9
-5*
(三)红细胞的生成 (F)
1.原料:Fe2+ 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内因子巨幼红细胞贫血 3.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0
二. 白细胞(WBC) -6
(一)按有无颗粒分(F)
1.粒细胞 中性粒 嗜酸粒:限制嗜碱粒的致敏作用,参与对的蠕虫免疫 嗜碱粒:合成组胺等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第 三章 血 液
1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2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浆渗透压
3
一.血液的组成
-1
(一)血浆
1.水:占90%以上
2.无机物:电解质(Na、 K、Ca等)
3.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二. 白细胞(WBC) 三. 血小板
6
一.红细胞(RBC) -3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F)
1.正常值
12
(三)血小板的功能
-8
1.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F) 粘附、聚集
生理止血:局部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液凝固
释放Ca、5-HT
凝血因子—Ca—PF3
2.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13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第三节凝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 二. 抗凝系统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4
一. 血液凝固
-12
失血 10% ( 500ml ):机体可代偿
失血 20% (1000ml ) 失血性休克须立即输血
二. 血型
(一)概述
1.定义:红细胞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血型分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
19
(二)ABO血型系统
-13
1.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F)
(一)过程 抑制物(-) (+)激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由内皮细胞合成 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子宫、肺、甲状腺等 血浆激活物:与XIIa相关
17
第四节 血型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一. 血量 二. 血型
18
一. 血量(F)
2.分类:主要按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过程不同分 1)内源性凝血:XII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复杂启动凝血 又可分:表面激活 、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2)外源性凝血:III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简单维持凝血
3.特点:VIII和V为辅助因子若缺乏血友病
16
-11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
RBC: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2.功能:运输O2和CO2
3. RBC 或 Hb贫血,红细胞大量破裂溶血
7
-4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定义: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F)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 3mm 女: 10 mm 意义: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
(二)血细胞
1.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F)
4
二.血浆渗透压
-2
(一)渗透压
1.溶液通过半透膜吸引H2O分子的能力, 2.渗透压与溶质大小和分子量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3.是H2O在各结构间转运的动力,H2O从P渗低P渗高
(二)血浆渗透压分类(F)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按功能分
吞噬细胞:中性粒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免疫 免疫细胞:T(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特异免疫11
三. 血小板
-7
(一)正常值
10-30/mm3 ,过多(100)血栓 ,过少(5)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F)
粘附 聚集:致聚剂 有ADP、血栓素A2 、胶原等 释放:ADP、ATP、Ca、5-HT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A B A和B 无
血清中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20
2.血液的免疫反应:红细胞凝集(F) 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 血清上相应凝集素
-14
相应抗原+ 抗体
免疫反应 红细胞凝集
体内: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的机制
21
3.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 型其它血型,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9
(一)凝血因子 (F)源自1.定义:血浆或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
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它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 2.特点 大多无活性
因子I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VitK参与
3.凝血时间:衡量凝血因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否正常
15
(二)凝血过程 (F)
-10
1.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4.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红细胞 血清
红细胞 血清
受血者
次侧 主侧
可输血
+
+
输血禁忌
+
少量缓慢输血
22
(三)Rh血型系统
1.分类
Rh (+):汉族占%,血清中均不存在天然凝集素 Rh (-):若接受了Rh (+)人的血,后天产生凝集素
2.意义:主要对Rh (-)的人而言,有一定危险性
1)Rh (-) 的人输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