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10 拿来主义 2 八中贺红伟《拿来主义》导学案巩义八中贺红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
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
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拿来主义(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2、积累字词基础知识3、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学习】1. 写作背景作品写于1934年,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
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 字词储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对加点的字注好拼音)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仪节:礼节。
大度:气量宽宏。
自诩.(xǔ):自我夸耀。
诩,夸耀。
给.(jǐ)与:给。
残羹.(ɡēnɡ)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
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
冠冕..(ɡuān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吝啬.(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本文中并非贬义。
孱头..(càntou):软弱无能的人。
方言。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玄虚: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结构请同学们用框式图绘出文章的结构闭关主义:落后挨打破先送——古画实质:媚外、投降送去主义:举例还有——古董危害:亡国、贻害还要送——活人子孙拿来主义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喜:接受一切——废物立“吃掉”立:占有、挑选“荐”“走散”2、归纳文章的主题文章归纳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doc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鲁迅语录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毂鯨(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娜拉走后怎样》19262.在中国,尤具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1933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
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蔥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具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一《海上的儿童》1933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彳旁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二、1、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1-6段)是什么(7段)〕破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么样〕立(对于全文结构,以上只是参考,各位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3、闭关主义:闭关锁国送去主义:卖国求荣4、来源: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现:送古董、送画、送人实质:媚外求荣危害:亡国灭种5、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或目的。
抛给:有目的的、带恶意地输出。
三、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3、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地吸收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点,绝大多数毁掉姨太太——纯粹的糟粕毁掉1。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拿来主义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拿来主义”的含义,本文主旨。
2.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1.拿来主义2.比喻论证学习难点:作者对拿来主义的主张课时安排: 1课时自学交流一、阅读《导学案》知识卡片1.写作背景:九一八后,日帝的魔爪申向东北,蒋依附英美,为讨好,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当时文化界对待“文化遗产”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肯定”,一是“全盘否定”。
2.《且介亭杂文》中“且介”的含义:3.杂文是。
它有四个特点分别是:;;;。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积累词语。
课堂研读Array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本文中心论点是哪句?2. 开篇并未点题,是否存在入题太慢的缺点?提出论点之前的部分有何作用?二、精读探究,理解含义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反对“送去主义”?其本质和危害是什么?2.为什么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1 -3.“拿来主义”错误的态度有哪几种?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4.哪些才是“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三、品味语言:理解加点词的内涵及作用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3.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6.我只想鼓吹..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我们再吝啬7.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做奖赏8.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 3 - 练习反馈一、联系现实: (一)读以下几则新“拿来主义”,每组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讨1.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娱乐明星极其崇拜,为了追星,往往对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等都刻意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学习?2.从“剪刀+糨糊”到“复制+粘贴”,近几年,下至普通学子,上至大学教授、高官政要,屡见爆出身陷“抄袭门”。
《拿来主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C玄虚。
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虽然但是所以B、只有虽然倘使但C、虽然但是只要但D、只有因为所以因此【答案】B【详解】见原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这些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C.陈教授的反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D.主持人说:“李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各位同学畅所欲言。
”【答案】A 【详解】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
使用正确。
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
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后三个成语皆不合语境。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若干。
C.《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D.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答案】D【详解】D《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6.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质疑教学”《拿来主义》导学案2

“语文质疑教学”《拿来主义》导学案答案
5.(1)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3)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4)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5)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
7.第一种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第二种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第三种人:“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7.“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导学案(共10篇)

拿来主义导学案(共10篇)拿来主义导学案(一):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答案一、拿来主义: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应当是根据需要自己拿,自己做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二、鱼翅:有益无害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烟灯、烟枪、姨太太:有害无益的,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或外国文化.三、1.讽刺、奚落2、反语3、讽刺4、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拿来主义导学案(二): 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吗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该要实行拿来主义.鲁迅有一篇杂文《拿来主义》,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拿来主义这个词是鲁迅首创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要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言的.这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了,自从鸦片战争我国的国门被打开以后,许多的进步人士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当的排斥,认为传统文化里边只剩下了像八股文、裹小脚、包办婚姻这样一系列的糟粕,所以在五四时期前后,出现了一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局面,甚至有的人还要求要废除我们的汉字;但是因为大家都只是一味的模仿西方,当然我们站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传统之上,又没有充分的了解西方这些文化的精髓,所以最后的这些笨拙的模仿就变得不伦不类,以至于到了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文化大回潮,许多人又开始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出这篇作品的.至于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用鲁迅这篇文章的原文来回答,也就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放出眼光就是说我们要看清楚,有辨别力;自己来拿就是说我们要有选择的来拿.我觉得鲁迅的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无论是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我用.这才是拿来主义的真正意义.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除了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和具有很大意义以外,我想对于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并且可操作性很强.【拿来主义导学案】拿来主义导学案(三): 鲁迅《拿来主义》中“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一句的含义鲁迅《拿来主义》中“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一句的含义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拿来主义导学案(四):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拿来主义”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拿来主义导学案】要认真观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导学案(五): 今天学习《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拿来主义》是鲁迅在30年代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旨在批判当时文化战线喧嚣一时的“复古主义”“卖国主义”以及左翼队伍中的混乱思想,而提倡“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其思想寓意深邃,至今仍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如在分析理解原文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改革开放政策,适当予以点拨,则能使文章的蕴蓄更深一层.一、“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无论是腐败的清政府还是“开明”的中华民国,实行的都是“送去主义”,连在中国大陆上打败中国军队,中国都要“送去”银元和土地,香港就是这样被“送去”的.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维护民族尊严,才使被分割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二、“拿来”必须有用.“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要有选择地“拿”.我们确实需要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绝不能抱着“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这就要求去“拿”的人具有识别真伪好坏的能力,能把“拿来”的高科技、先进经验学到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高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青少年一代就承担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三、“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而“拿来主义”的思想蕴含与当前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恰切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形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拿来主义导学案(六): 课文拿来主义义主要内容鲁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拿来主义导学案(七): 拿来主义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曾经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字叫做“拿来主义”,虽然主题是关于政治的,但是文章中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章中指出学习西方文化,要“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就像我们利用一些改善方法去推行改善一样,很多人都是生搬硬套,不管怎样,是否适用,直接推行,要知道别人的东西,是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才得出的,但它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从大的方向讲,每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在人家那里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到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但我不是说别人的方法就不可以用,可以但要转化,需要吸收其精髓!拿来主义导学案(八): 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拿来主义导学案(九): 关于拿来主义有哪些例子“毛”字厕所看见鸦片,也不下降公厕总值(GDP),以反映一个完整的革命,只是去药店为治疗目的,但没有得到一个“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神秘面纱.拿来主义导学案(十): 拿来主义是对待什么的科学态度对于外国文化的态度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学习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
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1、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糟粕()瞌睡()冠冕堂皇()吝啬()国粹()徘徊()磕头()暴殄天物()高屋建瓴()2、改正别字辨解()残羹冷灸()礼上往来()嘻笑怒骂()针贬时弊()自栩()陷井()积重难反()暴唳恣睢()祖上荫功()二、文本探究(浏览1——7段)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精辟(pì)吝啬(sè)殷红(yīn)B、磕头(kē)炽热(zhì)蹩进(bié) 孱头(càn)C、国粹(cuì)冷炙(zhì)包庇(bì)玄虚(xuán)D、脑髓(suǐ)冠冕(guàn)譬如(pì)给与(j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古董徘徊不前仪节并行不背B、摩登发扬国光大度默守成规C、辩白丧权辱国辨识磕头贺喜D、勃兴勃然大怒慰籍概莫能外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二、基础巩固1、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A.引用;B.强调;C.讽刺或否定;D.特定称谓。
下面几句话,分别属于哪一种,依次填写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②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③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3、对“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的议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B.用比喻来描述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C.用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4、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6.第3-7段这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学习过程】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3、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使用________存放________毁灭________三、开放平台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
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巩固练习】1、仔细阅读《拓展阅读》知识,运用探因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论点)。
相信大家对“牛仔大王”李维斯并不感到陌生,对他的发迹史也略有所闻:他一开始是想到西部淘金,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和其他所有的淘金者相同的困难。
面对挡住淘金者西行去路的大河这一障碍,他想到了利用替淘金者摆渡赚钱;面对西部缺水的困境,他想到了卖水给淘金者赚钱;面对到西部淘金的人裤子极易磨破的现实,他想到了用破帐篷来制造裤子买给淘金者赚钱。
后来,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论据)(分析)2、以“学然后知不足”为题,运用类比引论法写一段作文开头。
3、运用比喻论证补充下面一段文字论证部分。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
【拓展阅读】几种论证方法①类比论证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通式】A,因为B有C;D,因为B有C;E,因为B有C;┅┅现在,G有B了,G也会有C。
【类比法示例】例如:“信心只有和自己的行动连在一起才有意义,我们决不做空抱信心的观望者。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出了一种盲目依赖的生活态度。
它使我们想起这么一种人:他也为国家忧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干;但是看见别人在等待,就灰心了。
他对自己说:“这叫我怎么办呢?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做好准备的。
”于是他走到一架天平前,天平的一端是他将要加入进去为之奋斗的事业,天平的另一端是等待。
他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把自己的筹码放入等待的盘子。
但是他没有想到,那“当啷”一声筹码落盘的声音,同样也在一个人的心中引起了失望的共振。
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翘着的一头永远悬在不着边际的空中。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
以这种社会现象类推和描绘那些虽有信心但不想付诸实践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也想做事,但就是不想实地去干,这跟都想依赖别人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
用类推的方式会让人把问题看得更透彻,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确凿。
【提醒】分论点可以在节头,也可以在节尾,要注意节头与节尾的呼应。
比较时要突出核心的相似点。
②因果论证因果论证法是由具有原因关系的论据推断出结论,或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法通式】A→B→C→D┅┅→G。
【因果论证法示例】例如:论辩之所以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是因为:第一,论辩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因此,凡是关心事物是非曲直的人,必定重视论辩的作用;第二,论辩是口才的高峰,它要求说话的人在多变的情况下,能随机应变,思路敏捷,对答如流,这是人们智慧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说,论辩是人的各种才能的综合竞争。
论辩为什么会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呢?在上文中列举了论辩的三种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作为前因出现的,既然有了如此众多的前因,那么,其结果“论辩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使用权人无可怀疑了。
【提醒】因果论证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因果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