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 )
城市景观水系

1 设计原则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
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
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
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1]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
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
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地形处理河道挖方量很大,除堤岸用一部分土,结合湖面及景观的需要在适当位置营造局部区域内的微地形、中地形和必要的大地形,且与周边的自然山体呼应,让畅游其间人远眺群山叠翠、近看碧波涟涟,城绿交融、回归自然。
3 方案在满足雨季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模拟自然风光,营造人工湿地,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集生态保护、休闲度假、知识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绿化景观工程。
由基础绿化、景观工程规划、交通游览路线规划和城市道路景观线规划组成。
3.1 基础绿化设计方案植物景观设计注重以观赏性为主要目的的整体设计,形成不同层次(乔、灌、藤、草)、不同季相(春夏观花,秋观果,冬观绿叶)、各种景观(水、廊、亭、塘、路)的有机搭配,与当地环境有机融合,做到时时处处有美景。
沿水体外侧建设200~1200m 宽度不等的绿,植物随河道缓坡由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旱地植物逐步交替;植物形态由低到高逐步演变。
城市水系规划与生态建设研究

城市水系规划与生态建设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水系规划与生态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城市的景观风貌,更与城市的生态平衡、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犹如城市的血脉,为城市提供着诸多生态服务功能。
首先,水系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
水的蒸发和比热容特性使其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在炎热的夏季降低气温,在寒冷的冬季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其次,水系可以储存和调节水资源。
它在雨季能够蓄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旱季又能为城市提供一定的水源补给,保障城市的用水需求。
此外,城市水系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河流、湖泊等水域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鸟类和其他陆生动物,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群落。
然而,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生态保护意识,城市水系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些城市为了追求土地的快速开发,填埋河道、湖泊,导致水系的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失衡。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使得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甚至丧失了生态功能。
同时,过度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硬化河道、修建大坝等,改变了水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过程,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实现城市水系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环境需求。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水系布局。
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的分析,规划出相互连通、自然流畅的水系网络,保障水的自然循环和流动。
其次,要划定水系的保护范围。
明确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为水系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空间。
再者,要制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
合理分配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建设是城市水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要加强水体的治理和修复。
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改善水质。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体,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等,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草稿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公示图为,《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部分图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城市绿地水系、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综合防灾、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等规划。
据了解,《规划》自2009年开始编制,已经先后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行政审查,现已完成规划草案并进入上报审批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程序要求,现向社会公示。
以下为公示的文字内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介一、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包含市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2个县级市(乐陵市、禹城市)、8个县(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区城市容貌标准》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区城市容貌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15•【字号】德政办发[2012]14号•【施行日期】2012.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区城市容貌标准》的通知(德政办发〔2012〕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德州市区城市容貌标准》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五日德州市区城市容貌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创造整洁、有序、美观的城市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容貌标准》(GB50449-2008)、《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德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
城区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识、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建设与管理,均适用本标准。
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应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保持当地风貌,使城市环境保持整洁、美观。
第二章建(构)筑物第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注重美观,其造型、装饰、色调应与所在区域环境相协调。
第五条主要街道建(构)筑物外墙面应当保持外型完好、整洁、美观。
建(构)筑物出现残破、损毁的应及时维护、整修、清洗、粉刷或拆除。
第六条建(构)筑物不得违章搭建附属设施。
封闭阳台、安装防盗窗(门)及空调外机等设施,宜统一规范设置。
电力、电信、有线电视、通讯等空中架设的缆线宜保持规范、有序,不得乱拉乱设。
(一)城市道路两侧建(构)筑物的顶部、阳台外、平台、窗外、外走廊等不得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不得搭建挂台、雨棚等,阳台内堆放的物品不得超过护栏高度。
城市水系提升工程施工方案

城市水系提升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绪论一、工程背景水系提升工程是指通过对城市水系进行改善、升级,提高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环境的工程,旨在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水系改善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加强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努力构建美丽宜居的城市水系。
二、工程目标本工程的目标是通过水系提升工程,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空间。
主要目标包括:1. 提升城市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2. 提高城市水体景观价值,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3. 保障城市水资源供应,提高水体自净能力;4. 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工程范围本工程范围包括城市内部的各类水体,包括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域,并涉及沿岸及周边的景观、生态环境、交通道路等相关设施。
第二章工程前期调研一、工程前期调研目的通过工程前期调研,全面了解工程范围内的水系现状,包括水质、水量、生态环境和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二、工程前期调研内容1. 水系现状调查:水质监测、水量测算、生态环境调查等;2. 周边环境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等;3. 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包括国家、地方相关环保政策、水域管理规定等;4. 社区意见征集:了解居民对于水系改善的期望和建议。
三、调研成果分析分析工程前期调研成果,明确工程可行性和方案实施的难点和重点,为后续工程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章工程设计一、工程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为出发点;2. 公益性原则:保障城市居民用水需求,提高城市水资源供应能力;3. 长远性原则:保障工程效益和持续改善能力,促进水系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设计内容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水质提升、水体景观改造、河道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等。
1. 水质提升:改善水源地保护,引入先进的水质治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2. 水体景观改造:通过美化水岸、修建景观步道、栽植绿化植物等方式提升水体景观价值;3. 河道生态修复:对受污染河段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4.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水资源供应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批复-德政字〔2022〕5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
批复
正文:
----------------------------------------------------------------------------------------------------------------------------------------------------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德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批复
市自然资源局:
你局《关于呈请批复〈德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请示》(德自然资呈〔2022〕2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德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由你局负责印发并组织实施。
二、《规划》是科学指导我市中心城区城市排水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区政府(管委会)及市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水利、城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做好相关规划与《规划》的衔接协调,明确近远期建设时序,系统开展近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为建设绿色生态型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确需修改调整的,应按原规划审批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0日
——结束——。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一、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1.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可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可以建设城市湖泊、河流、人工水体等,提供城市供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2. 防洪排涝良好的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水系统,包括水文地理环境、河道、排水设施等,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
3. 水环境保护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也是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湿地修复、水体净化、植被绿化等措施,可以改善城市水体的水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生态空间,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
二、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策略1. 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在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分布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布局城市水系,确保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多级多功能的水系网络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需要构建多级多功能的水系网络,包括主干河道、支流、小溪、湖泊等。
通过构建水系网络,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3. 推行低影响开发策略推行低影响开发策略是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策略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采用透水铺装、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能力。
4. 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在城市水系规划与设计中,需要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完善水环境管理体系等,可以及时掌握城市水质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城市水体的健康和安全。
德州城市总体规划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简本德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委托单位(甲方):德州市城市规划局承担单位(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顾问:夏宗玕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主任工程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靳志强城市规划师李宁城市规划师王新峰城市规划师张维佳高级工程师刘明喆工程师张连荣城市规划师王玑琨助理城市规划师刘昭黎助理城市规划师刘学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德州市参加人员名单项目顾问:孙永春德州市市长郭作富德州市副市长邵自升市长助理、德州市建委主任张德生德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闫剑波德州市规划局局长卢志军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朱金华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德州市规划设计室参加人员:白珩设计室主任冯健设计室副主任陈红梅设计室副主任蔡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徐艳芳助理城市规划师王磊助理城市规划师安宁助理城市规划师前言2003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3年12月,在德州市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下,规划小组对全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04年1月,项目组开始在北京进行资料分析和初步方案设计,在现状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部分设计人员又到现场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4年2月开始,项目组在院总工和所主任工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04年3月18日向院主管总工汪志明和项目顾问夏宗玕就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做阶段性汇报,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后,于4月中旬形成了初步方案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项目类型:城市水系规划,城市水网规划,水体景观关 健 词:城市水环境,水系规划,城市河道净化,城市防洪蓄涝规划,污水处理,滨水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主题公园,生态水网 生态研究、水源涵养、雨水收集、城市湿地、旅游发展 水文化与水景观,水生态导 读:本规划立足于德州市独有的水环境特征与开发潜质,九地项目组在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与基地现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型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确立其总体规划思路,加强水岸与城市之间的视觉与空间联系,尊重和改善生态系统,包括水文系统、植栽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雨水处理设施,保育现有湿地,做好防洪保护,保障城区设计标准内的防洪安全,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自然、亲水、生态、休闲的滨水空间系统,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系风貌,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次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改造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梳理生态水网,并对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和水文化、规划实施措施及开发时序等做出科学规划,对重要节点的空间布局与开发方式提出规划控制与引导。
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健全生态水网结构,合理划定河道等级,确定防护绿地范围,定位骨干河道功能,完善防洪防涝体系,改善区域水环境。
挖掘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替力价值,增加市区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
九地项目组对规划提出“一轴一环、四带九湖、十六廊 海子”涵盖的具体节点的功能 、规模、性质、水位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各片区水系布局,对水系及其滨水景观进行优化和调整,完善支流体系。
将城市水系及两岸地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服务、生活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形成以“水体、绿色、阳光 城市”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形成德州新的经济发展带、亮丽的景观旅游带和宜人的生活休闲带。
项目深入调研德州市区范围内的水系和水利设施等现状基本情况后,查明水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防洪、排涝、灌溉、水环境保护、水景观建设、水资源利用及配置和水利管理等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要求,通过德州市生态水系规划,结合城市建设,达到“安全、生态、文化、和谐”的总体目标和“水清,岸绿,景美,船通”的效果,最终实现德州城市“水优、水活、水清、水美”的城市水网文化,为德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背景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誉。
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德州誉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运河水见证了德州昔日的繁华。
现状德州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境内水系均属雨源型河流,主要河流包括南运河、减河、岔河、马颊河;多数在干枯期均会出现断流。
此外,现状还有新湖,长河公园等湖泊型水系,仙人湖、得月湖两大水库,以及流域内形成的局部洼地。
规划初期,总结德州城市水系问题,大致分为 点:、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受破坏;、干旱与洪涝并存;、水质污染;、城市水景观与水文化逐步遗失。
为了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整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年,德州市组织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方案征集, 年底组织该规划专家评审会,投票选举出深圳九地国际提供的 号方案为中标方案,深圳九地国际针对德州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进行了深化编制工作。
经过设计团队对市区水资源配置、水环境的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的可行性及水景观建设等方面的反复论证后,完成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编制工作。
为下一步水系规划建设工作打好了基础。
规划区范围包括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及城市东拓部分,总用地面积约 平方公里。
涉及有古运河、岔河、减河和马颊河四条河流和沙王沟,陈段沟,艾家沟河道及仙人湖、得月湖、新湖、长河公园等重要水系。
规划构思规划定位:九河故地、天衢水城规划理念:地平线上的彩丝带水系特色:人文德水,彩丝溶城“时间轴”:基于对德州本地资源的深入剖析,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及环境特证,我们提出:“时间轴”的概念及凸显德州“文化古道、风景绿道、休憩游道、生态廊道”的主题理念。
“四带”古运河 文化古道 黄带岔 河 和谐绿道 蓝带减 河 观光游道 红带马颊河 生态廊道 绿带规划分析:城市水文化与人文关怀:本次规划紧扣“九河故地、天衢水城”所体现出的运河文化、现代人文思潮,运用水系规划结构从文化与景观两个层面对城市水文化进行重构。
一轴、一环、四带是城市的标识性景观,体现出四河阅城的现代水文化;廊道系统是城市的景观带,形成水脉雅城的水文化格局;海子、湖泊系统作为城市的生活景观,是城市特色的延续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城市防洪排涝:城市蓄涝系统由防洪河道、排涝河道、蓄涝区、滞洪区组成。
德州地区大规模分布的海子,为城市提供了绿色蓄涝基础,海子、湖泊系统作为这个有机链接的组成之一,将具有蓄涝作用的海子与城市的排涝河道和雨水管道相结合,使其在汛期发挥滞洪蓄涝基础性作用。
城市水系可持续发展:本次规划通过城市水系三大系统的构建,为德州带来安全畅通的行洪蓄涝系统、经济繁荣的产业系统、风景秀丽的景观系统、独具地域风情的文化系统、水清岸绿的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休憩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依托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的水系网络调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德州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现有的城市水网结构进行调整,增强水域之间的联系与整体循环的畅通,使水系的综合功能与城市整体定位相辅相成。
提高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性汲取国内外水系水体规划的先进经验,在保持德州城市水系现有功能的前提下,以城市总体发展步调相一致,逐步发展并提高其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确保水体环境的健康性研究国内外水系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并归纳符合德州水质目前特点的方法。
水体流域循环控制:对德州城市水系在海河流域中的地位以及南运河在京杭运河中的价值提出评价,从整体循环的角度控制城市水系的联通,确保流域整体水体环境的良性循环。
污染源治理及控制:对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分别提出治理控制建议,就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的控制性引导政策提出具体措施,对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提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造意见。
生态化的河流治理措施通过生态化的河流治理技术改善水体整体环境,创造接近自然的河道形态,强化水体自净功能,恢复并逐步改善河道生态系统。
增强水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善滨水交通环境增强水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水体组织网络化,发展水上游览路线。
城市与自然共生:创造和谐的多自然生态体息河流生态化对河道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进行改造和恢复,创造更接近自然的多样化的水流形态,在河道的水文地貌特征得到基本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滨水生物带建设,主要为植被缓冲带建设。
年代初,日本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
仅在 年,全国就有 多处试验工程。
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 公里河道改为植物堤岸 公里河道改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
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出自:神奈河县横滨地区公园管理粤务所.四季森林公园萤火虫生息环境育成调查报告 年水景观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大力打造滨水绿色休闲游憩体系与德州现有的点状城市休闲绿地相结合,改造水景观成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有力组成部分,并成为德州城市的特色风貌。
与城市功能体系相结合,创造多元的水景观与城市居住、商业、行政等功能区相协调,规划水景观成为其中有力的组成部分。
改善德州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水系是德州城市组成中有机的一部分,挖掘并传承德州的地域文化,通过全面而具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塑造德州城市形象,并使得水成为最重要的核心。
水安全水是自然界的一大元素,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高低涨落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水安全是河流水系水体规划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整体防洪治理将河道纳入整体流域防洪系统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控制德州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逐步改善现有的退水设施。
给水配水措施通过中观的水体联系循环措施解决德州城市缺水的现状。
通过一定的配水工程加速河道的流动,从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雨水收集治理措施通过一定的雨水收集措施实现河流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水经济水经济就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水资源,将治水、护水与开发水相协调而发展起来的经济。
传统的水经济包括依水而居,靠水而作,依水建城等传统居住模式。
现代化背景下的水经济包括依水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水产养殖业等亲水产业,并融合人居和谐的房地产业\非接触型旅游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等。
水经济策略:发展水经济策略的目的是通过水系的整治河改造提高城市总体环境品味,创造以多元化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富有活力的滨河经济产业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自然生态的滨水区域——建立城市的生态网络行政办公的滨水区域——集中管理,确保生态网络保护区域的正常运营公共商业的滨水区域——多样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刺激旅游业\商业等休闲产业水文化德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是德州两千年城市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不仅有着深厚的物质价值,更在精神领域中对城市的整体价值定位、区域开发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德州水文化的理解,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漕运文化:明朝中后期,南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南北交通往来频繁,漕运渐渐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德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为“九达天衢”的南北交通要塞。
漕运文化不仅体现了德州人民求富重商的务实精神,更是德州悠久城市文化的体现。
治水文化:历史上,德州一直是古黄河人海的必经之地,下有 支人海。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经历了 次大规模迁徙改道,其中两次经过德州。
德州境内至今留有黄河涯、李船头等古村庄名。
这种因自然地貌形成的文化,是德州水文化的一大特色。
地域民俗文化:德州历史悠久,重德守诚的德州人民创造了绚烂缤纷的地域民俗文化,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人与城市共生:再造城市文化创造河流艺术空间丰富滨水休闲空间增添现代文化趣味加强河道游览功能……水生态生态系统城市内的河流、沟渠、湖泊、坑塘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坑塘生态系统,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为非人工生态系统,是社会发展和物质循环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