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节、上巳节和礼拜天。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燃放烟花,忙碌的收拾家中杂物、摆设家中饰物,家家户户摆满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年夜饭、观赏烟花,这一切构成了春节的气氛。

元宵节又叫元夕节、元夜节、上元节,它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古时候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燃放烟花、家家户户烹调月饼、恭迎神佛,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有的人会到附近的河流观看放灯笼,欢迎着新春的到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祭祖风俗的日子,它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草以及放风筝等,清明节还有“哭墓”习俗,这是人们奔赴祭祖的去处。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端阳节,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节日之一,其特色习俗有游龙舟、吃粽子、吃汤圆、挂菖蒲等,更有“文斗赛”、“吃枣赛”等游戏,使节日更添乐趣。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以“牛郎织女”为核心,历史很悠久,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放烟花,屋内外点灯迎神,家家户户烹调供馔,喜宴所有来宾,也有的地方有给女孩子们准备礼物的习俗。

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它有“烧鬼”、“祭祖”等习俗,还有各地传统的抛红旗、拜鬼神、扭蛋、踩高跷等,节日当晚,家家户户悬挂彩灯、忙碌地准备供品,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大家团圆品尝“鬼馔”,是一幅古老欢腾的景象。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节日,它的习俗有赏月、守岁、吃月饼、烧火、赏花灯等,人们会选择一天假期,全家人团圆一起烧火、吃月饼、品尝美食,祝福健康长寿,又能找个月圆聚欢庆,这是中秋这一天的浪漫温馨。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祭祖的节日,它有赏菊、饮酒祭祖、放飞灵魂火等传统习俗,它的起源源于古老传说,节日当天,去重阳山欣赏菊花,一路上人来人往,醒目的彩旗招牌,熙熙攘攘,庆祝气氛洋溢,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原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名,常在正月初一饮用。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春风送来温暖,人们畅饮屠苏酒。

千家万户在明亮的阳光下,忙着把旧的桃符换成新的。

诗句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氛围,展现了新年的喜庆与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诗歌简洁明快,富有深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过年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如今虽然城市里限制了烟花爆竹,但那种欢乐的气氛依然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就像这温暖的亲情,始终不变。

原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有祭扫、踏青等习俗。

“断魂”形容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二、赏析: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此诗语言通俗,意境含蓄优美,画面感极强,生动地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清丽。

四、运用片段:在这细雨纷纷的清明,我独自走在街头,心情沉重。

“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正是我此刻的写照吗?想起杜牧的这首《清明》,仿佛穿越千年,与他一同感受那份哀愁。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异乡”指他乡、外乡。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诗词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及相关的诗词。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除夕之夜,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共贺新年的到来。

即使汨罗江冰封,路不通,也要回家,万里江山塞了路,暖暖春意融人心。

2.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的结束,人们在这一天会观赏花灯,猜灯谜,并品尝元宵。

灯火辉煌洒城头,猜谜儿郎乐开口。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烧纸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据说可以纪念屈原投江。

雄黄酒,豪放男儿到战场。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和团聚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国庆节:国庆节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观看烟花表演。

热情似火,欢乐不断。

7.重阳节:重阳节是祈求平安和长寿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菊,并佩戴茱萸。

天高云淡,望中烟波浩渺。

8.腊八节:腊八节是为了祈求祥瑞和丰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

浮云结绕层峦秀,寒鸦戏翔古村落。

9.除夕: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会贴春联、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岁月如梭,老去悲欢离合。

10.元旦:元旦是西方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迎接新的一年。

钟声响起,欢乐无边。

11.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人们会祈求姻缘,并欣赏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

鹊桥横渡,美人心动。

12.初一:初一是每个月的第一天,人们会贴门神、做新衣,迎接新的月份。

新月初挂,如意花开。

13.腊八节:腊八节是为了祈求祥瑞和丰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

浮云结绕层峦秀,寒鸦戏翔古村落。

14.重阳节:重阳节是祈求平安和长寿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赏菊,并佩戴茱萸。

天高云淡,望中烟波浩渺。

15.中元节:中元节是传统的盂兰盆节,人们会为祖先和亡灵烧纸钱并祭祀。

孤烟洞庭秋水远,浩荡回天雁阵横。

最全中国传统节日整理(传说、习俗、诗词)

最全中国传统节日整理(传说、习俗、诗词)
压岁钱
家长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寓意送去新的财富和好运。
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活动,以驱邪避祟,带来好运和平安。
03
04
05
习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吃粽子
在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会饮雄黄酒,认为可以药浴、避邪。
饮雄黄酒
习俗
《离骚》(节选)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成为了经典名句。
《乙卯重五诗》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是描写端午节的经典诗歌之一,“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等诗句展现出端午节的浓厚氛围。
传说
起源与传说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由糯米制成,馅料有芝麻、花生、巧克力等多种口味。
吃元宵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盛行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挂起来供人们欣赏。
赏花灯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智力游戏,人们通过猜谜语来娱乐身心。
猜灯谜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表演龙舞和狮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插柳的习俗,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
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环境。
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 民风 古诗 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 民风 古诗 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风古诗传说故事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风古诗传说故事2009-03-17 20:33【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编辑本段]清明节【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春节】时间:农历一月初一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清明】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端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乞巧】时间:每年七月初七。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中秋】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重阳】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腊日】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习俗:吃腊八粥【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习俗: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节日活动:张灯结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贴春联、拜年、祭祀、烧炮、文艺汇演;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9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3
有哪些传统节日?
-
4
1、元宵节的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 夜、灯节。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 佛教有正月十五日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 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 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 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 发展过程。
-
26
3、七夕节相关的诗词
• 【古诗十九首】之一 • (汉)乐府诗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27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16
•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
17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
18
2、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挂艾草
赛龙舟
戴香包
五色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 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重
说耳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12
3、清明节的习俗 扫 墓
插 柳
-
蹴 鞠
吃 青 团
13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 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 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 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 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 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
24
• 牛郎织女的传说
-
25
2、七夕节的习俗
• 穿针乞巧 • 喜蛛应巧 • 投针验巧 • 为牛庆生 • 晒书晒衣 • 吃巧果
-
5
另说:起源于“火把节”
-
6
2、元宵节的习俗
宵吃 元
舞 龙 狮
-
赏 花 灯
猜 灯 谜
7
猜 猜看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 绿船上。 (打一植物)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 立功劳(打一动物)。(打一动物)
草上飞。(打一字) 多一半。(打一字)
-
8
3、元宵节的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 习俗
-
1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
2
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1.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 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2.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都与节气、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宗教仪式等有关系。 3.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 4.来源传说、文化习俗、诗歌等。
• 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 “八月十五中秋节”。
•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 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30
• 嫦娥奔月的传说
-
31
2、中秋节的习俗
• 吃月饼 •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
祭品。“月饼”一词,最早 见于南宋的《梦梁录》。 •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 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 家人团圆的象征。
-
28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 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 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 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 “月夕”、 “八月节”、“团圆节”。
-
29
1、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 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 效。
-
22
3、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
23
1、七夕节的起源
•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
-
32
• 赏月
•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 举行迎寒和祭月。
• 《礼记》中就记载有 “秋暮夕月”,祭拜月 神。
-
10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 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 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 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
清明之后,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
11
1、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
20
• 吃粽子
• 粽子,又叫“角黍” (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 “筒粽”(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 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 及东南亚诸国。
-
21
•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 邪驱瘟之意。
-
14
1、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
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
15
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屈原
•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世界文化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