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核心知识点(虫媒传播类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其基本病理改变为:1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3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或动物(家畜如猪、牛、羊、马等,禽类如鸭、鹅等)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
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家畜、家禽也可传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流行(7、8、9三个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1.初期病急,体温在l~2日内高达39—40~C(发热),全身症状,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本期持续l一3日。
2极期病程4一10日,初期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表现为:(1)高热:(2)意识障碍:(3)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l0日内出现,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可呈阳性,并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自主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另外,乙脑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亦不同。
3.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好转,—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者例外)四、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严格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加趋势。
2.临床特点引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血象臼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髙;脑脊液检查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淸学检査,尤其是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助确诊。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14期)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14期)流行性乙型脑炎1、引起乙脑的病原种类: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2、乙脑的潜伏期:4~21天,平均2周左右。
3、乙脑的临床表现:(1)初期:病初1~3天。
起病较急,发热,伴头痛、纳差、恶心等症状。
热度上升快,1~2天内高达39~40ºC,持续不退。
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极期:病程4~10天。
高热不退,可达40°C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症者可达3周以上。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
惊厥或抽搐:手、足、面部抽搐,重症可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
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浅表、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甚至呼吸暂停。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幼儿前囟门膨隆。
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扩大。
腹壁、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
(3)恢复期:体温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症状逐渐好转,一般患者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4)后遗症期:约5%~20%的重型乙脑患者留有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乙脑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个别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摘自《传染病学(第8版)》)5、乙脑的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髙、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
6、乙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2)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5篇)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5篇)第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流行季节主要是7、8、9三个月。
乙脑病毒侵犯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
接种乙脑疫苗和灭蚊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2.乙脑的症状有哪些?乙脑从感染到发病一般要经过10-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有头痛、呕吐、嗜睡、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的发病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发烧并伴有呕吐、恶心、全身不适,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有类似症状还是要早诊断、早治疗。
3.乙脑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乙脑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蚊子先叮咬了病猪再叮咬人,会造成人类乙脑流行。
预防措施:1.接种乙脑疫苗:我国已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在儿童8月龄和2周岁时各免费接种一针。
浙江省规定7、8、9月份暂停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但可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替代接种,按照“自愿自费”原则接种。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灭蚊防蚊:杀灭蚊虫,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叮咬,提倡不露宿。
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第二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1 WHO 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 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 目前的立场。
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教育知识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及时向公众发布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 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提高公众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
01
通过宣传册、宣传片、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流行性乙型脑
炎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02
鼓励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拥挤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迅速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 数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等 。
02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一旦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应立 即送往医院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进 一步传播。
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减少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
05
家庭与社会在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控中的作用
家庭预防措施
增强防病意识
家庭成员应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 害和预防方法,提高防病意识。
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避免蚊虫叮咬
安装蚊帐、使用蚊香等驱蚊措施,避 免蚊虫叮咬,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静 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焦虑 、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战胜
疾病的信心。
0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与控制 策略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通过疫情报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及时发现并报告流行性乙型 脑炎病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要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要点1.病因与传播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属于脑炎病毒的一种。
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以库蚊和伊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人类是主要的感染宿主,病毒可以感染猪、家禽和其他动物。
2.流行状况: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
每年约有3-5万例病例发生,其中多数为儿童。
疫情一般在夏秋季爆发,蚊虫孳生旺盛的时候更易传播。
3.症状和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发热、头痛、呕吐和体力衰弱。
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高热、意识障碍、抽搐、颈项强直等。
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水肿、昏迷和瘫痪等。
4.高危人群:儿童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儿童。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与病毒接触较多的人,如家禽饲养员、猪场工人和农民等。
5.预防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以通过疫苗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疫苗可供选择: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还应采取预防蚊虫叮咬的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剂和穿着长袖长裤等。
6.诊断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检测。
目前可通过血液或脑脊液样品进行病毒检测。
对于轻型病例,通常只需要支持性治疗,如控制发热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对于重症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7.并发症和预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并发症较常见,包括脑水肿、脑膜炎、昏迷和瘫痪等。
重型病例的死亡率较高,而在存活者中,约有半数的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听力损失等。
8.其他预防措施:除了疫苗和防蚊措施,还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蚊虫滋生的地方。
农民应注意动物的免疫和防控,以避免病毒在动物之间传播。
另外,对于病例的及时报告和隔离措施也是重要的防控举措。
乙脑知识点总结

乙脑知识点总结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蚊虫叮咬: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家蚊和菊花叶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这些蚊虫在夜间活动,多数在黄昏和夜间咬人,因此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应特别注意避开蚊虫叮咬。
2. 传播途径:乙型脑炎病毒也可以通过食用未经煮熟的受感染的生猪肉或猪血传播,这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
乙型脑炎的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轻型、重型和极重型。
轻型乙型脑炎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腰背疼痛等非特异症状,体温可达38℃到39℃。
重型和极重型乙型脑炎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可表现为高烧伴随昏迷、嗜睡、抽搐、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乙型脑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和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静脉注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支持疗法包括床旁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等。
抗病毒治疗主要有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血清等。
乙型脑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所有居住在疫区和旅行到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接种疫苗。
2. 控制蚊虫:在暴发疫情期间,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在户外活动应穿长袖、长裤、戴帽、使用驱蚊剂等方法减少被蚊虫叮咬。
3. 避免食用生猪肉:要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猪肉和猪血,以免感染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重视疫苗接种,加强疫情监测和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以减少乙型脑炎对人类的伤害。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了解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生和传播。
乙型脑炎属于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才能减少乙型脑炎对人类的威胁,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防范乙型脑炎,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主要分布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导致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死亡,尤其是季节性流行时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和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腰痛、肌肉痛和口唇周围的皮疹等。
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颈硬、昏迷、肌阵挛、抽搐和偏瘫等。
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需要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乙型脑炎病毒或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和治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疫苗。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乙型脑炎疫苗可供选择。
此外,减少蚊子叮咬也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关键措施。
在治疗方面,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支持病人的生命体征、控制症状和并发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策略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和年龄分布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根据国家免疫规划,乙型脑炎疫苗被列为常规的儿童疫苗之一。
儿童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和8个月时应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然后在18个月和4-5岁时接种两次加强剂。
成年人也应该在高危区域中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大流行在某些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疫情和流行。
这些大流行可能会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预警、监测和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防止和控制大规模传播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结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引发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和死亡的急性传染病。
预防和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疫苗和减少蚊子叮咬,而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和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
在高危地区实施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科普文章

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守护健康防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乙脑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牛等家畜体内,蚊虫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高峰期密切相关。
二、症状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 - 14天。
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是乙脑的易感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三、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这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
2.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
3. 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
(二)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如果未曾接种过乙脑疫苗,也可以咨询医生进行补种。
(三)加强家畜管理做好猪、牛等家畜的饲养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对家畜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四、治疗方法一旦确诊乙脑,应立即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1.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镇静药、呼吸兴奋剂等。
2.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乙脑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核心知识点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传播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神经组织引起大脑炎。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该病在传染病法中定为乙类传染病。
乙脑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入体时传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感染途径。
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其他昆虫媒介如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传染源有哪些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属于蚊类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主要是幼猪),构成猪→蚊→猪或人的传播环节。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脑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
主要的发病对象是少年儿童。
发病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但随着对适龄儿童免疫预防的实施,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乙脑病人的发病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开始向大年龄推移。
乙脑的临床表现及后遗症有哪些?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
病人症状以高热、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
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神志不清或轻度嗜睡,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3)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约5%~20%的重症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
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