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

合集下载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

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

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八、健康观1、至乐活身——道家的健康观重人贵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养身以重外——以动为主养心以重内——以静为常2、君子坦荡荡——儒家的健康观心为身之本——以德促体的健康观从“人生三戒”到健康节欲论礼之用,和为贵——从心理和谐到心理健康3、境由心造、魔由心生——佛家的健康观健康层次论健康因果论健康认知论刘国清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观,很容易发现其身心健康的思想和理论更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道家重视身体健康,儒家重视心理健康,而佛家则重视更高层次的健康境界——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健康观是“心理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选取道家、儒家和佛家三派思想中的健康观念,提出“身、心、灵”和谐发展之整体健康观。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佛道儒三家的区别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陆。

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

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

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

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

儒道佛思想总结

儒道佛思想总结

儒道佛思想总结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儒道佛三家思想虽然有所区别,但在一些核心价值观上有着共同点。

下面将对儒道佛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主张以“仁”为中心,认为人的根本任务是修养身心,培养正直、善良、宽厚的品性,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君臣忠信等。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道家思想注重“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应该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状态,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道家主张逍遥自在、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注重身心灵的修炼,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的价值观。

佛家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的存在,解脱就是超越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的境界。

佛家思想注重修行,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本教义,强调人应该摆脱痛苦和欲望的束缚,通过修行实现解脱。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点。

首先,三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敬互爱和道德价值基础上。

其次,三家都重视个人的内心修炼,强调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炼的境界,以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

最后,三家都注重人性的本善,强调人性是具有道德价值和潜力的,通过修炼和教育可以使人性得以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佛家强调解脱痛苦。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三家思想在一些核心价值观上有着相通之处,共同致力于追求人的修养和社会和谐。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佛、道通俗解释

儒、佛、道通俗解释

儒、佛、道通俗解释佛家:因缘和合。

因缘和合的意思是世间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因与缘和合而成的。

世间任何一种现象全都是因缘。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条件决定存在,而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

不过,这里所要驳斥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承认的有生就有死、有来就有去,而是在我们心目当中,把一切当成实有、当成真有、当成谛实有的实执。

虽然我们从道理上明白有生一定会有死,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但是在情感、感受和观念上却把我和我所当真,尤其是对自己所执爱、所在乎的东西,往往把它当成真有、实有,不能把它视为如梦如幻。

比如,当我们恨某人的时候,在内心深处认为他就是敌人,从来没有想过,今天的敌人明天可能变成朋友。

当我们贪著于某个人的时候,在内心深处认为他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从来没有想过,今天的亲人、朋友明天可能变成敌人。

对自己的物品、自己的财产、得到的权力、名声、地位等,认为这就是我的,我就是它的拥有者。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就是有这样一种自然形成的非理性的我执。

这种我执,你在推理的时候,它会隐蔽起来,根本找不着它。

但是它一直存在于你的相续当中,左右着你的整个价值观。

道家:道法自然。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是,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

它独一无二,无双无对,永远不会改变,却又周流于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

我不知它究竟何名,于是用“道”来作它的名,勉强的称其为“大”。

这个“大”,不停地运化,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指万物生成之后)又自然返回于原初。

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既生成宇宙万物,又使万物回归道,所以说道很大,而顺从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

儒、道、佛三家哲学的生态智慧

儒、道、佛三家哲学的生态智慧

儒、道、佛三家哲学的生态智慧儒、道、佛三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道德、修身养性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借鉴儒、道、佛三家哲学的生态智慧,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的仁爱生态、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因缘观念等方面,探讨三家哲学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启示和价值。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在生态保护方面,儒家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和关爱。

儒家经典中常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儒家倡导人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自然界,保护环境、珍爱生态资源,体现了一种生态伦理观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之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运行,人应当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破坏生态平衡。

过度的开发和消费只会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学会顺势而为,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佛家注重因果报应,强调因缘观念。

佛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因缘,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生态保护方面,佛家的因果观念提醒我们,人类的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的种种行为都将产生相应的果报。

如果我们对自然环境肆意破坏,最终将自食恶果。

因此,佛家的因缘观念告诫我们要善待自然、爱护环境,以善良的心行善,回报大自然的恩德。

只有尊重因果、珍爱自然,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哲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儒:社会之道;道:自然之道;佛:宇宙之道。

1、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

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道家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核心。

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佛家的精髓: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
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 主义传统——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 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 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寻求解脱的修证中,总结出“四 谛”即四种真理。“四谛”以论定人生的价值是苦和分析苦 的成因为出发点,以指示解脱诸苦的途径为中心,以解脱境 界“涅槃”为归宿,构成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早期佛教强 调依“八正道”而行,即得解脱。“八正道”是八项修行实 践的德目,包括正确的见解、思维、言说、行为等。后来又 提出佛教修行者的实践总纲“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 势的出现决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 趣的共似性。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 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 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 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 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尤其是从印度传 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 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 至医学和民俗学等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正是从 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 性格与最高成就。
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 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 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 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 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 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 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 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 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 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 亡而臻于不朽。 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儒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 排斥为主。这也可以看作是上千年三教关系中,正统儒家对佛教的基本态 度。哪怕是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对佛教的思想大加吸收,但在其表面 上,居儒学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对佛教的拒绝与排斥。当然,这也不排除 另有一些儒家学者,因受佛教较深的影响,会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三 教融合、三教一体的思想。但在儒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总是对佛教加 以排斥与批评。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佛教出家、修行方式的批评, 因为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孝亲的伦理精神相互违背,所以一开始 就被儒家认为违理背德。佛教的出家人,作为方外之人,抛家舍亲,看上 去即不忠又不孝。 在后来的发展中,儒家又与道家、道教站在捍卫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 上来反对与排斥佛教。从《弁子理惑论》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相关的资料。 儒家一向以华厦正统自居,自先秦始,儒学中就有所谓的华夷之辨,其中 涉及中原文化与狄夷文化之间的关系。到佛教传入之后,这华夷之辨的问 题就更加突显了出来。 道教:在佛教初传时期,道教对佛教的态度看起来并不明显,这方面 的资料也比较少。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在学界,过去认为两者时间 差不多,都大约在东汉末年。
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 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 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 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 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 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 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 的就是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同样根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 聚散,由此它们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异,没有价值的优劣。《庄子·秋水》 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 在己。”认为一个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认识到万物并无贵贱高 下之别,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这里讲的“以道观之”,也就 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
佛教初传时的三教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 完整意义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 中)。在汉代佛教刚传入时,大家都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 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佛教, 便把它当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则是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 行变化,把佛教追求的最终境界“涅盘”,等同于老子的“无为”,而对 “轮回”转生,则理解为灵魂不死。灵魂不死,这原本不是佛教的思想, 可在当时,人们就是这样去理解轮回,认为只有灵魂不死,才有轮回转世。 这反映了佛教初传时的真实状况,同时也牵涉到与儒家、道家、以及中国 传统观念的融合与贯通,在佛教初传之时,这层关系已经表现了出来。 这还可从《弁子理惑论》中见其端倪,此文是现留存下来最早反映佛 教在中士初传状况的一篇文章,作者回述自己从学习儒道而最终转而锐志 于佛法,并遭到世人的种种责难,于是他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一一作 了回答。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儒家、道家、尤其是道教对佛教的不 同看法,以及佛教对中土予其的不同评价所做出的回应。日本人撰写有关 三教的书,都把《弁子理惑论》定为中国三教关系的开端。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肯定生命的价值,反对人为地延 续或损害自己的生命,宣扬自然主义生命观。道家认为,一个 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 直觉体认自我的自然本性,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 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 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 妙至真的“神人”。《庄子》又有《养生主》篇,宣扬养生之 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损害。这种养生理论称为“全生”说, 以后经黄老道家的养生论,进而影响道教,形成了长生论和神 仙论。 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和我们同 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 地万物的生命合一 ,相应, 协调,并与天地同长终 。《庄 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 者,人道也。”提倡无为,崇拜自然;贬斥有为,鄙视人为。 道家所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 内容。
佛儒道
叶东琛、张健雄
儒家思想是传递一种人与社会的道德观,“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仁,以仁德为治”。“仁”为核心。是一种人道主义 立场。 道家是一种社会抗议思想,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的运 行之道。使人拥有精神力量来面对现在的生活。“”追求“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佛教,是讲因果,讲慈悲,教你修善。为人描绘了栩栩如生的 未来。 简而言之,儒家思想是教你入世。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 感的人;道家思想是提供给你一种哲学思维,认识论、方法论, 获得一种出世的精神;而佛教直指人性善恶,通过福祸相依, 用前世今生、来世的轮回,来教育你一定要做一个人品好(为 区别儒家思想,这里旨在强调善良,有爱心)的人。 儒教针对可见的现实,道教针对不可见的现在,而佛教则 针对的是不可见的未来。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 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 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 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的“人”本 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 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脱” 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 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 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 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 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 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 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 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 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 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 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 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 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
戒学是抑止邪恶,积习善行;定学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 慧学是如理思维,彻悟实相。随着小乘佛教发展为大乘佛教, 佛教的解脱之道也发生变化,这就是在理论上力图超越小乘 佛教对人生过于负面和悲观的看法,在修行上突出强调智慧 的关键作用,重在以观照真理和证取真理为解脱。为此,大 乘佛教还要求在修行上不脱离世间,积极参与世间的各种善 举,以利于众生的普度、解脱。 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解脱主义学说,特别 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更着重转向内心 的探索、转换和提升,以求得人生的解脱。如禅宗宣扬心即 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求得心,即成佛。 这实质上是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