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五节水的浮力(说课稿)

《水的浮力》说课稿魏姝雅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
下面我将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阐述。
《水的浮力》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共三课时。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宁波市第七中学的初二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能够运用二力平衡和密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考虑到课程本身知识点繁多、阿基米德原理适用范围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析出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的计算。
由于初二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不强、青春叛逆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探究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和科学史教学相结合,旨在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掌握科学知识、拓展分析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能够总结出所有的液体、气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能够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中物理符号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死海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空矿泉水瓶实验,感受到水的浮力存在并且方向为竖直向上。
通过演示弹簧秤称物实验,分析得到浮力与重力、拉力的关系,并且发现弹簧测力计是测量浮力大小的工具。
通过游泳、洗澡的感受和阿基米德的故事,提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有关,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加强合作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实例图片的分析,增加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
STS维度——通过死海的历史故事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来源,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死海探秘”、“水的浮力”、“气体浮力”和“与阿基米德一起实验”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①死海探秘利用死海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和“为什么死海淹不死罗马士兵?是神在保护他们吗?”的提问引出水的浮力的存在。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的浮沉与密度》的第2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
难点: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题板、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浮力计算题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方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浮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方法5. 浮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
(2)简述阿基米德原理。
(3)计算题:一物体体积为200cm³,放入水中,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 答案:(1)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3)物体受到的浮力为2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掌握较好,但在浮力计算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热气球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水的浮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浮沉条件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
(3)案例研究: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现实中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浮力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浮力,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实验活动:设计一系列浮力实验,如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浮力、改变液体密度观察物体浮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浮力现象。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如船只、热气球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总结与反馈: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个人成长。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物理》: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物理的奥妙》:探讨浮力的原理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潜艇、热气球等。
-《阿基米德的故事》:介绍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过程,以及他的其他科学成就。
-《浮力的历史与发展》:回顾浮力知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科学家对浮力研究的贡献。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使用实物和动画辅助讲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精品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精品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中深入探讨水浮力。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中关于浮力原理介绍,包括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以及物体沉浮条件等。
我们还将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物体沉浮条件,解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运用,物体沉浮条件判断。
教学重点:基米德原理理解,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如石头、木块等)、弹簧测力计、量筒、浮力计算公式卡片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浮力实验(如木块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浮力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讲解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来源。
b. 探讨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引导学生得出浮力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浮力计算公式运用,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存在。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体沉浮条件。
六、板书设计1. 基米德原理2. 浮力计算公式:F浮= ρ液gV排3. 物体沉浮条件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
b. 判断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相关知识。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说课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说课稿科教081班郭书涛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
我将按照前期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步骤展开我的说课。
【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5节第一课时。
《科学课程标准》把本节内容纳入物质科学领域。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介绍、产生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是学生接触浮力的首节课,这是本章继压强之后在力的角度上对水的探索,为下面有关浮力计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对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浮力,尤其是对浮力公式的学习还具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我把浮力概念的引入以及牵涉到公式的阿基米德原理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
三、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安排,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教学目标分析】为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从以下3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知道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二、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所学科学原理对相关的历史故事及生活经验加以解释。
通过几个小实验的演示感受到浮力确实存在,并且方向向上。
通过以前力学知识的回顾,会利用测力工具对浮力定量测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约3分钟)“为什么轮船能够在水面上行驶呢?为什么人可以不用任何设备躺在死海海面上呢?”我用这些生活小故事讲解作为引课方式,把他们的思维带到生活,激发对类似事物的联想,引起他们认知的认同或冲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浮力。
二、新课教学(约35分钟)此环节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探究组织教学: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约10分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沉子,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小船在水中漂浮)引入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
3. 实践探究:a.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
b. 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即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有关浮力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的计算方法4. 物体的浮沉条件5.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的浮力。
b. 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而有些物体沉下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a. 研究浮力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b. 探讨浮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水上运动器材、水下等。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设计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3 水的浮力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主题为“水的浮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4. 浮沉条件的判断;5.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浮沉条件的判断;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学具:物体浮沉实验包、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产生的原因;2. 教学新课:(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2)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浮力应用题,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物体浮沉判断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4. 浮沉条件;5. 浮力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密度;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体积乘以水的密度。
2. 作业题目:判断一个物体在海水中的浮沉状态,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答案:比较物体密度与海水密度,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浮沉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 5 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
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
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
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
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科学教育081 王司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