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全文

合集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草原》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草原》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迷人的风光片,你们想看吗?咱们一起欣赏吧。

看完提问:看完片子,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骑着骏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慢赏草原。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大家仔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景色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感受到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预设:同学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草原之行的心情。

天涯碧草说出了景色美,蒙汉情深道出了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是“碧”,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原“碧”的句子,抓住重点词体会体会。

理解重点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学生说说“一碧千里”的含义。

“碧””形容青草的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课文中这些描写草原的优美的语句,在今后我们写作中都可以借鉴。

学生体会朗读。

大家读的这么投入,你想亲眼看看那一碧千里的草原吗?(展示)4、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也不知是谁的手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匆匆》教案(通用20篇)

《匆匆》教案(通用20篇)

《匆匆》教案(通用20篇)《匆匆》教案 1目标要求: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导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讨论。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师告诉你是20多年。

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

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

(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和理解新课文。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以下是设置情景引入课文的一些步骤:
1. 分析课文: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课文的主题、背景、结构和重点知识点。

2. 确定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或多个情景,这些情景应该能够反映课文的主题,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

3. 创造情景:使用教具、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一个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4. 引入课文:在学生充分体验情景之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情景。

5. 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就情景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和反思:在情景引入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和收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设置情景引入课文,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生动和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1。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体会意境 拓展延伸论文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体会意境 拓展延伸论文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体会意境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唱。

教学重点、难点:(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唱这首诗。

教学流程及解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参加过市、县举行的徒步大会吗?你徒步最多走过多少里程?有什么感受吗?生:身子很累;脚很疼;口很渴;腿很酸;心里很害怕——害怕我能不能坚持下来。

师: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吧,红军战士对于长征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伟人毛泽东的叙述吧。

这是一次正气浩然的长征,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长征,你对长征了解多少?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诗中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做下了情感的铺垫。

通过交流资料使学生了解那一段背景,为新课的学习作下知识的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填空。

毛泽东的诗中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翻越(五岭),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五幅征难图。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对诗的内容把握上,我采取让学生自己找词语填空的形式来学习。

为诵读诗文、理解诗的意境节省时间。

三、读、唱诗句,体会意境1、学习第一句诗(1)教师引读:红军/不怕(学生--远征/难)(2)组内学生:对比朗读(按照教师引导的方式)师:从同学们的对比朗读当中,你了解到红军对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感受是什么?生:不害怕(即大无畏)师:从哪个词中看出红军的大无畏来。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万水千山”和“只等闲”。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 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 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麻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2.理解文章中心,细读课文;3.感受文章生动具体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了解他们对麻雀的了解程度。

2.导入课题,介绍课文《麻雀》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1.复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名读和领读。

2.提问学生,回答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合作探究品读悟文1.研究第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小麻雀的形象。

2.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指导学生从外形描写、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理解小麻雀的处境和性格。

注:文章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只是有一些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行改写。

同学们,你们真是理解得太好了!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弱小的、可怜的、急需救助的小麻雀。

请有同学带着焦急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小麻雀为什么不呆在窝里,反而会从巢里掉下来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中的原因。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我的猎狗发现了这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

现在,我要让大家体会一下猎狗的凶猛。

请看这张猎狗的图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它凶猛、体格健壮、行动敏捷。

这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它要干什么呢?当时小麻雀的处境可以用“生命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来形容。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老麻雀出现了,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请大家朗读第5自然段,书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老麻雀怎样拯救小麻雀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4、5自然段,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和拯救小麻雀的?请看这些相关的句子: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毫不犹豫,力量大,速度快,着急。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供各位教师参考!一、有关背景《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

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

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

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一)激趣引题,感受美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

出示图〈一〉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06.《散步》(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06.《散步》(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等重点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学习处理语气、节奏的技巧。

3.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学会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热爱生命。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作家及其文章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亲情?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5.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三、教学方法
1、“读-讲-读-赏-读”。

读1:让学生熟悉课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读2: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读3: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四、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

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