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咏荆轲》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

《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荆轲歌,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还一作:复反)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赏析: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这个历史被编写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是《秦时明月——荆轲外传》这本书,其中写了荆轲与丽姬的美丽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值得一览。

《渡易水》原文、翻译及赏析2渡易水朝代:明代作者:陈子龙原文: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译文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注释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

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

《荆轲歌》赏析

《荆轲歌》赏析

《荆轲歌/ 渡易水歌》诗词赏析荆轲歌/ 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还一作:复反)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一、作者介绍荆轲朝代:先秦荆(jīng)轲(ke)(?~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

汉族,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jū)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秦王杀他时连刺八下才停手,行刺失败被杀。

二、译文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三、注释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四、赏析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这个历史被编写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是《秦时明月——荆轲外传》这本书,其中写了荆轲与丽姬的美丽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值得一览。

易水歌原文和注释

易水歌原文和注释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译文
【注释】
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

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

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于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鉴赏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全诗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全诗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全诗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先秦佚名的《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鉴赏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

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

“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诗词赏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

诗词赏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

诗词赏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
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

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

“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阅读理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阅读理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意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是: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这句诗出自先秦佚名的《荆轲歌》,后两句为: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原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还一作:复反)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鉴赏: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

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

”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创作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

秦王政二十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

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

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

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
轲歌》意思|赏析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还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者:佚名
上句即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

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

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
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作者: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
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