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考试期末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归纳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归纳

绪论第一节概述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

3.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与精神障碍(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人格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4.精神健康:成功履行精神功能的一种状态,能产生建设性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5.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样)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 情感性精神障碍;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5 心理因素相关心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一节概述1.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1、(名解)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P12、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加上环境因素的参与,产生了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

生物因素:遗传;神经发育异常;感染。

心理因素:应激;人格特征。

P53、(简答)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受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即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P114、(选择)①感觉减退:是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表现为对外界强烈的刺激产生轻微的感觉体验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为感觉缺失);②感觉过敏:是对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表现为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体验;③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P125、(名解)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分为:幻听:患者听到了不存在的声音;幻视:患者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幻味:患者尝到食物或水中并不存在的某种特殊怪味;幻嗅:患者闻到环境中并不存在的某种难闻的气味;幻触: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患者感到皮肤有某种异样的感觉;内脏幻觉:患者身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虚幻的知觉体验。

P12根据体验来源分为:①真性幻觉:是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名解)②假性幻觉:是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根据产生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反射性幻觉:某一器官处于功能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心因性幻觉: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入睡前幻觉:入睡前出现的幻觉。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部分期末重点复习指导:1.什么是不协调性运动性兴奋?P24★★★★★表现为患者增多的动作行为及言语与思维、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不相协调,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不相协调,动作行为杂乱无章,缺乏动机及目的,使人难以理解。

如紧张性兴奋、青春性兴奋、谵妄时的精神错乱状态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

2.什么是心境障碍?P108★★★★★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患者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3.什么是情感高涨?P22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

由于其高涨的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比较协调,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故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多见于躁狂发作。

4.什么是知觉?P11★★★★★是在感觉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如根据桃子的形状、气味、颜色等,结合既往对桃子的认知,在大脑中产生的桃子的印象就是一种知觉。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感觉和知觉是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的。

5.什么是错觉?P12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可见于正常人,如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看错物体,在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产生错听等,但正常人的错觉经过验证后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多表现为错视和错听,并常带有恐怖色彩,如患者把输液管看成一条正在吸血的蛇等。

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6.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一般原则是什么?P103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个体化的最低有效剂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精神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精神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精神病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精神病学(psychiatry):研究精神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治疗,预防的一门科学。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一类具有诊断学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认知、情绪、行为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或功能损害。

第二节,脑与精神活动,脑结构的完整性与精神功能是相关的,额叶:认知功能脑神经化学与精神活动,1配体门控通道: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谷氨酸受体,抑制性神经受体GABA 2 G蛋白偶联受体(单胺类:多巴胺5HT 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行为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以记忆为例脑会发生两种水平的变化:1分子和细胞的变化,新的突触的形成,2突触之间信息交流和行为的改变。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静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发育感染遗传度: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患病,遗传的影响程度叫做遗传度。

二、心理社会因素应激,应激源: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生活事件。

(主:人际关系)急性应激反应:强列精神刺激后,数分钟,数小时起病,持续时间较短。

(少于一个月)表现精神运动型兴奋或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恐惧,事后反复回忆和梦中重新体验到精神创伤,6个月慢性应激-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人格: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总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特点稳定可预测性格:在气质基础上由个体的活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人格障碍:性格自幼就偏离正常,适应不良,到了害人害己的程度。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概述:精神状况:异常精神状况的表现,,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外显精神,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表现出来。

1判定精神活动是否是病态:1纵向比较:自己过去2横向比较:正常人现在3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2精神症状的共同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控制2 出现后,不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消除3症状内容与周围条件不符,4社会损害常见的精神症状正常精神活动:(普心)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一感知觉障碍感觉:sensation 客观刺激,个别属性知觉:perception 感觉基础上,对十五不同属性的整合,结合经验,整体印象感觉障碍: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

二、名词解释6*3‘1.精神障碍(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

3.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s),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到刺激后立即(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4.痴呆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5.精神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使的心理、生理状态。

6.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三、简答题4*6'1.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

答:无器质性病变可有一定人格基础多有一定社会心理因素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一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无精神病性症状2.心境障碍与精神分裂的鉴别要点。

3.简述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

4.简述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及生化异常改变。

答案:AD患者大体病理主要为脑萎缩;镜下可见神经炎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主要病理改变。

四、论述题12’1.试述惊恐障碍与躯体化障碍的常见躯体症状,论述躯体化障碍的躯体症状对于你以后从事精神科以外临床工作的启示。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人格特征: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光、声、触)感受性增高,如更年期综合征。

●感觉减退:感觉阈值增高,对强烈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觉(感觉缺失),如木僵、失聪。

●内感性不适:体内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谵妄状态。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发生于主观空间。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

真性幻觉具有感知觉的四个特点,因此患者深信不疑,甚至受幻觉的支配。

●功能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的同时,出现幻觉●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出现另一感官的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该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多见于癫痫。

●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滔滔不绝。

常见于躁狂●思维迟缓:联想抑制,速度减漫,数量减少。

常见于抑郁。

●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间缺乏联系。

●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存联系。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判断、选择)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eg:AD有典型认知(特别是记忆)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主要特征是多动。

3.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可能与皮层下边缘系统DA功能亢进有关,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可能与皮层内尤其是前额叶皮质DA功能相对低下有关。

4.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不论在生长发育阶段还是成年时期,不论是外周神经还是中枢神经系统,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存在可塑性变化。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行为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比重大。

名解、填空)一、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了一般限度;③是否与现实相符。

二、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三、常见精神症状: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

四、感知觉障碍:感觉: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eg形状、颜色、大小、重量、气味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1.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docx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docx

第一章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精神障碍的病因学(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发育、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

第二章1、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3什么是真性幻觉,什么是假性幻觉真性幻觉:是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其特点为幻觉内容就像感知外界真实事物一样生动、鲜明,故患者常常述说是亲耳听到或亲眼看到的。

患者对幻觉内容深信不疑,并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是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其特点为幻觉内容往往比较模糊、不清晰和不完整,故患者常常描述为没有通过耳朵或眼睛,大脑内就隐约出现了某种声音或影像。

虽然此类幻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患者往往仍然比较肯定地相信幻觉内容。

4思维形式障碍包括什么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被夺、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性思维5、思维内容障碍包括什么主要表现为妄想(1)根据妄想的起源,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2)按照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3)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内心被揭露感6、什么是原发性妄想是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病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临床意义: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
•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和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判断的过程和标准:
1. 患者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在别人看来是异常的现象
2. 患者自己是否也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
3. 患者是否能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
4. 患者是否能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分:
功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

如在听到钟表滴答声时同时听到议论病人的声音。

主要见于分
裂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

如听到某播音员广播的声音同时出现此人形象的幻视。

主要见于分裂症。

域外幻觉:即超出感觉限度之外的幻觉。

如双眼向前看时能够看见脑后的幻影。

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作用下产生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于应激相关障碍、癔症。

按照幻觉体验的来源,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映像场所外部空间主观空间
来源对应的感觉器官不通过感觉器官
映像特点清晰、完整、生动与前者相反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群
阳性症状:妄想,幻觉,阳性思维形式障碍,行为紊乱失控。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缺乏,快感缺失,社会退缩。

认知缺陷: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如, 抽象思维)。

共病:物质依赖,躯体疾病。

心境症状:抑郁,焦虑,强迫,自杀,躁狂。

前驱期以个性改变和类神经症性症状为主。

急性期以阳性症状为主。

慢性期以阴性症状为主。

抑郁障碍诊断:重度:3条典型+5条附加
中度:2条典型+3或4条附加
轻度:2条典型+2条附加
病程要求:至少持续2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