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10 拿来主义 2 八中贺红伟《拿来主义》导学案巩义八中贺红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孙爱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目标 2、3、4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基础积累一、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譬如()国粹()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 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3、4 段尖锐地指出“”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第一篇:拿来主义学案答案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用时:80分钟共8页 2013年10月20日编写人:余意审核: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预习案】(自主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字____ ,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鲁迅”是1918年发表《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_____》《_____》;历史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_______》;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2.资料链接本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署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写作该杂文集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故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之右半,“介”为“界”之下半)。
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称为《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
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3.背景介绍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docx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语文科导学案高一必修四议论文单元导学案《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一课时)年级:高一编写:林必生改编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5-2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号学( 2)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通过课前独学,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名( 3)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批判性地看待和接受事物的意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他的杂文集有《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自“租界”二字的一半。
鲁迅曾经住在一个有组“半租界”之称的区域。
“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小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含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 ,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级班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 x ǔ)残羹( g ēng )冷炙( zh ì)冠冕( mi ǎn )....脑髓( su ǐ)孱头( c àn )蹩进( bi é)吝啬( l ìn sè)......2、这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本文体现观点的句子。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高二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学习目标】(一)知识: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准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水平: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情感:理解如何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1、比喻论证;2、准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1、学习提示: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展开讨论,重要语段增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使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课题趣解: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准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有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理解,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doc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鲁迅语录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毂鯨(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娜拉走后怎样》19262.在中国,尤具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1933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
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蔥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具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一《海上的儿童》1933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彳旁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完整版)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收获与感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体会本文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格.【旧识回顾】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女口:《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链接】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 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自诩()磕()头冠冕()犀()利譬() 茅厕()蹩()进国粹()【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 —4):揭露批判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
..()玄.虚()蹩.进()..堂皇()吝啬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 蹩.进()譬.如()国粹.()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
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3、4段尖锐地指出“”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第6段,揭示“”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思考:
文章结构的特点是,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主义和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三、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
“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3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
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
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
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一、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表现比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
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阅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拿来”的目的何在?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