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分析与发展分析摘要:近年来,随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灾难。

海绵城市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水土的重要方法,可以在降雨时能够吸收、贮存、净化雨水,需要水资源时则可以释放已净化的雨水资源,该构想的提出为城市建设过程中防治城市内涝及城市内水土流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水土保持应与这种雨水控制新理念融合在一起,促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繁荣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水土保持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非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增加,雨水径流难以入渗,洪峰流量增大,城市地表径流的时空模式改变[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很多地区的降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强降雨事件的频率在增加。

强降雨导致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土壤侵蚀严重。

并且,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经过入渗进入土壤、地下水,水土环境遭到破坏。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面积施工势必会给原有的自然植被体系和水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加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推动下,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是将人工措施与自然水循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它不仅具备了城市的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土保持生态作用,而且可以被科学布局并落地操作。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海绵城市的建设促进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了城市防涝抗旱能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城市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等
海绵城市解读
12
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3
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 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 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要实 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 净、用、排。 1:“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 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 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 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 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 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 善城市微气候。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 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 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 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 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 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 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 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 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8
海绵城市设计二: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海绵城市解读
4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 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 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原理,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利用。

这种理念对于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增强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绿色屋顶的建设、透水铺装的应用、雨水花园的设置等,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例如,通过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硬质表面的覆盖,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大创新。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

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生态建设时,应当避免对城市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例如,在设计城市排水系统时,可以采用生态排水沟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排水沟,既能够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又能够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机遇。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文化遗产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

例如,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微气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提升城市文化遗产的展示效果。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设硬质地面,加快 雨水渗透;或通过 水渠和沟槽将雨水 引流至街道附近的 滞留设施中,加快 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面集水 通过排水沟、雨
水链等方式将屋面 雨水收集引流到地 表下渗,或者用储 水箱收集储蓄。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地下水箱 在建筑密度较高的
区域,将储水设施埋 于地下,将屋面收集 的雨水导流到储水箱 中,经过沉淀、净化 后加以利用。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选必1 第4单元
目 录
CONTENTS
1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2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学习目标
1、判读“海绵城市”示意图,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了解海绵 城市的构成; 2、运用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3、运用案例,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理解建设海绵城 市的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改善城市水环境
排 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
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将至少75%的 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区有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有效提升城 市水环境质量,彻底解决易涝路段积水问题,科学恢复重建水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顶绿化 在承重、防水和
坡度合适的屋顶种植 树木花卉、瓜果蔬菜, 使屋面雨水得到滞留、 利用,减缓排水压力, 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下凹式绿地 汇聚并吸收来
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通过植物、沙 土的过滤、下渗使 雨水得到净化,涵 养地下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透水铺装 利用透水材料铺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并且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样本,借鉴了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自然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使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排放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追求。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补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处理城市内的雨水过剩问题,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节约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雨水管理设施、绿地系统等,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利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

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

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

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

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解静静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