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照片

合集下载

潮州的历史老照片

潮州的历史老照片
潮州的历史照片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 书馆,发现了几张1890年至 1928 1928年之间美国传教士在潮州 拍摄的照片。 似乎能触摸到那遥远的历史的 声音。
上面那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民国17年。 标题:“潮州府的老门” 拍摄地点是潮州的牌坊街。 在画面左侧那个拿着相机的美国人脸上流露着兴奋的神情,他的 装束使得在他旁边的两个小孩感到好奇。在男子身后是“理学儒 宗坊”,牌坊上“铨曹冰鑑”四个字是那么清晰。男子的右侧是 一位拿着雨伞的美国女子,她的脚步是那样轻盈,我能想象她此 刻脸上的表情,定是陶醉于这精妙的建筑和这整洁的街道。画面 右侧那稍显富态的妇人,我猜想,应该是一名布道的修女,在她 身后望着镜头的潮州男子细细打量着手握相机的外国人。那时, 这几名外国的到来,不知该引起人们多大的讨论,或许,街道两 旁的商铺“南华商店·南华商店各港靴鞋发行”和“记鞋庄”里 的老板放下了手头的活儿,跑出来看看这四名蓝眼睛的人。它可 能是牌坊街的第一张照片。
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
描述:“一千只手臂的女 神!在一座潮州府外面 的新建的佛寺里面。在 一旁的神圣场所有一场 表演。他们想象这个慈 祥的女神用所有的手去 帮助人们。”
很可能在文革期间被毁了
拍摄于1911年。第二年, 便是辛亥革命。 描述:布道团第一次在 潮州府的“猴洞”。一 个名叫飞利浦·库斯兰 的医生,他也是一名医 学传教士,在1888年, 他随着长老会在潮州展 开工作。(“猴子庄园” “猴子庄园” 即中山路同仁里, 即中山路同仁里,假山 现还是那样。) 现还是那样。)
这张照片拍摄于1888~1906年期间。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4~1906年间。很可能是湘子桥的第二张相片。
上张照片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地点:潮州开元寺

多张老照片,图解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人物原型

多张老照片,图解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人物原型

多张老照片,图解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人物原型电视剧《兄弟连》的播出,让国内很多观众了解到二战时期美军第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兄弟们出生入死的故事,剧中的情节广大观众都很熟悉,但历史上兄弟连的兄弟们都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小编辛苦盗来多张图片,向大家图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那些人物原型,这些名字都很熟悉,下面就是他们的真实模样,图片很多,考验你的内存。

↑1945年,阿尔卑斯山的“鹰巢”,兄弟们惬意的晒太阳。

↑理查德·温特斯少校、刘易斯·尼克松少尉和哈利·威尔士中士在奥地利。

↑101空降师代理师长,“疯子”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

↑1944年10月,温特斯上尉在荷兰。

↑温特斯在训练营的留影。

↑温特斯与威尔士。

↑罗纳德·斯皮尔斯。

↑“大力水手”韦恩与汉克·齐默尔曼。

↑布尔·史密斯。

↑乔·莱斯尼夫斯基。

↑赫伯特·索贝尔上尉,E连第一任连长。

↑上士迈伦·“麦克”兰尼↑“大力水手”罗伯特·韦恩。

↑乔治·鲁兹与“宝贝”赫夫隆。

↑卡伍德·利普顿。

↑大卫·韦伯斯特。

↑弗洛伊德·塔尔伯特(左一),保罗·罗杰斯(右二)和福里斯特·古斯(右一)↑背对镜头的是温特斯,他正在训练大家打伞包,左边侧脸的是斯基普·穆克。

↑温特斯与威尔士。

↑威廉·杜克曼。

↑帕克·克里斯腾森、“大牛”兰德曼与比尔·杜克曼。

↑乔·托伊与唐·马拉奇。

↑兄弟们的合影。

↑马拉奇、托伊、穆克。

↑唐纳德·霍布勒。

↑“野蛮比尔”威廉·戈莱瑞。

↑乔·里格特。

↑马拉奇与塔尔伯特。

↑温特斯与尼克松。

↑林恩·康普顿。

↑1944年在荷兰。

↑医务兵尤金·罗伊·库伯。

↑从左至右,古斯、塔尔伯特、尤班克斯、不知名士兵、梅尔莱特。

15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印象老照片满满都是回忆

15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印象老照片满满都是回忆

15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印象老照片,满满都是回忆!
本组图片真实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照片是由多名中外摄影拍摄的,取景地点遍布全国各地;而今的中国,高速发展,越来越繁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还记得曾经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和现在的社会相比,可以说是有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老照片: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块索尼产品的大广告牌。

图:街头卖冰糖葫芦的小贩,记得这是小时候的最爱。

历史老照片:在八达岭长城上拍写真的新人。

图:在滑旱冰的男女,在80年代,这算是一种比较时髦的娱乐活动。

历史老照片:坐在游泳池旁的女性的背影。

图:手持“大哥大”的人,在80年代末,用得起“大哥大”的人绝对是土豪级的人物。

历史老照片:街上做小吃的小摊,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图: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女性,穿着打扮是越来越时尚了。

历史老照片:上海外滩长椅上的一对情侣,随着社会不断开放,恋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秀恩爱了。

图:在路边卖水果的阿婆。

历史老照片:在公园里合照的美女。

图:80年代的马路,机动车很少,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历史老照片:夏天在游泳的人群。

图:农村里的小孩在玩老鹰捉小鸡。

【草根说历史的微信公众号:lyxtea 期待您的加入,一起畅谈历史】。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有很多,它们通过照片和文字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和深入的背景解读。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书籍:
1. 《中国老照片(1840-1949)》: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了1840年至1949年间拍摄的中国老照片800余幅,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老照片(第1-100辑)》: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连续性出版物,内容主要是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人的生活状况。

3. 《人类群星闪耀时:12幅改变世界进程的历史瞬间》: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本书所选的十二个故事,是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的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剧、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面对行刑剑,越南丛林中的陷阱,列宁回到俄国,加来义民,美国的诞生。

4. 《老照片(第101-200辑)》:继续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延续之前的风格,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变迁。

这些书籍都是通过对历史照片的精选和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人性。

它们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不妨与原作对照,感受那些历史瞬间的真实与震撼。

18张历史老照片展示我国建国初期使用的蒸汽机车

18张历史老照片展示我国建国初期使用的蒸汽机车

18张历史老照片展示我国建国初期使用的蒸汽机车
作为工业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它的出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下面我们就跟随着这一组彩色的蒸汽机照片,来见证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

1952年7月,首台解放型蒸汽机在四方厂试制成功,展开了我国自主机车的制造史,该种车型一共生产了455台。

1956年四方厂生产的胜利蒸汽机,编号从601开始,一共生产了151台,主要用于客运的机车。

建设型蒸汽机车,1957年7月研制成功,主要用于货运。

和平型机车,这是当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的机车。

上游型机车,1960年研制,由唐山机车厂制造。

人民型1086号机车,1958年生产于四方机车厂。

前进型机车,1988年生产于大同机车厂。

前进型机车第1316号,全长26.023米。

JS建设型机车,1960年生产,货运型机车,全车长23.3885米。

JF解放6型机车,1936年日本制造的货运机车,现已收藏于博物馆。

PL1颇勒型机车,1907年美国制造,全长16.6米,属于货运机车
GJ工键型机车,1960年生产,长度9.735米,主要用于厂矿等
地。

XK13西克型机车,1959年由波兰制造,全长9.146米。

SL7胜利型机车,1934年日本制造,全长25.675米,用于客运机车。

SL8胜利型机车,1937年日本制造,全长24.075米。

JF2解放型机车,1929年日本制造,全长22.34米。

SL5胜利型机车,1927年日本制造,全长24.07米,用于客运机车。

FD型机车,1931年前苏联制造,全长29.07米。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22张罕见的历史老照片,成龙竟然。。。

22张罕见的历史老照片,成龙竟然。。。

22张罕见的历史老照片,成龙竟然。

清朝官员开庭审案就是这样的,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两边站着衙役吼道“威~武~”。

而且一般平民见了官员几乎是五体投地的跪着。

1906年旧金山地震,有些人冲进商店拿出许多货物,你以为他是好心?其实他是拿着东西然后愉快的回家了。

这种发国难财的人看来古今中外都有的。

动物学家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啊!)驾驶着斑马马车前往白金汉宫,以证明斑马是可以被驯服的动物。

你见过155年前的长城吗?这就是1860年拍摄的八达岭长城!日本的傀儡——伪满洲国的仪仗队。

1982年2月1日大名鼎鼎的《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第一期开播。

大卫·莱特曼(右)那时好年轻,现在都退休了。

1920年,米老鼠的设计稿。

1860年代的香港太平山街著名的红灯区。

如何将大象装进汽车里?1890年英国女警的制服。

1880年代流行的大轮子自行车,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应该见过。

1930年,据说是历史上最高的人罗伯特·瓦德洛。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成都人民公园。

1865年林肯在福特剧院遇刺时就带着这顶帽子,现在被博物馆收藏了。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的一堆眼镜,你可以想象它们的主人都悲惨地死去了。

1940年一个开怀大笑的非洲儿童。

1939年5月,13岁的伊丽莎白女王(左二)和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1885年自由女神像刚刚从法国抵达纽约。

二战时期劳军的女明星,她们劳军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献吻。

常常一天要亲吻上千名士兵。

1968年伊丽莎白女王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1890年,清朝人纷纷前往美国淘金,掀起了一阵淘金热。

图为一名晚清官员将一家人移民到俄勒冈州。

官员为什么可以移民呢?这大概就是晚清时候管理的混乱。

1973年,李小龙拍片现场。

你大概没看出来,被举起的那个人就是现在的'duang'——成龙大哥!。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展开全文这是一组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郑州市的老照片,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郑州。

图为郑州市花园路口,放眼望去这座城市被绿树环绕,难怪郑州有“绿城”之称了。

图为那时郑州市二七区的一个百货摊点摆设区,道路两旁都是服装店铺,这条不宽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二七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这里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

图为郑州国棉一厂大门前。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

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

随后郑州又建了五大棉纺厂,依靠六大国棉厂郑州也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纺织业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郑州街头的无轨电车。

1979年5月1日,郑州市第一条电车线101路正式运营。

这种车顶拖两条连接电线的“辫子”,当时又被称为“大辫子车”。

这些大辫子车承载着很多老郑州人的记忆。

图为郑州人民公园内的小吃一条街,这里留下很多人的美食记忆。

人民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北二七路西侧,这里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

图为那时的郑州火车站。

郑州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49年5月,改称郑州站;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改扩建后的车站投入使用;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郑州站主站楼投入使用。

图为郑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业的全省首个离退休干部星期日市场,右边那个推自行车的老爷爷穿着很时尚啊!身穿风衣的他在人群中很是显眼。

图为从空中俯瞰郑州市区,那时的二七纪念塔周边和如今已经大不一样了。

如今的二七纪念塔附近,高楼林立,商场遍布,成为商业繁华区。

旧中国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感悟

旧中国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感悟

旧中国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感悟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70年代的幼儿园,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

那时候的幼儿园叫做托儿所,由一些机关单位或者工厂开设的,而只有在这些机关单位或工厂上班的职工的小孩才能在这里读,照看孩子的一般是一些工厂工人的家属,被称做阿姨,没有任何幼师的资格。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讲的小学生,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那个时候觉得加入少先队戴着红领巾是一件很神圣和庄严的事情,记得当时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染成的。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个小男孩在街边一个老奶奶的冰棍摊上买冰棍。

在那个年代里还没有冰淇琳,只有路上推着小推车卖的冰棍,那时候一根冰棍3分或5分钱,水里面加点糖冻起来再插上一根棍子就成了冰棍。

虽然这个扎根在我们记忆中的老味道很廉价,但它属于我们童年中最珍贵、最美丽的回忆,是昂贵的哈根达斯无法代替的味道。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群小学生课余时间在打乒乓球,没有专业的乒乓球桌,在一块破旧的长桌子上,中间放一块砖做分界线,就成了他们的乒乓球桌。

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条件不苛刻,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打,条件好的可以用专业球桌打,条件差的水泥球台或者用几张桌子拼起来就能打。

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国得到了普遍人的喜爱,普及程度很高。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个大人推着小孩子在大街上散步。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都会有一辆小竹推车,在温暖的午后,小朋友坐在小推车里面,爷爷奶奶推着小竹推车在街上、胡同或大院里遛弯,让人非常怀念。

如今这种小竹摊车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美好回忆的寄托。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两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子坐在马路边上,大人和小孩都席地而坐,小朋友在好奇的翻看着书本,两个大人坐在旁边给小孩讲解。

图中的两个女人都扎着麻花辫,是那个时候的女人比较流行的发型。

70年代的女人大部分都梳着辫子,而且基本都是扎着两个辫子放在胸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张历史照片说起
缘起:本学期准备必修Ⅱ经济部分《罗斯福新政》作为校级公开课,在收集资料的时发现大量的反映1929—1933经济危机失业的老照片,最为典型的就是一副母亲
眉头紧锁望着远方,两个儿女衰弱的依偎着,怀里抱着个熟睡婴儿的照片。

也普遍为众多课件所采用,用来反映大萧条下的严峻的失业情况。

偶然的
机会,发现该照片实际为美国著名摄像家桃乐丝·兰格于1936年3月在加
利福利亚州泥普莫豌豆田中的流浪者一家。

图中的母亲当时只有32岁,
但是在艰苦的生活和长期阳光的曝晒使她显得岁月沧桑。

在一组照片中选
取这幅名为《流浪母亲》(Migrant Mother)在三藩市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
响,后来那位母亲所在的难民营及其他类似的机构获得政府的援助,也成为经济大萧条时期百姓困苦生活的象征。

一、《流浪母亲》应用的几个问题
疑问一,是否可以用来反映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失业情况?当前历史教学多采用情境式,大量的失业照片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从而更好的说明罗斯福新政对兴办大量公共工程解决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但当我们明确这幅照片是在1936年拍摄,而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史实时,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依据客观历史真实,认识科学的人类发展规律。

该照片更多反映的是即使是在新政实施的背景下,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情况依然严峻,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怎样更科学的利用该照片,服务课程内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疑问二,怎样更为有效、合理的利用《流浪母亲》?应该从图片的具体内容出发,仔细观察母亲,尽管她显得岁月沧桑,但儿女都紧紧的依偎着她,怀中抱着熟睡的小孩,而眼神依然坚定的看着远方。

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当中,母亲依然是儿女的坚定依靠。

这恰巧符合新政当中罗斯福的名言“唯一使我们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

”从1936年的拍摄时间上看,属于新政第二个阶段(1935-1939)发生的事件,符合巩固和发展措施之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题。

疑问三,教学设计中的探讨。

教学过程中笔者依然将本照片作为1929-1933年大萧条带
来的巨大影响来使用,不过它仅属于“金融业破产”
——“工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失业人口加剧”
——“弱势群体的增加”经济危机连锁效应中的一组
照片中的片段。

在史实论述罗斯福新政后再简要介绍
1936年《流浪母亲》,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和人物
细节,结合本课主题展开探讨:1)面对危机,无家可
归的人政府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应对?2)他们的父亲可
能去哪里了?3)面对危机和恐慌,从残疾的总统到
普通的母亲,是否都应该有一份勇于担当的责任?从知识与能力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中历史老照片的应用规范问题
“裸奔症”、“穿越症”、“主观臆断症”
1、明确的主题、出处
2、不以纯粹拍摄作者的主观目标为依据
3教学使用的规范问题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 4) 图文结合原则。

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图文结合, 互相补充。

另外, 在运用图片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因为图片是静态的, 只能说明历史现象的个别方面, 要通过教师说明、分析、补充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掌握历史学习规律。

拍摄的主观目的南京大屠杀
教师在演示图片时,最重要的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主要包括:⑴通过介绍图题及其图片内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路径,以更便捷的方式展开所学的内容。

⑵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学习探究的材料。

通过对图片的研习,掌握有效的知识。

⑶通过对图片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历史思维活动的媒介,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

在运用历史图片时,要与教师的讲、学生的议相配合,从而使教学过程一步步顺利展开。

只出示图片而不进行解说,或者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活动,只是随心所欲的发议论,都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产生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图片;然后,需要考虑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的功效,即明确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再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及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

选的图片运用好,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选适量的图片史料,在一堂课的关键时刻,适时地展示图片。

这样的图片教学,一定会成为历史课堂的点睛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